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面涉及许多前所未闻的知识,例如关于 ** 的成因与预防,虽然杨少峰不确定这些说法对不对,但写得有模有样,他也不敢轻易否定。
而且从何秋之前编写的数学、物理教材来看,如果内容不实,何秋应当不会如此确信地写出来,否则就违背了他的治学理念。
只是当时人们把 ** 称为“地龙翻身”,视作上天的启示,认为是皇帝德行有亏,或是朝廷出了奸臣。
而何秋在方案中写道,** 是板块之间相互碰撞挤压造成的。这些字杨少峰都认识,但连在一起,他完全无法理解。
杨少峰只得厚着脸皮向何秋请教。
何秋只好用前世地理课上学到的一点知识向他解释:大地原本是连在一起的,后来板块运动,彼此分离,板块交界处有的形成高山,有的形成峡谷,且多是 ** 和火山的多发地带。
然而,何秋越解释,杨少峰反而越听越糊涂。
何秋无奈地摇了摇头,对杨少峰道:“现在你也不必全懂,只要知道有这回事,能提前看出端倪就够了。这份方案的重点,本就不在那些难解之处,而在于救灾安全的常识。”
杨少峰点头应下。反正这些东西并非呈给朝廷,只在书院内部使用,不必过分讲究,他也就将心中的疑惑暂且放下。
略过那些关于灾异成因、自己完全看不明白的内容,杨少峰再读何秋的这份方案,便觉得条理清晰、容易理解。
整份方案延续了何秋一贯的行文风格——直白晓畅、注重事实与数据,框架分明、步骤清楚,通篇都是大白话。即便是不识字的百姓,听人讲解后,也能明白该怎么做。
只要按部就班地安排人手,这份方案立刻就能推行开来。
杨少峰十分喜欢这样的文风——或许如何秋所说,这叫“公文体”?对他而言,这种风格极为适合撰写物理实验记录。何秋之前教他的数字与符号,初用时虽觉别扭,习惯后却觉得十分便捷。
这份安全演练方案也是一样。照着执行,费时不多,却能让学子们增强安全意识。不说别人,就连杨少峰自己,都从中学会了不少过去不曾了解的救灾知识。
想到这里,杨少峰当即拍胸脯向何秋保证,一定会与其他夫子好好沟通,共同把这次安全演练办好,请他放心。
见他如此表态,何秋也便不再多言,只简单嘱咐几句,就带着朱玉颖在书院里边走边聊,慢慢培养感情去了。
第153章 考试
杨少峰领了何秋的嘱托,便带着文稿去找书院其他夫子商议。
这些夫子的反应与杨少峰最初如出一辙:先是惊叹,随即领会到这份方案背后的深意——若此演练条例能推行天下,必将救助无数百姓。
同时,众人也想到另一桩好处:或许能通过何秋请来燕王朱棣,既为书院壮声势,也能在王爷面前露个脸。
一位名叫李现的夫子便忍不住提议:“山长此法甚好,大可推行得更广。不如请山长邀燕王前来,我们再联络昔日执教的其它书院,共同举办一场大规模的安全演练。”
杨少峰也有些心动,略作沉吟后,以商量的语气说道:“先不急于一时。以山长与燕王的交情,届时候燕王自然会来。”
“不如我们先把这份稿子多印几份,各位夫子自己先吃透内容,再向学生细细讲解,以免届时出什么差错。”
其他夫子纷纷点头称是。这样安排确实更稳妥些,李现的提议虽好,却稍显功利,有失读书人体面。
“确实,不如我们先给其他书院发帖,留足准备时间。而我们这边,也要跟学生讲清楚,别让演练流于形式,要让他们真正学会自救与安全知识。”
“正该如此!”
杨少峰见自己的意见被众位夫子接纳,心中十分欣慰。他清楚,何秋推动此事,是真心希望书院的学生能从中获益。
倘若依照其他夫子的提议,将此事办成表面功夫,恐怕会辜负何秋的一片热忱。
杨少峰欣喜道:“那我们这就去印刷室,将这份文稿印上几十份。另外,要不要就方案里的内容,给学生们出一套考题?”
何秋当初为了方便书院学生,特地在书院里设了一间小印刷室,其中放置了三台蜡印机,主要用途便是为学生印制试卷。
他祭出了前世教师们的常用法宝——考试,每周一小考,每月一大考,旨在提升学生成绩,同时加深他们对何秋所编教材的理解。
这一考试策略甫一推出,便获得了夫子们的广泛好评。如此安排,学生的学习情况一目了然,知识薄弱之处也清晰可见,便于针对性补强。
只是知行书院的学生们可就苦不堪言,一个月下来竟要面对五次考试,时间被排得满满当当,再也不能在课堂上偷闲了。
夫子们闻言纷纷赞同:“此计甚好!不妨也给其他书院前来观摩的人准备一份。”
“这不是故意为难他们吗?哈哈。”
方才发言的夫子正色道:“学海无涯,他们既肩负教化之责,若连这些基础知识都不掌握,又如何教导学生?”
