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汴京的旅程,相较于南下时的兴奋与期待,多了几分沉淀与思索。明兰常常独自坐在舱中,翻阅那部《盛氏家谱》,或是摩挲着那几件先祖旧物,脑海中不断回响着在扬州听到的种种故事,看到的种种景象。她对“家族”二字的理解,从未像此刻这般深刻而具体。
她看到,盛家并非凭空而来的显赫家族,它的根基深扎在扬州那片水土之中,历经数代人的勤勉、苦读、坚守与偶尔的机遇,才逐渐枝繁叶茂。那些先祖,有名留县志的,也有默默无闻的,但他们都如同链条上不可或缺的一环,共同构成了盛家的历史。那份“诗书传家”、“清廉自守”、“耿介务实”的家风,并非空洞的口号,而是由一代代人的言行具体诠释和传承下来的。
她也更加理解了父亲盛紘性格中那份矛盾与复杂性,那或许正是家族传统与个人处境交织下的产物。而她自己,之所以能在侯府复杂的环境中立足,并坚持创办女学,挑战世俗成见,其内心深处那份不轻易妥协的韧劲与对“理”的追求,又何尝没有盛家先祖风骨的影子?
这次寻根之旅,让她清晰地看到了自己生命的长河,是源自怎样一条蜿蜒而深厚的源头。这让她对当下的生活,更加珍惜,也更加明晰了自己未来的责任。
回到宁远侯府,孩子们欢天喜地地迎了出来,围着父母问长问短。明兰将带回的扬州特产分给他们,看着他们雀跃的样子,心中充满了温暖的归属感。这里,是她现在的生活,是她与顾廷烨共同建立的家,是她抚育子女、实践理想的地方。而扬州的根,将为此注入更深厚的力量。
稍作安顿后,明兰便开始着手系统整理这次带回的家族资料。她将《盛氏家谱》重新誊抄了一份副本,将原件精心收藏起来,副本则用于日常翻阅。她为那几件先祖旧物专门设置了一个多宝阁,每一件都贴上小小的标签,注明其来源和相关的家族故事。她甚至开始动笔,将自己此次扬州之行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以及从故老口中听来的家族轶事,结合地方志和家谱的记载,编纂一部更为生动详尽的《盛氏家史录》,她希望后代子孙看到的,不仅仅是冰冷的名字和世系,更是有血有肉、有精神气韵的祖先形象。
顾廷烨将她的用心看在眼里,十分支持。他特意在府中挑选了一间安静敞亮的书房,命名为“绍德斋”,取自“绍继祖德”之意,作为明兰整理家族文史、教导子女知晓家史的地方。
明兰的教育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她不再仅仅满足于督促孩子们读书习字、学习礼仪规矩,开始有意识地将家族历史融入日常教导之中。
在一个闲暇的午后,她将儿女们叫到绍德斋,打开那部家谱,指着高祖盛安的名字,给他们讲起了那位先祖如何钻研水利、造福乡里的故事。她拿出那枚旧罗盘,让孩子们触摸,感受那份跨越时空的执着。
“我们盛家,起自微寒,并无显赫的祖荫。”明兰语气平和却郑重,“所能依仗的,便是‘读书’与‘德行’四字。高祖虽未居高官,却以其学识为民解忧,这便是读书人的担当。你们需记得,无论日后身处何位,学问当用于正途,心中当存有家国百姓。”
她又讲到那些清贫守节的先祖,讲到祖父、父亲为官清廉的操守,讲到“家和万事兴”的遗训。她告诉孩子们,家族的声誉,是靠一代代人一点一滴品行积累起来的,毁之容易,建之艰难。
孩子们起初或许听得懵懂,但久而久之,那些先祖的故事和精神,如同细雨润物,悄然渗入他们的心田。他们开始对自己的来源感到好奇与自豪,明白了自己言行不仅关乎自身,也关乎家族的门风。
明兰也时常与长柏兄长通信,分享自己在扬州的见闻和整理家史的心得。长柏对此深表赞同,他也开始在京城盛家的子弟教育中,更加注重家族历史的讲述和家风的熏陶。盛家的精神传承,在明兰与长柏这一代人的自觉努力下,以一种更加系统、更加深入的方式,延续下去。
岁月流转,明兰编纂的《盛氏家史录》日渐丰富,成为了盛家后代了解家族历史的重要读物。那间“绍德斋”也成了侯府中一个特殊的存在,不仅明兰在此笔耕不辍,孩子们、甚至孙辈们也常在此聆听家族往事,感受那份源自扬州的清冽家风。
许多年后,当明兰的孙辈亦已长大成人,其中一人外放为官,临行前,来到祖母房中辞行。明兰已生华发,精神却依旧矍铄。她并未多说什么,只是将一本手抄的《盛氏家史录》和那枚作为传家宝的旧罗盘,郑重地交到孙儿手中。
孙儿跪接,抬头看着祖母慈祥而深邃的眼睛,瞬间明白了其中沉甸甸的寓意——那不仅是家族的历史,更是为人处世、为官做事的准则与风骨。
明兰看着孙儿了然的神情,欣慰地笑了。她知道,盛家的精神之火,已然成功传递到了下一代的手中。这趟扬州寻根之旅,不仅圆满她个人的心愿,更深远的意义在于,它为盛家这棵大树的未来,注入了更加深厚、更加坚韧的文化根基与精神血脉。盛家的故事,及其蕴含的精神,必将随着子孙后代的脚步,继续在历史的长河中,绵延流传下去。
喜欢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穿越版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穿越版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