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倒回到数日前,会议结束后,贞德把何刚与李书恒单独留了下来,拿出自己手绘的一份类似小学生涂鸦的图纸给他们看。
“李军师、何总兵,可否在九江城内按照图上的样子,再临时修筑一道城墙?”
“再修一道墙?这有意义吗?”何刚一脸疑惑。
李书恒拿起纸条仔细端详,沉吟道:“殿下,您这纸上的城墙菱角分明,不是直线,倒像是……菱角?”
“这是洋人城墙的样式,称之为棱堡!”贞德很想参照欧洲的棱堡样式,来加强九江的城墙。但是很遗憾,贞德对于棱堡的了解,也只限于名字和类似五角星的城墙,其他一概不知。
“棱堡?棱堡……原来这种要塞叫做棱堡!”李书恒恍然大悟道。
“在下小时候随父亲经商,曾经在澳门见过葡国洋人修建的要塞,其外墙就是这种样式。”
贞德大喜,连忙问2人能否模仿?
“建倒是可以建,只是……只是在下也一直想不通,这种棱堡真的有用吗?
据我观察,洋人的堡垒与大明城墙样式完全不同。
大明城墙高大,宽阔,城墙长达数里,百姓民房皆保护在墙内。
而洋人的堡垒,城墙矮小,但比大明城墙要厚,城墙短小,百姓居与墙外,城堡并不能保护百姓!”
“太好了,能建就行!”贞德完全没在意李书恒后面的话。
“何总兵、李军师,这建造棱堡的事情,我就全权交给你们了!”
随后,三人敲定了建造棱堡的具体细节。
由于条件有限,他们实际上只打算建半个棱堡,保留背靠长江的九华门城墙,在西门与九华门之间,额外修建一条类似五角星边的那种锯齿状城墙。
城墙的外墙用砖石砌成,中间填充夯土,高度比外墙低,但是厚度远比外墙厚许多。
在城墙的外侧,通过挖土挖出一道较深的壕沟,在壕沟的外面,还用土堆成一个斜坡。
另外,设计中棱堡内还有一座夯土堆成的山,不过为了达到战略欺骗的效果,防止阿济格看到棱堡后提前撤退,按照贞德的要求,何刚提前准备了大量装满了土的麻袋,堆在城内,等待合适的时间堆成一座土山。
另外,为了防止九江城墙被攻破后,清军登上城墙,沿着城墙进攻棱堡,何刚特意在靠近棱堡的外城墙上每隔一段城墙增加了一个隔断,用砖石、夯土砌成,可以节节抵抗,适当阻挡清军的进攻。
就这样,棱堡在数天的时间里大体完工,只剩下中间的山没有堆起来。
直到六月一日晚,在预感到小东门第二天即将坍塌的前一晚,九江城内的守军用了一个晚上的时间,把提前准备好的装满了土的麻袋,一一堆起来,垒成了一座土山,并在山顶架设了炮台。
整整15门红衣大炮和数百门严威炮被布置在棱堡的各个城墙和山上,形成一个巨大的炮火阵地。
火铳兵和弓箭手分散隐蔽在各个三角形城墙后面,严阵以待。
就这样,六月二日一大早,冲进九江城的清军,透过浓雾赫然在城里看到了一座山,一座他们从来没见过的西式堡垒。
清军发动了几次冲锋,但都在棱堡守军的密集炮火和交叉射击下,在付出巨大伤亡后败退了下来。
棱堡易守难攻,其优势在于3点。
其一,由于城墙很厚,很难被火炮轰塌,且容易修复。
而城墙外的壕沟和故意堆起来的斜坡,也限制了清军火炮的射击角度,使其火炮炮口始终有一个向上的角度,从而难以把炮弹打到棱堡的城墙上。
如果清军刻意压低炮口,又容易把炮弹打到斜坡上,总之调校炮口需要的时间和难度增大,从而为明军集中火炮,炸毁清军火炮提供时间。
其三,对于冲击到城墙附近的清军,由于在墙外挖了很深的壕沟,想要登城就很困难。
而陷入壕沟内的清军士兵,还会受到明军两段三角形城墙的左右火力夹击,死伤惨重。
其三,就是棱堡的中心,被堆成了一座山。
虽说叫山,其实就是一个用装满了泥土的麻袋堆成的小土丘。
土丘的好处是增高了要塞的高度,通过把火炮设置到高处,可以增加火炮的射程,而清军的火炮想要炸毁明军的火炮就很困难。
简单来说就是明军的火炮射程变大了,在清军火炮打不到明军的时候,明军就可以用火炮轰炸清军的士兵和火炮。
有了以上3个优势,明军在人数劣势的情况下,龟缩在棱堡内,反而抵挡住了清军一轮又一轮的进攻。
清军由于失去了火炮的射程优势,攻城受阻。虽然尚可喜冒着巨大的代价,在付出上百门中程火炮的损失后,一度轰塌了小山丘,但明军很快就用麻袋装了土,重新垒起一座山丘来。
土丘的缺点是不够坚固,但优点是随时可以修复。
要是砖石结构的山体,一旦被轰塌就很难修复。但是土丘没有这个问题,你一边轰我可以一边堆,塌了我再堆嘛,反正都是土堆起来的。
就这样,阿济格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继续进攻,这棱堡像一个刺猬,啃不动,还扎你一嘴血。
撤退?都已经把九江城墙攻破了,还付出了这么巨大的伤亡,眼看就剩临门一脚,只要拿下这座土丘,就大获全胜了,士兵们也都杀红了眼,怎么可能甘心就这么撤退?!
六月初二,在犹犹豫豫之中,阿济格错过了保全实力最后的时间窗口。
就在这一天傍晚,贞德大军沿着山间小路,悄悄来到了瑞昌县城的外围。
喜欢大明贞德传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大明贞德传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