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明白何秋心意,也不强求。点齐兵马后,便与姚广孝率领亲军开赴丰台。
何秋则前往向朱棣讨来的封地。先前售卖红薯苗时,朱棣一时口快欠下百万黄金。如此巨款自然无力偿还,遂提议以地相抵。
经过一番考察,何秋最终索要门头沟之地。朱棣大惑不解——那里荒芜贫瘠,种植艰难。但既然何秋愿意以此抵债,朱棣乐得答应。
殊不知,何秋看中的正是门头沟地底埋藏的丰富煤炭。明初世人尚未意识到这片土地下蕴藏着取之不尽的煤炭资源,这也与当时煤炭并非主要能源有关。
目前,大明百姓在生火时普遍依赖木柴为燃料。顺天府周边山林茂密,木材资源极为丰富。
到了冬季,人们多使用木炭来取暖,很少有人用煤。一方面,煤难以点燃;另一方面,许多煤炭杂质过多,硫含量高,燃烧时烟雾浓重,容易让满屋乌烟瘴气。
不过,门头沟所产的煤并没有这些问题。那里出产的是标准的无烟煤,含硫低,燃烧时没有颜色也没有烟气,而且持续时间长,是非常理想的取暖与燃料材料。
如果能推动无烟煤取代木炭,将带来巨大的商机。
特别是何秋现在与朱棣关系亲近,有了这座靠山,赚钱更加容易。
像啤酒、方便面、肯打鸡这些生意,还需要时间来发展。但无烟煤只需等到冬季,就能迅速覆盖整个顺天府。
因此,无论如何都要拿下门头沟。
获得门头沟之后,何秋顺便也把郑和调来,请他帮忙招募一批矿工。
时间估算下来,矿工应当招募得差不多了。何秋今日正是要去实地查看。
此时的门头沟煤矿仍是一片荒芜,只有矿工临时搭建的茅草屋。
郑和迎何秋下了马车,随即报告:“何先生,矿工基本招募齐全,采矿所需工具也准备妥当,您看何时可以开工?”
何秋摆摆手:“先不急着开工。我问你,招这些人花了多少银两?”
眼下金忠正在大量收购物资,何秋手头余钱不多,必须精打细算。
郑和笑着回答:“何先生放心,雇这些人花不了多少钱,每天管两顿饭就够了。”
“这么便宜?”何秋有些惊讶,“你都招了些什么人?我去看看。”
“他们都在屋里,我陪您去。”
郑和说完,领着何秋走向茅草屋。
推开屋门,一股异味扑鼻而来。
“我去!”何秋赶紧退出来,等气味稍散才走进去。
茅草屋中挤着上百人,或坐或站,个个衣衫破烂。
何秋脸色一沉。怪不得雇这些人不用花钱,原来郑和招的竟是一群乞丐。
何秋甚至看到人群中有一个身高不足一米的“小乞丐”。
分明还是个孩子,竟也被郑和招了过来,真是禽兽不如!
幸好这个年代还没有“未成年人保 ** ”,否则这煤矿根本开不了。
何秋回头瞪了郑和一眼,走到那小乞丐面前,问道:“你叫什么名字?几岁了?”
小乞丐蓬头垢面,眼神呆滞,仿佛完全没有听到何秋的问话,毫无反应。
何秋心头一沉。
好家伙,不仅是个孩子,还是个聋子。
郑和这家伙也太没人性了!
正当何秋准备找郑和问责时,郑和却朝那小乞丐大喊:“何先生问你呢,你叫什么名字?”
他声音之大,差点震聋何秋的耳朵。
这一次,小乞丐终于动了。
他仰起脸,带着奇怪的口音说:“我……我叫疙瘩!”
郑和一听就皱起眉:“要说大名,别报小名!”
小乞丐抹了把鼻涕,想了半天,才吞吞吐吐道:“我……叫李丰!”
郑和马上转身,讨好般向何秋报告:“何先生,他叫李丰!”
“我又不是听不见!”
何秋瞪了郑和一眼,目光又落到李丰脸上:“你家在哪儿?还有家人在吗?”
“家?”
李丰愣了一愣,忽然脸色大变,猛地起身就往外冲。
何秋被这突如其来的举动弄懵了。
郑和却反应极快,立刻喊道:“不好,他要逃!”
话音未落,人已追了出去。
李丰哪里跑得过郑和。
没几步,郑和就揪着他的衣领回来了。
他把李丰往地上一丢,冷冷道:“小混账,刚吃饱就想溜,当我们这儿白给饭的?”
说着抬起手就要打。
何秋一把拦住他的手腕:“有话好好说,别动手。”
郑和动手也是不得已。
门头沟这边全由他负责,加上几个从燕王府调来的护卫,总共不到十人。
招来的矿工却足有上百。
如果不够严厉,根本压不住这群人。
这些人看着可怜,可一旦闹起来,个个都是亡命之徒——大多是无牵无挂的乞丐。
不过这些内情,郑和不好当着众人的面向何秋说明。
他只好放下手,解释道:“我是被这小子气着了,一时冲动。”
何秋也没多追究,转而看向李丰:“你刚才跑什么?不愿意在这干活?”
李丰睁着无神的眼睛望向何秋……
面对何秋的问话,李丰呆了好一阵,才断断续续地说:“我……我要回家,我爹……要下地了!”
何秋不解:“你爹下地,跟你有什么关系?”
