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一年,腊月。
会宁府下了第一场大雪,把整个城池都盖住了。
北方太冷,崇祯皇帝没呆多久,对这片新征服的土地,进行了初步的安抚与军政部署之后,便下达了班师回朝的旨意。
这一次的凯旋,注定要载入史册。
皇帝没有选择从海路返回,而是做出了一个令所有人都感到震撼的决定:
他将亲自押解金国君臣俘虏,从这极北的辽东之地出发,纵贯整个大宋新旧疆域,一路南下,直至国都南京!
这是一场史无前例的、长达万里的胜利大巡游。
其目的,不仅仅是献俘,更是要向天下万民,昭告这场灭国之战的赫赫武功,要让每一个大宋子民,都亲眼见证这洗刷靖康国耻的辉煌时刻!
队伍的核心,是数十辆由重兵押解的、巨大无比的黑铁囚车。
第一辆囚车里,关押着金国的末代皇帝完颜亶。
这位曾经的君主,身穿着一件早已看不出原色的袍子,形容枯槁,面如死灰。
他蜷缩在铺满干草的角落,透过铁栅,麻木地看着窗外那一片片陌生的土地,和那些对自己指指点点的异国军民。
第二辆囚车里,则是金国最后的支柱,曾经令大宋边军闻风丧胆的“战神”完颜宗翰。
相比于绝望的小皇帝,完颜宗翰显得异常平静,他盘腿端坐,紧闭双目,仿佛入定一般。
只是,那被铁链紧紧锁住、藏于袖中的双手,正因极力抑制而微微颤抖。
能清晰地感受到,无数道混杂着仇恨、轻蔑、好奇与狂喜的目光,如芒在背。
第三辆囚车,则是金国元帅金兀术,一路上他几次想要自杀,都被拦下,被宋军收拾了几顿后,这才老师配合巡演。
后面的几十辆囚车,则像一个个沙丁鱼罐头,塞满了其他的金国宗室显贵、文武重臣。
这些往日里养尊处优的天潢贵胄,此刻衣衫褴褛,蓬头垢面,眼中只剩下无尽的恐惧与茫然。
在这支特殊的“献俘”队伍前后,是数千名御营军的铁甲锐士,他们军容严整,步伐铿锵,手中的火铳在冬日阳光下,闪烁着冰冷的寒光。
队伍中央,万众瞩目的,便是崇祯皇帝的御驾。
放弃了舒适安稳的龙辇,选择与将士们一样,骑乘在一匹高大的白色战马之上。
一身量身打造的黄金锁子甲,外罩赤红色的织金披风,衬得他英武非凡,宛如天神降世。
崇祯年轻而坚毅的面庞上,没有丝毫的骄纵与狂傲,唯有一种君临天下的沉静与威严。
这支浩浩荡荡的队伍,自上京会宁府出发,一路向西南行进。
从白雪皑皑的辽东,到冰封千里的燕云;从满目疮痍的河北,到逐渐恢复生机的中原;再渡过黄河,进入富庶的江淮……
这是一条漫长得近乎残酷的路线。
每经过一座城池,每路过一个村庄,当地的百姓,都会提前数日,从四面八方涌来,扶老携幼,将官道两旁挤得水泄不通。
他们要亲眼看一看,那些曾经在他们头上作威作福的金人,如今是何等狼狈的模样!
更要亲眼看一看,那位带领他们取得这千古未有之大捷的圣明天子,是何等的风采!
“看!那就是金国的小皇帝!跟个丧家犬一样!”
“金兀术!狗鞑子!你也有今天!我爹我爷,都死在你们金兵的刀下!你睁开你的狗眼看看!这就是我大宋的天子!这就是我大宋的兵!”
一个衣衫褴褛的汉子,冲着囚车声嘶力竭地怒吼,眼泪与鼻涕齐下。
“苍天有眼啊!靖康之耻,终于得报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秀才,老泪纵横,长跪于地,泣不成声。
起初,是咒骂,是哭泣,是发泄。
但当崇祯皇帝那身披金甲、骑着白马的身影,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时,所有的情绪,都瞬间化为了一股最原始、最炙热的崇拜与狂热。
人群中,不知是谁,第一个,用尽全身的力气,跪倒在地,高声呐喊:
“陛下万岁!”
这一声,如同燎原的星火,瞬间点燃了整片原野。
“陛下万岁!大宋万岁!”
“陛下万岁!大宋万岁!”
黑压压的人群,如潮水般跪倒在地。
无数的手臂,高高举起,无数的嗓音,汇成一股撼天动地的洪流。
这声音里,蕴含了太多的东西:有国耻家恨,有复仇快意,有未来可期,更多的是对这位带领他们走出黑暗的年轻帝王的、发自肺腑的爱戴与拥护!
这场长达十个月的漫长凯旋,从崇祯十一年十一月,一直走到了崇祯十二年的九月。
从冰天雪地,走到了丹桂飘香。
这已经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献俘。
这是一场流动的、覆盖了整个国度的爱国主义教育。
这是一场全民参与的、旨在重塑民族自信的精神盛典。
崇祯用这种最直观、最震撼的方式,将“灭国雪耻”的无上荣光,深深地烙印在了每一个子民的心里。
他让囚车里的金国君臣,亲眼见证了这个一度被他们视为“绵羊”的民族,在被唤醒之后,所能迸发出的、何等恐怖的凝聚力与向心力。
当这支经历了万里跋涉的队伍,最终抵达国都南京时,前来迎接的,是倾城而出的百万军民,和早已在城门下肃立等候的文武百官。
那一刻,当城外百姓震天的欢呼声,与城内百官庄严的山呼万岁声融合在一起时,所有人都清晰地意识到:
一个属于崇祯的、皇权如日中天的,一个真正实现了大一统的、强大的、崭新的大宋王朝,已经,真正来临了。
......
......
在全城百姓最高兴的时候,崇祯回宫后,第一件事,便是在奉天殿举办一场论功行赏大会。
灭了金国这么大的功劳,该怎么赏,赏给谁,赏多少,这事儿在封赏大会开始前,就已经在朝堂上吵翻了天。
枢密院里,管着全国兵马的枢密使姚友仲,第一个提出来:“岳飞此番统御三军,克复燕云,直捣黄龙,其功已非‘侯爵’所能酬,依本官之见,当晋封国公,以彰其不世之功,以安天下军心。”
枢密院里那些带兵打仗出身的官员,都点头说对。
可这个提议一送到中书省吴敏、聂昌他们这些文官手里,立马就炸了锅。
喜欢朕避他锋芒?龙纛前压,天子亲征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朕避他锋芒?龙纛前压,天子亲征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