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上那雷鸣般的掌声和孩子们真诚的泪水,仿佛一道强烈的冲击波,其能量并未随着下课铃声的响起而消散,反而以一种惊人的速度,在校园内外扩散开来。
晓光那篇被泪水浸染过的作文,首先在初三年级组办公室引起了轰动。那位平日里不苟言笑、专注于语法分析的语文王老师,难得地情绪激动,他将晓光的作文本递给其他同事传阅。几位女老师读着读着,便忍不住红了眼眶,摘下眼镜擦拭着泪水。一位年长的男教师拍着桌子,愤慨道:“看看!这才是人心!那些乱七八糟的话,简直是在作孽!”
不知是谁提议,这样一篇真情流露、又能涤荡人心、弘扬尊师重道之风的佳作,不应该只停留在办公室内部。很快,经得晓光本人(带着些许惶恐和更多的坚定)同意,并报请学校领导批准后,这篇《一盏灯》被工工整整地誊抄在大张的白纸上,贴在了学校最显眼的公告栏里。
起初,只是下课路过的学生们好奇地围拢过去。当他们读着那些朴实无华却字字泣血的文字时,喧闹的人群渐渐安静下来。许多学生站在公告栏前,久久没有离开。他们从中看到了自己熟悉的张老师,也看到了一个和自己一样、或许更需要在成长中被照亮的孩子。那种强烈的情感共鸣,超越了年龄和班级的界限。
“原来张老师为我们做了这么多……”
“晓光写的太好了!那些人太可恶了!”
“张老师就是这样的!我上次音乐考级紧张,也是她一直鼓励我!”
“我爸妈也听信了那些话,回家我就要告诉他们,根本不是那样的!”
学生们纯真的心灵,最容易分辨善恶真伪。晓光的作文,像一面清澈的镜子,照出了张老师无私的付出,也照出了流言的卑劣。一种自发的、维护张老师的情绪在学生中间蔓延开来。
紧接着,影响扩散到了家长层面。来接孩子的家长,也忍不住在公告栏前驻足。当他们读到张老师如何用一个“善意的谎言”保护一个啃干馒头的孩子的尊严,如何引导晓光去理解并尊重她那扛水泥的大舅,如何像一盏明灯照亮一个自称“没爹没娘”的孩子的前路时,这些早已在社会上摸爬滚打多年、深知人情冷暖的成年人,也被深深震撼了。
“这老师……真是难得啊!”
“把孩子交给这样的老师,我们还有什么不放心的?”
“就因为离婚,就被说成那样?这还有天理吗!”
“肯定是那男的一家搞的鬼,自己不是东西,还要往张老师身上泼脏水!”
家长们的议论风向彻底变了。之前那些基于流言的猜疑和轻视,迅速转变为对张老师的敬佩、同情和对造谣者的强烈愤慨。许多家长回家后,严厉告诫自己的孩子,绝不能再参与任何关于张老师的不实议论,并要求孩子要更加尊重张老师。
这股强大的正能量,并未止步于校园。一位来学校视察工作的区教育局领导,偶然在公告栏前看到了这篇引得众人围观的作文。他仔细读完后,沉默良久,然后对陪同的校长说:“这篇文章,情真意切,感人至深。它不仅是一个学生对老师的感恩,更是对高尚师德的最生动诠释,是对当前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最有力回击!这样的好文章,应该让更多人看到。”
于是,在教育局的推荐下,晓光的《一盏灯》被刊登在了区教育通讯的头版,并加发了编者按,高度赞扬了这种真挚的师生情谊,呼吁全社会尊师重教,抵制歪风邪气。
纸媒的力量是巨大的。随着区教育通讯的分发,这篇文章迅速在全区各个中小学、机关单位传播开来。人们茶余饭后都在谈论这篇感人至深的作文,谈论那位饱受委屈却依旧坚守岗位的张玉芬老师,谈论那个勇敢为恩师发声的苏晓光。
舆论,如同被一只无形的手拨动,发生了彻底的反转!
之前那些传播甚广的恶毒流言,在晓光这篇血肉丰满、情感真挚的文章面前,显得如此苍白无力、不堪一击。所有听过、甚至传播过那些流言的人,此刻都感到了一种深深的内疚和惭愧。人们开始纷纷谴责最初的造谣者。
“我就说张老师不是那样的人!都是周伟彬他们家搞的鬼!”
“自己攀了高枝,就想把脏水全泼到前妻身上,真不是东西!”
“那一家子心肠也太歹毒了!毁了人家名誉,对他们有什么好处?”
“以后可得离那家人远点,太阴险了!”
同情和敬佩,如同潮水般涌向张玉芬。走在校园里,她收到的不再是异样的目光和窃窃私语,而是学生们更加恭敬的问候,同事们充满善意和歉意的笑容,以及家长们真诚的致意。曾经无形的压力冰消雪融,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被理解、被拥戴的温暖。虽然她内心的创伤仍需时间抚平,但外部的环境已然天朗气清。
而与张玉芬境遇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她的前夫周伟彬一家。
当初他们散布流言时有多得意,现在就有多狼狈。周伟彬在机关里,明显感觉到了周围同事态度的变化。以往客气热情的招呼变成了冷淡的点头,甚至有人在他背后毫不避讳地指指点点。领导也找他谈了一次话,语气严肃地提醒他要注意个人生活影响,处理好家庭纠纷,不要给单位造成不良影响。他试图辩解,但在那篇广为流传的《一盏灯》面前,任何辩解都显得苍白可笑。他仿佛成了过街老鼠,在单位里抬不起头来。
周伟彬的母亲更是尝到了苦果。她原本在老姐妹圈子里以儿子在机关工作为荣,如今却成了众人鄙夷和孤立的对象。以前常聚在一起聊天跳舞的老姐妹们,现在看到她都绕着走,或者当面就讽刺她“教子有方”、“心术不正”。她去菜市场买菜,熟悉的摊主都对她爱搭不理,甚至故意给她缺斤短两。她试图像以前一样搬弄是非,却发现自己已经彻底失去了听众和市场,只能灰溜溜地闭门不出,忍受着邻里投来的鄙夷目光。
这一家人,彻底体会到了什么叫“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他们精心编织的谣言网络,本想将张玉芬打入深渊,最终却反弹回来,将他们自己牢牢困在了耻辱柱上,灰头土脸,声名狼藉。
而这一切力量的源头,都来自于那篇由一个十四岁女孩,用最纯粹的感恩和最无畏的勇气写就的作文。
苏晓光自己,也未曾料到她的文字竟能产生如此巨大的波澜。她只是单纯地想为她的张老师说句话,想告诉所有人她有多好。这份源于心灵深处的真挚,恰恰拥有了最锋利的力量,它刺破了虚伪和丑恶,彰显了善良与美好,最终扭转了乾坤。
这篇《一盏灯》,不仅照亮了张玉芬老师前行的路,也照见了人心的向背,更在一个小小的范围内,完成了一次关于正义与情感的盛大凯旋。
《青瓦巷里的向阳花》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315中文网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315中文网!
喜欢青瓦巷里的向阳花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青瓦巷里的向阳花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