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如此,不如将这本大字典交由朝廷编纂吧。我觉得可以把它献给父皇,由朝廷的饱学之士牵头编纂,书名就叫《洪武大典》。”
朱棣目光灼灼地盯着何秋,何秋只好妥协。
“等我回书院和他们商量一下。不过,王爷这样有些强人所难了,毕竟谁都不想错过这种名垂青史的机会。”
“没关系!我可以让父皇在编书者名单里加上他们的名字,绝不会让他们吃亏。”
“好吧。”
何秋也很无奈,遇到这样一位厚脸皮的王爷,他也没什么办法。
随后,他好奇地问朱棣,现在军官训练的事情进展如何了。
说起这件事,朱棣和姚广孝面色都有些沉重。
姚广孝先开口:“军官训练最大的难处,就是识字的人太少,基层军官连军令都读不明白。幸好你提供了拼音,情况才好了些。”
“此外,我们给军官讲解实战案例,许多人根本听不懂,高级将领们觉得简直是对牛弹琴。”
“我有时也气不过,亲自去教实战演练,居然还有人漫不经心,到现在都领会不了我的意图。”
何秋听了,直率地说:“王爷其实可以在基层军官中先进行一次演习,让他们带领小队士兵,用木质兵器和其他小队比试,获胜的人可以升级,参与更高层级的训练。”
“我虽不精通练兵,但也明白军队首重纪律。可基层军官往往只看重个人勇武,若一直这样,王爷手下的士兵也很难有太大长进。”
朱棣认真听完,眼睛一亮:“演习?类似你之前做的安全演练吗?”
何秋抓了抓头发,“有相似,也不完全一样。”
“安全演练是有固定计划的,但军队演习的话,中低层可以让小队直接对抗分胜负,中高层则要考验指挥与谋略。”
“我建议由王爷制定演习规则,再用掷骰子的方式决定天气和突发状况,以此评判将领的能力。”
朱棣认真思索片刻,“这方法确实不错,不过我发现你好像特别喜欢用考试、比试来处理事情?”
何秋反问:“若不考试、不比试,怎么分辨谁是真正的人才?”
朱棣一时语塞,何秋含笑说道:“只要这方法管用,我就不会放弃它。”
朱棣不得不承认何秋说得有理。
谈完这些,何秋便去找朱玉颖。
朱玉颖正在算账,何秋悄悄走近,看着心上人噼里啪啦地拨打算盘,眼里满是宠溺。
他挥手示意侍女别出声,轻手轻脚走到朱玉颖身后,为她捏了捏肩膀。
朱玉颖没察觉是谁,以为是侍女,便说道:“今天怎么这么懂事,知道给我捏肩啦?是不是看上哪家公子,想让我帮你牵线?”
这话让旁边的侍女羞得无地自容。
何秋忍不住偷笑,朱玉颖还在指挥:“往左边一点,嗯对,轻一些,好,就这样。”
“何秋那个没良心的,整天待在书院也不来找我,让我一个人忙这么多生意上的事,年底尤其忙,谁都要找我。”
何秋终于忍不住,侧过头“啪”地亲了朱玉颖一下。
朱玉颖吓了一跳,回头一看竟是何秋,这才反应过来刚才的话全被他听了去。
这人怎么这样不讲究,居然直接亲人家的脸?
朱玉颖的脸一下子红透了,羞得抬不起头。
她咬着唇,气呼呼地在何秋腰上拧了一把,“你这个人,就爱看人家出丑!”
接着又凶巴巴地说:“你还没娶我呢,怎么可以……怎么可以随便亲人!”
何秋眼中含笑,顺着朱玉颖的动作轻声道:“我做什么了?怎么自己都不知道,谁看见了?”
周围的侍女们纷纷低头屏息,仿佛自己既没长眼睛,也没带耳朵。
朱玉颖撅起嘴来,娇声道:“我不管,你今天必须留下来陪我。”
“好。”
第163章 良乡候府
何秋花了一整日陪着朱玉颖下棋谈天,两人如胶似漆。朱棣实在看不下去,担心他们哪天觉得天冷,发现同寝更暖,便连催带赶地把何秋送出燕王府,让他回自己的良乡候府。
何秋骑在马上,好奇地问何能:“我的侯府什么时候建好的?我怎么一点都不知道。”
何能笑着回答:“小人知道,原本早就该完工的,可之前地动耽搁了一阵。后来王爷下令加紧修建,多招了些人手,这才赶在年前完成。”
何秋点点头,心想也是,年后不久就要成婚,总不能还留在燕王府,那不成入赘了。
他随口问道:“这侯府有多大?”
何能想了想说:“大约占地五亩?小人记不太清,只记得第一次进去差点迷路。”
何秋哑然,连何能这样常进出大宅院的人都差点走丢,这侯府想必十分气派。他只希望自己以后别在自家迷路才好。
“宅子在哪儿?”