杨少峰不禁失笑:“此言过矣。其他书院并未开展安全演练,这般安排岂不是强人所难!”
虽说是存了看其他书院出丑的心思,却寻了个这般冠冕堂皇的理由。不过杨少峰暗自思忖,这确实是个好主意,打定主意要让其他书院的人与本院学生一同应试。
不久,何秋便收到杨少峰的报告,得知书院已将安全演练方案安排妥当,所有学生都经过专门培训,基本掌握了何秋所撰安全自救知识的要领。
就连心肺复苏这部分,也让学生们结对练习了。不过许多学生对此颇为抵触,觉得两个男子嘴对嘴实在有失体统。
其中以燕王两个儿子的抗拒最为激烈,但已被书院夫子强行压制。总体而言,一切进展顺利。
何秋闻报心中暗喜。他对这些琐碎事务格外上心,听说杨少峰暗示要给其他书院来客安排考试,更是喜出望外。这些可都是同行——正所谓同行是冤家。
当初他筹办书院时,没少听其他书院的风凉话。特别是在何秋的银钱攻势下,不少夫子跳槽到知行书院后,这般酸言酸语更是层出不穷。
虽说起初何秋并未听闻,但后来终究传到了他耳中。既有这般前因,如今有机会看其他书院出丑,何秋自然不愿错过。
他当即批准了这个提议,还暗示杨少峰不妨加大力度。
没等何秋撰写请帖,朱棣便派人传信,表示届时可能会来观摩何秋筹办的这场安全演练。
何秋心知肚明,朱棣不是可能来,而是一定会来。这位大人物如今面子上有些挂不住,况且他们这般位高权重者,向来喜欢说话留有余地,让下面的人自行揣度,活脱脱就是个打哑谜的高手。
朱棣是从朱玉颖那里得知书院的事情,虽然不太明白何秋的意图,但他认定何秋手中总有好东西,这次的安全演练肯定也有大用。
更何况,他的两个儿子也在书院参加演练,不管从哪方面看,他都得来一趟。
何秋盘算了一下,在北平认识的人似乎只有燕王府这边。犹豫片刻,他还是认真写了邀请函,分别寄给朱玉颖和欧雪岚。
给朱玉颖的那封,语气亲昵,流露出心意;至于邀请欧雪岚,则是因为她的工矿常有安全事故,何秋希望她能多学一些,万一她出事,高炉的麻烦事说不定又落回他头上——他可不想接这个担子。
书院里传开消息,说这次安全演练会有其他书院的人前来观摩,连燕王也会亲临。
不少学生顿时紧张起来,他们这辈子还没见过燕王这么大的官。大家纷纷主动请夫子出题测验,都想在演练那天表现得好一点,不愿在燕王面前出丑。
谁不想在大人物面前露脸呢?
朱高炽、朱高煦兄弟以及陈四维倒很平静,燕王来了又如何?
不过,书院里气氛紧绷,连朱高燧这样的调皮学生也没敢闹事,老老实实听从夫子的安排。
与后世不少流于形式的安全演练不同,大明这批学子见识不多,心思也更单纯。他们学得认真,遇到不懂的地方,习惯用死记硬背先记下来。
但要说他们真把这些知识放在心上,倒也未必。
直到安全演练前两天发生了一件事,彻底激发了学生们学习自救知识的积极性。
那天,书院一名学生在休沐时,救起一个在河里玩水的小孩。
小孩被救上来时已经奄奄一息,面色惨白,气息微弱。村里的大人都说没救了,孩子的父母悲痛欲绝。
这名学生忽然想起最近背诵的急救知识,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动手施救,竟真的把孩子从鬼门关拉了回来!
全村人都震惊了,以为他有起死回生之术。学生再三解释,说这只是书院安全演练里教的方法,人人都能学会。
当晚,孩子的父母设宴感谢他,村中长辈也恳求他将这些安全知识教给村里其他人——掌握了这样的救人方法,村里就能少很多悲剧。
这位学子将急救方法教给了村里人,此事还激发了不少人读书的念头。毕竟他只是在书院学到的知识,如果自己也能读书,不是一样能学到这些吗?
消息传回书院,大家都很激动。原来所学的知识真能救人!从此,学生们背诵安全知识更加起劲,想着万一哪天自己也能用上。这些方法在危急时刻,确实能救命。
连平时调皮的朱高燧也认真起来,他明白这些知识的重要性。于是,书院上下都开始用心背诵安全知识,决心将其牢记于心。
第154章 演练开始
何秋虽然知道学生救人之事,却未料到此事对众人的激励如此之大。到了演练当天,学子们个个精神饱满、自信满满。
这种安全演练对何秋来说早已司空见惯,他便将事务交给杨少峰处理,自己悄悄溜出去与朱玉颖相会。
朱棣见到这一幕,心中不悦。虽然私下允许二人见面,但当着面这般亲近,实在让他面子挂不住。他重重咳嗽一声,何秋却置若罔闻,朱玉颖虽面露羞涩,却仍不舍与情郎分开。
喜欢大明:开局捡个永乐大帝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大明:开局捡个永乐大帝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