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冷声反驳:“迂腐?何止迂腐!蛮夷向来畏威而不怀德。唐朝因安史之乱元气大伤,宋朝岁币求和偏安一隅,前车之鉴历历在目。如今我大明拥兵百万,自是不惧这些外族。可你性情过于仁厚,将来恐难驾驭。朕在有生之年,定要彻底解决这个隐患。”
他越说越激动:“北平方面的方案本就周全完善,你派去的臣属却非要另搞一套,结果提出的策略漏洞百出。若依他们所言,边境将永无宁日!将士们浴血奋战尚未封赏,反倒要厚待敌人,岂不令三军心寒?”
朱标垂首不语。
朱元璋又将一份奏章扔到朱标面前,不等他细看便厉声道:“更可气的是,他们竟在北平城公开宣讲,结果被人当众殴打。这背后若无人指使,断不可能!此事不便深究,但你必须暗中处理妥当,否则北地民心尽失。”
朱标震惊不已,他全然不知东宫属臣遭殴之事,急忙追问:“他们伤势如何?”
朱元璋冷笑道:“下手之人很有分寸,皮肉无大碍,只是这脸面……嘿嘿。”
朱标倍感屈辱,只觉得脸上火辣辣的。
朱元璋忽然怒意更盛,失望道:“你那同门方孝孺,朕原以为他品性端正,只是欠缺历练,才准他随行前往。如今看来,竟是朕看走了眼!还有你那些属臣,统统不堪大用。回京后全部逐出东宫,打发去教书罢。”
话锋一转,又道:“倒是黄子澄尚可一用。”
朱标闻言色变。父皇这番话,等于彻底断绝了方孝孺等人的仕途。即便将来他继承大统,也要恪守“三年不改父志”的祖训,这些臣属的为官之路已然走到尽头。
“父皇!”朱标欲要求情,却被朱元璋摆手制止。
“我能饶他们性命已是格外开恩!他们满口祸国殃民的谏言,所作所为更令皇家颜面扫地。若不是看在你的情分上,朕真想将他们尽数处决!”
见朱元璋态度如此强硬,朱标只得暗自向众人致歉,打算待他们返京后好生安抚照料。
待朱标离去,朱元璋忧心忡忡地长叹一声。他这般处置方孝孺等人,既因其办事令天子失望,更因锦衣卫密报揭露了朱高燧在事件中的暗中运作。终究是自家血脉,朱元璋难以下手惩治孙儿,反倒对方孝孺愈发不满——连个少年都应付不来,实在无能。
眼见太子身边尽是这般庸碌之辈,朱元璋对朱标继位后的朝局倍感焦虑。太子虽具威望才干,却性情优柔,若终日被这些庸臣环绕,大明前程实在令人担忧。
……
北平,密云大营。
东宫属臣已整顿行装准备返京。黄子澄与方孝孺正与众人话别,惟愿归途顺遂。当初三十余人的队伍,如今仅剩黄子澄、方孝孺及刻意保持距离的李景隆。黄子澄对此已无心力计较,既然李景隆未碍大局,便由他去了。
此刻最令黄子澄揪心的是太子声誉。北平城 ** 早已传开,方孝孺等人当日言论已闹得沸沸扬扬,营中将士多有对东宫属臣侧目者。只怕不少人已认定太子伪善寡恩,体恤胡虏甚于将士。这等印象既成,太子在北地民心尽失。虽知太子实属无辜,然世人皆视其与属臣一体同责。
朝堂之上必将再起波澜,北平官员恐要经历大换血。既然事端起于此地,总要更替官吏、整顿政务,绝不容许此地成为诋毁太子的温床。
第188章 让方孝孺长长见识
见方孝孺仍固执己见,坚信其策万全,黄子澄渐生烦躁。这些时 ** 亲历安抚蒙古降众事宜,深知何秋推行之策远胜方孝孺空谈。可笑方孝孺自抵北平便独断专行,从未与燕王、蓝玉等重臣商议,终致如今窘境——实乃咎由自取。
然而,方孝孺终归是太子的同门,又声名在外,黄子澄无法置之不理,于是私下与蓝玉和朱棣商议,如何将他从低落的情绪中拉出来,总要面对现实,向前看!
朱棣与蓝玉一时也无良策,却不约而同想到了何秋,此人素来颇有手段。
于是黄子澄三人一同寻到何秋,在军帐门口拦住了他。见这三人同行,何秋心里顿感怪异。
蓝玉与朱棣素来不和,前者曾暗中行刺后者;黄子澄身为东宫属官,对燕王朱棣也极为戒备;而蓝玉与黄子澄之间,又彼此看不顺眼。
至于朱棣,更有意思的是,日后他还会亲手杀了黄子澄,使其家破人亡。
如今这三人竟一同前来找他,实在令人意外。
听了他们的来意,何秋很快有了主意,便低声向他们三人说了几句。
朱棣和蓝玉听完,脸上都露出怀疑的神色,打量着何秋问道:“你不会是在骗我们吧?真有这么简单?”
何秋肯定地说道:“就这么简单。方孝孺并非愚钝之人,我相信他能转过这个弯来。”
两人对何秋的话将信将疑,倒是一旁的黄子澄颇有信心,说道:“我赞同良乡候的说法,方兄一定能幡然醒悟!”
既然黄子澄如此表态,朱棣二人也就不再反对。
说实话,若非看在太子的情面上,又因方孝孺在北平遇袭一事与他们脱不了干系,存了几分弥补之意,谁又愿意关心方孝孺的心结?