何能答道:“在城西,不算城内。这宅子原是一位官员的,那人被陛下抄家处斩,宅子就被发卖了,后来王爷买下赐给您。听说那官员当初强占民地百余亩,其中四五亩建了宅院,其余全种了桃树,弄成一片桃花林。”
何秋听得咋舌,贪占百亩地不算稀奇,但全用来种桃树只为赏花,实在奢侈。
朱棣这次颇为大方,将宅院连同百亩桃林一并赐予何秋。何能引着何秋来到城西,不久便见到未来的府邸。大门气势不凡,门钉整齐排列,两侧石狮威严伫立,颇有深宅大院的派头。
走进院内,果然是按何秋与朱玉颖先前商议的江南园林风格建造,小径蜿蜒,幽静雅致。唯一让何秋不太满意的是宅子太大——日常维护耗费不小,而他多数时候住在书院,这般豪华的宅院反而显得有些浪费。
思及此处,何秋便向朱棣传话,意欲推却这所宅第,另换一处。朱棣毫不犹豫,当场回绝。何秋要娶的终究是朱棣的女儿,怎能教朱玉颖随他住得简陋?那岂非丢朱棣的脸面?故而何秋那点小心思,全被朱棣强行压了下来。何秋也只好勉强收下这份厚礼。
婚期将近,何秋既无长辈操持,又不太懂大明的婚仪规矩。因近来与顺天府尹陈墨交情不错,便打算请他代为张罗自家婚事。自赈灾之后,人人都晓得陈墨即将升迁,前来巴结者络绎不绝。幸而何能持着何秋所赐腰牌,很快入府说明来意,陈墨也欣然应允。
了却这桩大事,何秋近来懒于往返书院与良乡侯府之间,便整日待在府中,琢磨如何提升起居之舒适。炒菜、火锅之类早已被他琢磨得精熟,在吃食上已无遗憾,唯独住所尚觉不满——倒非嫌弃侯府格局,而是北平冬日虽暖,至今未雪,气温也不算太低,何秋仍想为各处居室添设暖气,方能住得惬意。
他又开始思量沐浴之事。眼下仅有一只大木桶,在何秋看来过于简陋。莫说浴缸,单是木桶也显寒酸。日后若想夫妻共浴,更是不便。何秋心一横,绘出两样设计:一是蒸桑拿的桑拿房,一是供两三人共浴的小池。
将图纸交予工匠后,叮叮当当忙了十余日,良乡侯府的改造终告完成。何秋满意地端详眼前这座小木屋——正是他命工匠耗时半月的成果之一:桑拿房。他特选坚实防渗的木材建造此屋,为避免蒸桑拿时被炉火烟气所困,还精心设计了埋于地下的烟道与炕道。此举并不费力,因住处改造火墙、火炕时已用过此法。
何秋在这桑拿房上费尽心思,命人将高炉钢水未凝时投入石板,压铸成钢板封于炕道上。使用时只需点燃外间炕道,火力直烘室内钢板,备好凉水不时泼洒,顷刻便满室云蒸霞蔚,使用极为便捷。自桑拿房建成,何秋便迫不及待试了一回。蒸罢通体舒泰,虽只为重温前世点滴感受,所费却不赀——莫提炕道、木料等改造开销,单是桑拿房那两扇琉璃窗,便价值不菲。
为了制作这样巨大的琉璃窗,既要确保从外面看不见内部,又要保持良好的透光效果,何秋的特殊需求差点把琉璃师傅们折磨疯。
反复失败了十几次,才勉强烧出符合要求的成品,成本几乎与现代玻璃相差无几。
何秋之所以不选择玻璃,是担心在桑拿时被外面瞧见,而这种特制琉璃恰好解决了这个困扰。
桑拿室建成后,何秋几乎每晚都会去蒸一次,驱寒排毒。他曾想过邀请朱玉颖一同体验,但考虑到尚未成婚,只好作罢。
第164章 大婚(上)
北平的冬季很快降临。
这个冬天来得特别早,也格外寒冷。幸好之前受灾的百姓已被安排去修建水利,至少能吃饱穿暖,不至于冻死。
这段时间,何秋一直待在良乡候府。一来知行书院已经放假,无事可忙;二来婚期临近,虽不懂古礼,但在旁人提醒下,该准备的都得准备。
六礼流程已基本完成: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连大雁都送了三对。
这事其实怪何秋自己。他原以为跟朱棣夫妇说好婚期就行了,一直忙着书院和救灾的事。
直到朱玉颖左等右等不见正式提亲,忍不住派贴身侍女来打听,何秋才意识到自己有多糊涂。
就算在现代结婚,也得经历求婚、买房买车、定日子、发请帖这些步骤,怎么到了古代反而全忘了?于是他把这些事交给何能和陈四维去办。
幸好何能现在是良乡候府的管家,不再是燕王府的人,否则让女方家人操办就太丢脸了。陈四维作为何秋的徒弟,身份更合适出面,免得被人说不知礼数、瞧不起人,甚至闹到割袍断义的地步。
这一个多月来,何秋忙得团团转,既要筹备字典和宣扬物理化学的报纸,又要操办婚礼。不过再过两天就能轻松了——他的大喜之日就要到了。
……
燕王府闺房内。
朱玉颖端坐妆台前,望着镜中的自己傻笑。
贴身丫鬟绿珠一边为她戴上翡翠冠,一边笑着夸赞:“郡主今天真美,宛如天仙下凡。”
这顶翡翠冠是徐氏特意为她准备的,几年前就备下了,可惜一直没遇到意中人,直到现在才派上用场。
朱玉颖对镜端详片刻,听到外面的喧闹声,连忙收敛神色,说道:“快扶我起来。”
绿珠打趣道:“郡主这是等不及了呀。”
“贫嘴的丫头,不许胡说!”朱玉颖红着脸轻斥。
喜欢大明:开局捡个永乐大帝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大明:开局捡个永乐大帝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