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秋提议将城中乞丐收编为环卫工人,使其自食其力,既解决生计,又整顿风气。其中若有行乞团伙,多为恶徒,常涉及采生折割、拐卖幼童等恶行,可送往西山煤矿劳动改造,以儆效尤。
此外,何秋也建议为贱籍者谋出路,或采矿或修路,使其不至饿殍遍野。虽一时难废贱籍,却望改善民生。
朱棣认为此议尚可,但贱籍之事需禀明朱元璋。何秋遂转议以刑徒充劳役,将犯盗窃等轻罪者送去修路挖矿,免其狱中虚耗粮食。
朱棣却神色复杂,叹道:“此非欲置其于死地乎?”
何秋顿悟,以当前条件,矿工之苦犹甚 ** 。于是改议迁民实边,将屡犯小过者流放至草原新城或大宁都司,由明军监管垦殖,既充实边地,又防其再犯。此举仿效欧人殖民之策,以流徙开拓疆土。
朱棣沉思片刻,无奈地摇头道:
“你想得太简单了,这么大的事必须上报朝廷,否则根本办不成。”
“真要按你说的来,迁去大宁都司的就不只是北平都司这点人了,恐怕得把全国的犯人都迁过去才行。”
何秋小声抱怨:“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我这些想法岂不是都白想了?”
朱棣宽慰他:“无妨,至少想法是好的,父皇应该也会赞同。”
何秋皱了皱眉,只得作罢,决定先把北平城内能改动的地方都动了,至于那些麻烦事,就让朱元璋去头疼吧。
没想到事情还没完,何秋刚回到侯府,朱棣就给他安了个城门兵马司指挥使的职务,让他负责整顿市容。
何秋气得直跳脚,自己不过是个提建议的,怎么反倒要把事情推给他办?这安的什么心?
他还想着多陪陪妻儿,回书院过清闲日子呢!
于是何秋二话不说,拉来朱高炽和朱高燧当副手,专门负责整顿市容,自己则躲在屋里不出面。
朱棣见状又好气又好笑,责备他时,何秋还理直气壮地说这是为了锻炼他们兄弟俩。
朱棣起初有些担心,怕朱高炽兄弟办不好,还想派朱能去帮忙镇场,却被何秋拦住了。
何秋对朱棣说,对他们俩来说,这不过是小场面。
确实,这次随军出塞,他们一直帮着何秋核算账目,朱高炽甚至累瘦了,却很是高兴。
既然他们能理清十几万人的账目,把各项开支安排得井井有条,整顿市容这点事又算得了什么?
果然,朱高炽兄弟一出手,就先抓捕了城中的所有乞丐——他们没用兵马司的人,直接调了燕王府的兵马。
这下北平城的大牢里热闹非凡,上千名乞丐被关押,牢房都塞不下了。朱高炽命衙役连夜审讯,先将没有案底的放出来,转为环卫工人;而那些有案底的职业乞丐,则必须彻底交代罪行。
起初还有人嘴硬,以为平日和衙役关系好能蒙混过关。
但衙役们也不傻,眼看燕王府两位公子是动真格的,谁还敢包庇这群乞丐?
平日虽收过他们的孝敬,但也没必要把自己搭进去。
第194章 吾家有儿初长成
衙役们下手毫不留情,加上本就清楚这些乞丐干过的坏事,这些人一个都没逃掉。
朱高炽看完供状,气得不行——拐卖、偷盗……罪名一应俱全。尤其是一个叫“李员外”的,竟真是位员外。
他在城外有座庄园,每天进城扮成乞丐行乞,是一伙乞丐的头目,策划过多起案件。那座庄园就是他多年行乞作案挣来的。
朱高炽毫不犹豫,直接判他斩立决,没收全部财产,家属流放。
这一举动让一直关注他们行事的朱棣眼前一亮!
好小子,之前还担心他心肠太软,想不到也有这等魄力,朱棣瞧着这个清瘦不少的儿子,心中颇为赞许。
接下来,朱高炽与兄弟的举措,更是让朱棣连连点头。
朱高燧在城中各处放置了不少箩筐,传令各坊保长,往后垃圾只能扔进筐中,若有违者,轻则罚银,重则入狱关押几日。
衙门未必能查到是谁丢的,但垃圾出现在哪个坊,就由那个坊负责。要是寻不到人,保长顶罪。
至于街市上的箩筐,便交由各商家自行看管,若是门前查出随意丢弃的垃圾,就罚店家。
这条规矩一出,众人心头皆是一紧,互相盯着有没有人乱丢垃圾。其间虽偶有被冤枉罚款之事,但朱高燧仍坚持推行这条命令。
落到他手里的人,朱高燧一个也没轻饶。没多久,整个北平城连孩童都知道,垃圾必须扔进筐里。
按理说,做到这步已经不错了,朱棣对他们也很满意。
可这兄弟俩又生出一个主意:向商家收税。这税并非凭空而来。
收的是市容卫生税。他们兵马司既把市容整治得这么干净,还得给清扫的人发工钱,这钱总不能凭空变出来。
那就只好劳烦这些做生意的人“出一点”。税率定得也不高,按铺面大小,每月收一钱到一两银子不等。
商人们哪敢多言?朱高炽兄弟说的也不是假话,他们既享受到这便利,又是大明身份最低的那批人之一,不找他们收,找谁收?
