天赐的离世,对这个家是灭顶之灾,而对年仅九岁的玥玥来说,更是她幼小心灵无法承受也无法理解的巨大创伤。最初的震惊和麻木过后,深埋的悲痛、恐惧、困惑和被抛弃感,以一种极具破坏性的方式爆发了出来——她行为失控了。
在学校,那个曾经开朗乖巧的玥玥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让老师忧心、同学疏远的“问题孩子”:
* 偷拿同学的漂亮橡皮和零食,被发现后矢口否认,眼神倔强而空洞。
* 上课时突然发出怪声、随意下位走动,完全无视课堂纪律。
* 作业经常“忘记”带或干脆不写,面对老师的询问,编造各种漏洞百出的谎言。
* 尤其针对温和的外教英语老师,故意唱反调,拒不配合,甚至说出伤人的话。
龚老师和念晴进行了多次沟通,他判断这是孩子遭受重大心理创伤后的典型应激反应,是内心痛苦和混乱的外在表现,并非品行问题。但学校的常规教育和念晴此刻自身的悲痛无力,已难以应对这剧烈的行为偏差。
念晴在无数次被叫到学校、无数次深夜独自垂泪后,意识到女儿的心理问题已经超出了自己能独立处理的范围。 巨大的丧夫之痛和教女无方的挫败感几乎将她压垮。在极度的无助和绝望中,她做出了一个艰难而明智的决定——向张乾夫妇求助。
她哭着给苏女士打了电话,几乎语无伦次。苏女士立刻说:“念晴,别怕,有我们。你把玥玥送过来,或者我们过去接。让孩子换个环境,离开伤心地,也许能好点。”
张乾夫妇没有丝毫犹豫,立刻将玥玥接回了自己家。 这不是一次普通的做客,而是一次正式的家庭介入和心理干预。他们为玥玥办理了一个学期的休学手续(与学校沟通后以事假形式处理),目标是:不计较学业进度,首要任务是修复孩子破碎的心灵。
在张乾家的这个学期,是一场用爱与智慧进行的漫长“心理重建”。
1. 无条件的接纳与安全感营造:
张乾家氛围轻松民主。他们绝口不提玥玥在学校的不良行为,更不批评指责。苏女士对玥玥的照顾无微不至,但绝不溺爱,给她一种稳定、可预测的安全感。张乾则化身“玩伴”,带她去钓鱼、逛公园、听音乐会,用大量的户外活动和艺术熏陶疏散她郁结的情绪。
2. 情绪的疏导与表达:
张乾夫妇深知,那些问题行为是“求救信号”。他们创造机会让玥玥表达情绪。张乾会在带她散步时,不经意地提起天赐:“你爸爸以前最喜欢这首歌了……” 如果玥玥沉默,他便不再追问;如果她流泪,他就安静地陪着她,轻轻拍着她的背。苏女士则通过绘画、沙盘等游戏治疗方式,让玥玥在非语言的状态下释放内心无法言说的痛苦。
3. 行为界限的温柔坚定:
当玥玥出现撒谎或想要拿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时,苏女士会平静而坚定地制止,但不会羞辱她。她会说:“玥玥,这个东西是哥哥的,我们需要经过他同意。如果你喜欢,干妈可以陪你一起去买一个类似的。” 然后,她会引导玥玥用正确的方式表达需求。同时,他们也会设立简单的家庭规则,如作息时间、分担小家务,让她在有爱的边界中重建秩序感。
4. 与原生家庭的紧密联结:
张乾夫妇没有切断玥玥和妈妈、奶奶的联系,反而经常鼓励她打电话、视频。他们会告诉念晴玥玥的每一点进步,比如“今天玥玥主动帮忙洗碗了”、“画了一幅很漂亮的画”。这让念晴在远方也能得到慰藉和希望,也让玥玥感受到,虽然爸爸不在了,但妈妈和奶奶的爱从未离开。
一个学期的时间,在充满耐心和爱的滋养下,奇迹慢慢发生了。
玥玥脸上的戾气和防备渐渐消退,眼神重新变得清澈。她开始愿意谈论爸爸,有时是笑着回忆趣事,有时是哭着表达思念。她不再偷东西,因为干爹干妈给了她足够的物质满足和情感关注,她不需要用错误的方式去获取。她重新拿起了画笔,画里开始有了温暖的色彩。
当学期结束,念晴和林心大怀着忐忑的心情去接玥玥时, 她们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那个紧绷、叛逆的小刺猬不见了,站在她们面前的,是一个虽然眼神里还带着一丝早熟的忧伤,但神情平和、甚至会主动拥抱她们的女儿。
玥玥扑进妈妈怀里,小声说:“妈妈,我想回家了。我……我以后会听话的。”
那一刻,念晴和林心大泪如雨下。这泪水里,有辛酸,有愧疚,但更多的是对张乾夫妇无尽的感激,和对女儿重获新生的巨大欣慰。
张乾家的这个学期, 成为了玥玥人生中至关重要的避风港和疗愈站。张乾夫妇用他们超越血缘的大爱和专业智慧的引导,成功地接住了这个从悬崖边坠落的孩子,抚平了她心灵的创伤,为她重新注入了面对生活的勇气和力量。这次干预,不仅拯救了玥玥,也给了念晴和林心大喘息和修复的时间,为这个破碎家庭的重生,赢得了最宝贵的契机。风暴仍未完全过去,但最危险的航段,已经安然度过。
喜欢我夫妻俩有十一亿当王称霸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我夫妻俩有十一亿当王称霸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