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的婚礼是极为繁琐的,即便是贫寒之家,最少也要三五个月之久。
前期的准备就有,纳采(提亲)、问名(合八字)、纳吉(定亲)。
然后才是纳征(下聘 )、请期(择吉日)、亲迎(完婚),李定国定然等不了这么久。
宣旨小太监栓子走后,李定国躬身朝刘氏夫妇,行礼道:“二老敬上,女婿身为军人。”
“即将奔赴前线,因身份原因并无太多空闲,恳请岳父大人准许,我迎娶你们的女儿。”
刘父扶起李定国,大笑道:“繁文缛节自可省去些,皇上赐婚自是天配良缘!”
“但是,迎亲花轿还是不能省。不然,咱家闺女显得太下作了些。”
李定国点头道:“岳父大人请放心,这个女婿还是明白的,那李某先行去准备,告辞。”
直到李定国打马离开,刘氏的母亲还沉浸在震惊中,刘老汉扯了扯自家婆娘。
嗔怒道:“老婆子,还愣着干什么?快去为婉娘准备陪嫁去,我带闺女去置办嫁衣去。”
刘老汉又朝来帮工的乡民,作揖道:“各位乡邻帮帮忙,我老俩口先去置办婚礼了。”
乡亲们都高兴起哄道:“快去吧!地里有咱们尽管放心,到时候可忘了咱们呀!”
正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二十几岁的总兵官,百姓们不懂什么加衔。
但总兵官是正二品武官,他们还是很清楚的,离此不远的西郊大营,那就有老多兵了。
自家邻居的女儿,让朝中二品武将看上,那今后乡邻多少都能,落点好处的。
老俩口拉着自家女儿,将其按到主房卧室,又翻箱倒柜的找存银去了。
穷苦人家也存不下多少现银,找半天仅找出七八两碎银,刘老汉看着手中的存银。
愁眉苦脸道:“老婆子,就这么点现银了吗?这买几床棉被都不够吧?”
“更遑论孩子的嫁衣了,家中上下还得打点置办出嫁宴,这……这可如何是好呀?”
婉娘听到父母议论,走出房间摘手银镯道:“爹,把女儿这个银镯,给拿去当了吧?”
刘老汉头摇得像拨浪鼓,摆手道:“这可不成,这是你的体己钱,可不能乱花咯!”
言罢,他转身朝屋外走去,想找乡邻们借上几两银子,女婿身份摆在那想来应该不难。
婉娘唤了一声道:“爹,您去哪?”刘老汉头都没回,只是摆了摆手示意其安心。
出去了个把时辰的刘老汉,捧着把碎银子回来了,高兴道:“老婆子,咱们有钱啦!”
王氏看了眼,老伴手中那一捧碎银两,疑惑道:“老头子,这银子哪来的?”
刘老汉故作轻松道:“放心吧!你老头子我可没作奸犯科,都是找乡邻们借的。”
二人正打算出门,到西城去给女儿置办嫁妆,就见一匹高头大马疾驰而来。
在刘家院墙外,一勒缰绳战马人立而起,马上骑士跳下来道:“老丈,这里可是刘家?”
得到肯定的答复后,骑士从背后取下个精致的漆木盒,将之展开后递给刘老汉。
抱拳道:“老丈,这是李将军送来的金饰,面纱、头钗、步摇、手镯、项链、戒指等。”
看着一箱子琳琅满目的金饰,不自觉的咽了咽口水道:“这……这太贵重了,使不得!”
骑士抱拳道:“李将军嘱咐了,明日这些饰品都带上,老丈嫁女定要办得风光威武。”
不再多言,跳上战马转身走了,老两口进屋没一会,外面又传来吹吹打打的鼓乐声。
乡民们匆匆忙完手中的活,都过来看热闹来了,大家伙就好看点热闹。
这仪仗队明眼人一看,就是皇家的别人可没这个胆子,敢用龙纹和明黄色。
队伍停止,一人越众而出展开册子,如报菜名般道:“今有刘氏之女,嫁与朝廷总兵。”
“朕,今特赐东珠八十八颗,黄金八百两,白银八千两,翠冠霞帔一套。”
看着呆愣原地的老汉,抬首示意道:“老丈,东西给您抬进去咯?”
刘老汉这才反应过来,拉着其妻子跪地叩首道:“草民,叩谢皇上天恩!”
次日官道上,八抬大轿十里红妆,还有御赐的宫廷仪仗队,只是没有龙凤之纹。
迎亲有如此盛大,已经算是朝廷官员,所能使用的最高礼制了。
亲王成婚时,仅能使用一次十二抬大轿,再多的话就是严重违制,极易被人参一本的。
李定国身着新郎服,胸前戴着锦缎大红花,媒婆将刘婉娘背上花轿。
旁边司仪掏出一块银币,赏赐给背新娘的这个媒婆,因李定国父母早已过世。
因此,他将刘老汉和王氏一同请起,带去成婚现场献茶敬酒。
仪仗队一路往西城而去,为图省事李定国买了处庭院,连价都没还便直接买了。
这些年打仗的赏赐和俸禄,李定国是一点也不缺钱,因此出手极为阔绰。
一路上,碰到讨喜的都会给个,装着铜钱和喜糖的小包,虽不多大家也只是图个喜庆。
仪仗队行至庭院时,时间正好到了酉时初,正是黄昏落日之时。
吉时一到,新人拜堂献茶敬酒,李定国从小便跟着张献忠,当时他已有十岁。
能记住自己父母名字,因此在成婚这天,也给其爹娘的牌位,叩首后献了茶敬了酒。
至于义父张献忠,李定国是提都不敢提,艾能奇、刘文秀来闹洞房的,也都清楚避讳。
开玩笑,如今大家都在朝廷担任将军,提一个被处死的反贼。
就算喝了几斤假酒,这事都绝对无人敢干,除非你脑袋不想要了。
喝完交杯酒新人互拜后,司仪高声唱呵道:“新人礼成!送入洞房。”
好在,李定国买的庭院够大,摆了上个几十桌酒席绰绰有余,原本只请了军中将领。
但文官们在得知后,虽不屑于参与这些丘八的婚礼,但架不住这是陛下亲赐的婚礼。
不来其实问题不大,就是礼仪上有点说不过去,万一御史参自己一本,那就有得乐咯!
因此,尽管酒宴已然开始,前来送礼的宾客依然络绎不绝!
若非,李定国置办庭院匆忙,文官们打听地点花了不少时间,不然早就来了。
俗话说得好,好宴不怕晚,就怕你不来……
喜欢崇祯:世界秩序大明来定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崇祯:世界秩序大明来定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