这一连串措施推行下来,最后朱高炽向朱棣禀报时,竟还略有盈余,让朱棣连连称奇。
何秋教他们,教得确实不错!
朱棣暗自思量,是不是该把后面几个小子也送过去让何秋教一教——能者多劳嘛。
……
应天府。
朱元璋收到朱棣又一次递来的奏报,一看又是替何秋递的,忍不住骂了一句:
“这小子怎么这么多事!”
不过因何秋每次都能言之有物,不讲虚理,只摆事实说道理,朱元璋倒也看得下去。
在何秋出现前,朝廷奏章浮夸成风,朱元璋几次下令整顿,还拿下了几个不说人话的官员,却仍不见好转。
等何秋的奏折递上几回,朱元璋大为满意,便拿他的折子做范文,命天下官员学习。官员中自然有人骂其“有辱斯文”“粗鄙不堪”。
可皇帝就爱这口,连他们也不得不承认,这样写公文条理清楚得多,消息传递也更方便。
朱元璋展开折子一看,这小子主意还真不少——想重修北平城,里面关于环卫的做法确实不错,职责分明。
流放罪犯充实边疆?怎么又是放开贱籍??
本来朱元璋看得挺高兴,看到最后一条,好心情全无。
他强压怒气,在奏折上批道:“北平之事可行。贱籍自古有之,不可轻言废弃。”
其实朱元璋不肯放开奴籍,主要还是忌惮陈友谅的旧部。至于其他贱籍,倒不算什么,不过是乐户之流罢了。
然而,陈友谅的残余势力已被朱元璋划为贱籍多年。如今即便想恢复他们平民的身份,朱元璋也担忧其中会滋生出新的野心之人。
这批人可以说是对朱明王朝态度最坚决的反对者,朱元璋不愿因解除贱籍而出现数万乃至数十万反对大明的人。
还有一点,比陈友谅余党更要紧的,是江南各大家族蓄养的大量奴婢——按律,这些人也属于贱籍。
朱元璋若打算废除贱籍,势必触及他们的利益。他本人并不在意这些,
只是如今年事已高,而应天府地处南方腹地。如果现在贸然动摇贱籍制度,自己万一中途驾崩,朱标可能连京城都难以安稳居住。
因此,对这件事也只能暂且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到了晚上,朱元璋脑海中仍不时浮现朱棣的奏章——他们请求大修北平城。
朱元璋有些动心,他也起了迁都的念头。
在应天府待得越久,朱元璋就越感到不适,这种不适来自几个方面。
一来,应天府一带太过富庶,商业气息浓重,这让抱有浓厚小农思想的朱元璋很不习惯。
随着大明日益安定,应天府也一天比一天繁华,可越是繁华,朱元璋就越不满意。他一贯主张压制商业,京城却商业兴盛,这对他而言不啻为一种讽刺。
除了朱元璋自身的小农意识外,还有一份深层的忧虑。
朱元璋已经察觉到,应天府实在太繁华了。他自己能把持得住,朱标或许也能,但后代子孙呢?
有几个能在这样的繁华中不失本心?连随他起兵的淮西勋贵中都有那么多人被腐蚀,何况那些长于深宫的继任之君?
温柔乡是英雄冢,朱元璋期望大明国祚绵长,既然如此,不如舍弃应天府,另寻一个更合心意的地方。
况且,应天府作为都城的时间并不算太长,不过二十余年,由他亲自推动迁都,群臣也容易接受。
而且,朱元璋现在手头颇有些积蓄——多亏何秋提出的策略,大明改变了以往对待北元俘虏的方式。
如今这些俘虏都在为大明创造劳动价值:羊被杀来吃肉,牛被卖到各地充作耕牛。
至于北平那座高炉,每次看到相关奏报,朱元璋都恨不得把它抢过来!
仅仅这一座高炉,就供应了大军七成以上的铁甲和兵器,还打造了上万件农具。
若能多建几座,大明将不再缺铁。
幸好朱棣与何秋都识趣,将大部分利润上缴,只留少量维持日常运营。
朱元璋也并未吝啬,以近乎免费的价格将铁矿、煤矿运往高炉,只盼多产铁。
第195章 迁都之心
朱元璋现在既有钱,又有威望,加上军制与官制改革导致人心浮动,若在此时迁都,暗示迁都后一切将稳定下来,应该不会有什么人反对。
想到这里,朱元璋便将太子召来,打算与他商议迁都之事。
朱标正为蓝玉庆贺,接到朱元璋的召见后急忙入宫。见到父皇神情,便知定有好事。
朱元璋不等他坐定便道:“标儿,朕欲迁都。你身为太子,代朕巡查各地,择定新都,主持新城建造。”
朱标闻言一怔。迁都他并不反对,只是担忧国库是否充裕:“朝廷有这么多银两吗?迁都所需可不是小数目。”
朱元璋笑道:“自然有钱。商税改革收了一笔,北伐用去部分,后来发卖牛羊又进账不少,算来还略有盈余。”
朱标大为惊讶。北伐居然还能赚钱?这样的战事闻所未闻。
朱元璋看出他的疑惑,解释道:“这都是何秋的功劳。”
喜欢大明:开局捡个永乐大帝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大明:开局捡个永乐大帝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