李丰擦了擦鼻涕,继续结巴着说:“我爹……要等我衣服,我不回去……他……他就没衣服穿,下不了地了!”
何秋一下子明白了:“所以……你和你爹,只有一身衣服?”
他仔细看了看李丰,这才注意到他身上那件衣服确实又宽又大,只是先前过于破烂,没看出来。
李丰点头说:“家里……就一套衣服,我……来上工,就先穿出来,我爹说……太阳上了五竿后,就得回家……不然要挨鞭子。”
何秋长叹一声,终于懂了这孩子为什么要跑。
前世在书里读到,古代有些穷苦人家,一家人只有一套衣服,谁出门谁穿,其他人只能裹着草席在家等。
他当时还觉得太夸张。
没想到,今天竟亲眼见到了。
原来世上真有如此困苦之人。
何秋环顾在场雇工,扬声问道:\"家中仅有一套衣衫的,举手示意!\"
静默片刻后,半数雇工颤巍巍举起了手臂。
何秋长叹一声,转向郑和吩咐:\"午后去布行为每位雇工裁制新衣,此事需尽快办妥。\"
郑和愕然:\"何先生,这花费未免......\"
\"照办便是。\"何秋语气平静,\"明日入夜前,我要见到人人都穿上新衣。\"
跪在地上的李丰怔怔出神。自出生以来,他始终穿着父亲遗留的旧衣,虽知新衣珍贵,却从未奢望拥有。此刻这位贵人竟要赐他新衣?
郑和见李丰呆立当场,抬脚轻踹:\"还不快谢过何先生!\"
李丰猛然回神,连连叩首:\"谢何先生赐衣!今生愿为何先生做牛做马!\"前额在黄土上磕出血痕,染红了地面。
何秋心头沉重。于他不过寻常衣物,于这些百姓却是珍贵无比。若在现代,矿工尚能得两套工装,相较之下这个时代实在艰辛。
\"起身回去吧,明日记得寻郑和领取新衣。\"何秋伸手扶起李丰。
李丰千恩万谢地离去后,何秋带着郑和走出茅屋。
郑和忍不住劝谏:\"何先生过于仁善,对这些闲散之人当严厉些才是。\"
\"郑和,\"何秋忽然问道,\"你出身可算富裕?\"
郑和微怔,苦笑道:\"家中曾有些产业。后来陛下征讨云南,我被带至顺天府,便与家中断了音讯。\"
郑和自小便常听父亲讲述海外风物,由此对那远方的世界萌生了浓厚的兴趣。
这兴趣后来也成为他屡次远渡重洋的动力之一。
\"你从小家境优渥,后又迁居顺天府,鲜少接触贫苦百姓,或许对他们有些误解。\"何秋耐心向郑和解释,\"穷苦之人并非只知逞凶斗狠,他们亦懂得知恩图报。治理他们不一定要靠严刑峻法,只要给予足够的优待,他们同样会忠心耿耿。\"
郑和挠着头,不解道:\"可是...若给他们太多好处,我们岂不是要少赚许多银两?\"
何秋忍不住翻了个白眼,几乎想动手教训这个固执的家伙。
这种想法,与后世那些总以为压榨员工就能多赚钱的雇主如出一辙。
殊不知,克扣的那点银钱,只会让雇工消极怠工,最终导致收益更大损失。
\"罢了,我不与你多费唇舌。你只需按我吩咐行事即可。明日之前,务必让所有雇工都穿上新衣,每日供足两餐,另付十文工钱。\"何秋直接下达了指令。
郑和虽仍有些不情愿,还是点头应承:\"谨遵何先生吩咐。这些闲汉能遇上您这般仁厚的东家,实在是他们的福分。\"
何秋拍了拍郑和的肩头,语重心长道:\"你也应当学会宽厚待人,这对你日后大有裨益。\"
郑和虽未完全领会何秋话中深意,但出于对何先生的信任,仍郑重承诺:\"我定当谨记何先生教诲,学着以仁德待人。这片煤矿,我一定会替您打理妥当。\"
何秋微微颔首,随即负手离去。
翌日清晨,何秋照例完成签到。
这次系统赐予的物事颇为特别,竟是一瓶药水!
而且还是仅限女子使用的易容药水。
何秋险些将药瓶摔在地上。
他一个男子,况且已是俊美非凡,要这药水何用?
但最终他还是按捺住冲动,将药水收进了储物空间。
反正空间格位充裕,存放这些无用之物倒也无妨。
收好药水,何秋正要起身准备早膳,院门却在这时被叩响。
他打着哈欠来到门前,只见朱高炽与金忠并肩立于门外。
\"二位怎会一同前来?\"何秋诧异相询。
朱高炽拱手行礼:\"学生特来向老师请安,途中巧遇金先生,便结伴而来。\"
何秋轻抚朱高炽的发顶,\"你的心意老师收到了。今日你父王去守城,便给你放假,多陪陪你母亲吧。\"
朱高炽闻言眼睛一亮,再次行礼:\"多谢老师,学生这就去陪伴母亲。\"
话音未落,这小家伙已转身欢快地跑远了。
终究还是个孩子,终归存着几分天真烂漫的心性。
何秋摇了下头,转头看向金忠:“金先生找我有什么事?”
金忠神色严肃地说道:“收购鸡的事情不太顺利!”
何秋顿时精神了,拧眉问道:“出什么状况了?”
喜欢大明:开局捡个永乐大帝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大明:开局捡个永乐大帝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