难道手头的事务还不够多吗?
次日,四人将方孝孺带到了蒙古降卒营地,让他亲眼看看安抚降卒政策的成效。
何秋在此也耍了个心眼,特意挑选了一些已为大明做工的蒙古人。
这些人对当前的生活方式已有所适应,对何秋接下来要说的话接受度更高。
一进营地,何秋便闻到那股熟悉的难闻气味,甚至因一批人刚从工地回来,汗水混合着原有的味道,使这里更加臭气熏天。
何秋皱起眉头,高声喝道:“尔等听着!上天有好生之德,我大明乃仁义之邦,故安排你们以工换食。你们须谨记:多劳多得,不劳无获!”
“然而此前仅是权宜之计,如今我们将真正改造你们,使你们步入文明社会,不再如往日般朝不保夕!”
“接下来,你们务必仔细听讲,认真配合,否则,休怪我等未曾警告!”
朱棣等四人在一旁静静观看。此时的何秋身着儒衫,立于军营高台之上,脸上仿佛笼罩着一层圣洁的光辉,令人由衷敬佩。
可惜在场四人中,唯有方孝孺如此天真,还称赞何秋是真正的儒臣。这番话听得朱棣老脸一红。
他岂能不知这个女婿有多精明?还自称儒臣,瞧瞧他在书院里讲授的内容,分明从未将儒家学说放在眼里,恐怕是存了自立为圣人的心思!
台下聆听何秋讲话的蒙古人大多不谙汉语,但听得懂的人不断翻译给他们听。然而他们实在无法理解何秋说这些的用意——现在的生活有什么不好?有活计可做,有饭吃,偶尔还能领到银钱,为何还要搞什么改造?
既然身为阶下囚,也只能听从何秋的安排。何秋重重咳嗽一声,捏着鼻子宣布:\"改造首件事,统统去沐浴净身,修剪指甲,把身上的虱子除净!\"
蒙古俘虏面面相觑,不明白改造与沐浴有何关联。在四周明军士兵凌厉目光的注视下,他们只得按百人编队,依次被带往澡堂。这座澡堂原是专为明军修建的,如今倒让蒙古人先用上了。
看守士兵用汉蒙双语高声催促:\"快些进来,不必羞怯!\"
直到此时,蒙古人才恍然大悟。有人当即嚷叫:\"我不沐浴!\"
\"由不得你!浑身恶臭还不肯沐浴,真是野蛮未化!\"
澡堂里早已候着许多只穿短裤的明军士兵,人人手持刷洗马匹用的猪鬃硬刷。这种刷子用在人身上,滋味可想而知。士兵们狞笑着警告:\"都老实点!\"
俘虏们被勒令褪去衣衫,违者便遭棍棒相加。待众人赤身 ** 后,士兵们将鬃刷浸入硫磺热水,狠狠刷向俘虏身躯。霎时间澡堂里哀嚎四起,不知情的还以为是何等酷刑。
约莫一盏茶工夫,这批俘虏就算沐浴完毕,又被带去剃光头发,百余个锃亮光头新鲜出炉。守门士兵立即高呼:\"下一批!\"
门外候着的俘虏见这阵势,吓得连连后退,竟将这澡堂视作刑场。明军哪容他们犹豫,连推带搡将人赶进澡堂。
随着\"下一批\"的呼喊声不绝于耳,近万名俘虏陆续被刷洗一遍,尽数成了光头。何秋还好心将他们原有衣物尽数丢弃,给每人发了一套大明百姓常穿的短打衣衫。
此时,澡堂中的水浑浊得如同泥浆一般,可见这些蒙古降兵身上积了多少污垢。负责帮他们刷洗的大明士兵们也累得够呛,纷纷停下手中的活计稍作歇息。在澡堂里做事,最折磨人的不是劳累,而是闷热,这滋味实在令人难以忍受,所幸现在暂时告一段落。
方孝孺望着眼前这一幕,满心困惑,他实在想不明白这究竟是在做什么。
朱棣也有些好奇,向何秋问道:“你确定这么做没问题吗?”
何秋却显得胸有成竹:“你们等着瞧吧!”
这一万名蒙古降兵经过一番梳洗,面貌焕然一新,不仅肤色变白了不少,连带着看起来都年轻了许多。
接着,何秋又带他们来到食堂。这次的伙食不再是往常供给蒙古降兵营的粗劣食物,而是按照何秋之前的吩咐,特意准备了与修路民夫相同的餐食。饭菜并无特殊,就是当初民夫们日常所吃的那些。
有些曾在民夫队中做过工的蒙古降兵已经习惯了这样的饮食,自觉地在打饭窗口前排起了队。打饭的阿姨分餐十分公道,既不多给,也不少盛。
大多数蒙古降兵对这种食物感到新奇,餐食无非是些家常菜蔬,配一个馒头和一碗粥。虽然没有肉,只有青菜,但这对于许多蒙古降兵来说,已经是过去想都不敢想的丰盛餐食了。
然而,其中一位原是蒙古贵族的人却不满意。他过去虽不说顿顿大鱼大肉,但也从不缺少牛羊肉食,毕竟有奴隶为他放牧,从不为肉食发愁。
这位心怀不满的蒙古贵族一把将碗筷摔在地上,大声嚷道:“我要吃肉!老子要吃牛羊肉!你们这是在苛待我!”
喜欢大明:开局捡个永乐大帝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大明:开局捡个永乐大帝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