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六年,正月。
当新年的第一场瑞雪,悄然覆盖了南京城的红墙碧瓦时,整个大宋王朝,如同一个沉睡已久的巨人,正在缓慢而坚定地,恢复着它的脉搏。
随着岳飞北伐大捷的消息传遍四海,金国的日子越发难受。
草原南北的商路,在宋军的护持下,开始重新贯通。
燕云的军屯,也传来了第一季丰收的喜讯。
一切,都在向着好的方向发展。
中书省的政令,雪片般发往下属的各个行省。
其中最重要的一项,便是筹备将于二月,在各地举行的“省试”。
科举,这个维系着帝国文脉与统治根基的古老制度,在经历了战火的摧残后,终于要重新焕发生机。
礼部衙门。
尚书李若水,在仔细核对了各地省试的筹备章程后,写下了一封奏疏。
然后,他换上朝服,亲自入宫,将这份奏疏,呈送到了崇祯皇帝的御案之上。
奏疏的内容,只有一件事:
恳请陛下,于今岁省试之后,重启殿试!
这个建议如同一块石头,在沉寂已久的南京朝堂激起了巨大的波澜。
殿试!
上一次,大宋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是何时?
是宣和六年。
那一年,金人还未南下,开封府依旧是世界上最繁华的都市,李清照还在与她的丈夫赵明程,赌书泼茶。
那一年,岳飞,还只是相州一名未及弱冠的普通农家子。
按照大宋“三年一贡”的规矩,原本应该在靖康二年进行下一科的殿试。
然而,所有人都知道,靖康二年,发生了什么。
金军南侵,神州险些陆沉。
科举,这个王朝选拔人才最重要的途径,一度彻底停摆。
直到崇祯皇帝南渡之后,于崇祯三年,才下旨重启科举。
但彼时,战乱不休,南北阻隔,许多在地方“解试”(又称“秋试”,即地方选拔考试)中考中“举人”的士子,根本无法安全地抵达京师南京。
更何况,当时的南京也在大兴土木,营建宫室,实在没有余力,举办一场全国性的殿试。
故而,崇祯皇帝当时下了一道权宜之策:在各行省,就地举行省试,凡考中者,暂不授官,待日后天下太平,再行定夺。
因此,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则被无限期搁置了。
这一搁置,便是九年。
九年,对于一个读书人来说,是何其漫长!
大宋的科举制度,共分三级:
第一级,是各州府主持的“解试”。
考中者,获得“举人”资格,方可赴京,参加第二级的“省试”。
第二级,便是由中央礼部主持的“省试”。
各地的举人,汇集于京师,一较高下。
但,即便考过了省试,也依旧不是官。
因为,还有最关键的,也是自太祖皇帝之后,便成为定制的最后一级,“殿试”。
这一场考试,由皇帝亲自主持,亲自出题,亲自定等。
考题,也从经义、诗赋,转为侧重于“策论”,即考察考生对时政的见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只有通过了殿试,由皇帝亲笔,分为“一甲”、“二甲”、“三甲”,分别赐予“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的无上荣耀,你,才算真正地“金榜题名”!
也只有通过了殿试的“进士”,才能无需再经过吏部的繁琐考核,直接被授予官职,从此鱼跃龙门,踏入仕途。
所以,没有殿试,就意味着前面所有的考试,无论你考得多好,都只是“镜花水月”,无法被授予官职。
基本等于白考。
这九年来,无数的举子,在通过了各地的省试后,便没了下文。
他们顶着一个“准进士”的名头,却无法做官,只能在家中苦等。
有的人,从青丝等到了白发。
有的人,在贫病交加中,抱憾而终。
因此,民间请求朝廷,恢复殿试的呼声,一年高过一年。
当然,请求恢复殿试的,不仅仅是那些寒窗苦读的士子。
其背后,还有一股更强大的力量,江南士族。
自从江南士族在税收上白班阻挠,而被崇祯皇帝借机狠狠地“杀了一波”之后,元气大伤。
许多家族的官员被撸,一夜之间从云端跌落。
他们迫切地需要“回血”。
而科举,便是他们东山再起,重新染指朝堂权力的最佳途径。
他们不一定,非要让本族的子弟去当官。
世家大族更擅长的,是“投资”。
在江南的各个州府,他们会挑选那些家境贫寒、却才华出众的年轻学子,进行资助,为之提供食宿,聘请名师,打通关节……
一旦这些“寒门子弟”金榜题名,那便意味着,这个家族,在朝堂之上,多了一个忠心耿耿、唯其马首是瞻的“自己人”。
这,是一场一本万利的政治投资。
因此,当李若水的奏疏,递交到御前时,整个江南的士绅阶层,都在翘首以盼。
崇祯皇帝看着手中的奏疏,沉思了片刻。
此前,他一直没有下旨重开殿试,除了战乱的原因,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考量。
那就是大宋,那该死的“冗官制度”。
在前朝,一个职位,常常有数人,甚至十几人担任,人浮于事,效率低下,极大地消耗了国库。
崇祯皇帝南渡之后,借着改制的机会,大刀阔斧地裁撤了不知多少冗余的官员。
即便如此,朝廷的官位依旧是一个萝卜一个坑。
根本就不需要那么多的新官。
开科取士取来的士子,却没有官位给他们,那不是自找麻烦吗?
但……现在,情况似乎有了变化。
这几年下来,当年那些从北方南渡的老臣,陆陆续续,致仕了一大批。
而自己推行的改革,又增设了许多新的衙门,比如专门管理贸易的“市舶司”,专门负责军屯的“营田司”等等,都需要大量精通实务的干才。
“康履。”
“老奴在。”
“传吏部尚书何粟,即刻入宫见朕。”
很快,吏部尚书何粟,便一路小跑,赶到了御书房。
“臣,叩见陛下。”
“平身。”崇祯皇帝开门见山,“何卿,朕问你,如今我大宋,自中枢六部,到地方各州府,官员的缺额,情况如何?”
何粟一愣,没想到皇帝会问得如此具体。
但他早已将这些数据,烂熟于心,从袖中掏出一本小册子,躬身道:
“回陛下,自陛下改制以来,我朝官吏之数,已比前朝,精简三成,然这几年来,老臣致仕者众,而新设衙门,事务繁杂,如今无论京师六部,还是外放各州府,皆有不同程度的官位空缺。”
“许多衙门,往往是一人身兼数职,疲于奔命,尤其是川蜀、广南等偏远行省,更是有价无市,许多县令、县丞之位,已空悬一年有余,无人愿往。”
“许多官吏,都在抱怨,每日公务繁忙,需加班加点,方能完成……”
“哦?”
崇祯皇帝的眼中,闪过一丝光芒。
缺人?
加班?
这,可真是……天大的好事啊!
他要的,就是一个高效、精干,甚至有点“内卷”的官僚体系!
既然缺人,那就好办了。
“朕,知道了。”
崇祯皇帝挥了挥手,示意何粟退下。
然后,他拿起了朱笔,在李若水那份请求重开殿试的奏疏上,重重地,批下了一个字:
“准!”
《朕避他锋芒?龙纛前压,天子亲征》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315中文网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315中文网!
喜欢朕避他锋芒?龙纛前压,天子亲征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朕避他锋芒?龙纛前压,天子亲征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