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默然颔首。
何秋心中叫苦不迭。先前在书院授课尚可应付,即便朱棣将朱高炽、朱高煦送来就学,毕竟年岁尚小还能管教。如今要教导众多皇孙,其中更包括皇太孙,这般重任实在难以承担。论及儒学造诣,他岂能与当世大儒相提并论?
道衍忽然开口:\"良乡候任皇孙师傅之事暂且不论。陛下召集所有皇孙入京就读,此事颇堪玩味。\"
朱棣与何秋皆露疑惑之色。
道衍目光如炬:\"太子薨逝恐与藩王有关!否则陛下不会将所有皇孙召至应天府。表面是为集中教导,实则为制约藩王的手段。\"
\"诸王之子皆在京城为质,谁还敢轻举妄动?\"
何秋初觉有理,细想却摇头:\"若藩王决意谋反,岂会因儿子在京而罢手?纵使带不出人质,照样可以起事。若真登临帝位,还愁没有子嗣?再说这些皇孙皆是陛下亲孙,纵使亲情淡薄,又怎忍心加害?\"
道衍默念佛号,轻捻念珠。
朱棣踱步良久,忽然停步苦笑:\"我等在此议论再多,终究还是要让何秋与我的孩子们进京。这些揣测又有何意义?\"
“先不想那么多,何秋你尽快带着孩子们回应天府。早些抵达应天,若能见到父皇,便能明白他的真实想法。”
何秋觉得有理,匆忙回到侯府收拾行李,临行前还与朱玉颖温存一番。
毕竟他即将前往应天府,孩子年幼不便同行,朱玉颖只能留在北平照看孩子,夫妻二人难得团聚,不免依依惜别。
朱棣独自 ** 书房,回想道衍方才所言。
“太子之死必与藩王有关!”
若果真如此,与哪位藩王有关还不是一目了然?
太子朱标巡视西安时突然染病,此事定与秦王、晋王二人脱不了干系,只是具体是谁尚难确定。
朱棣心中颇感烦闷。原本以为朱家不会出现这等夺嫡惨剧,至少他们这一代不会——朱元璋对朱标的爱护,所有兄弟都看在眼里。
朱元璋对朱标毫无猜忌之心,能给的都给了,而朱标又是名正言顺的嫡长子,地位稳固。
纵然兄弟们私下抱怨父皇偏心,却也不敢有继位之念。
况且朱标一向待兄弟们宽厚仁慈。有这样一位仁德的太子,兄弟们也少了几分担忧,至少不必担心性命不保。
所以先前无论道衍还是何秋暗示他争夺皇位,朱棣都置若罔闻。做个塞王岂不更好?
只需专心打仗,不必操心其他,父皇也不会起疑,更不用担心功高震主。
然而道衍的话让他意识到,局势已完全不同。
虽然尚无确凿证据证明太子之死与秦王、晋王有关,但朱元璋的态度已说明太子之死必有蹊跷。
这条诏令对藩王的警惕已昭然若揭,绝非太孙继位后爷爷担心叔叔们生事这么简单。
换个角度想,谁有能力谋害太子?
思来想去,唯有这些藩王。特别是当太子巡至其封地时,想要下手易如反掌。
以往朱棣从未动过这般心思,或许对此事有所疏忽。如今太子猝逝,他才豁然开朗。
想要太子性命的人,恐怕不在少数。
即便太子身边支持者众多,但这些年来他得罪的人更多。
细数下来,首先得罪的便是诸位藩王,包括他朱棣在内。说到底都是父皇的儿子,谁不是龙子龙孙,凭什么唯独朱标能得父皇如此宠爱?
且不论太子之位,单是朱元璋对朱标的偏宠就足以让众多藩王心生嫉妒。
其次便是那些贪腐之徒。太子虽仁厚,但在惩治贪腐上毫不手软。这些人不敢怨恨朱元璋,自然将矛头指向朱标。
最重要的是,太子最近得罪了大批顽固派,或者说,文臣集团。
朱元璋推行变法,文臣们内心极为不满,认为此举动摇了他们的根基。然而朱元璋作为强势的开国君主,众人除了私下抱怨,只能将希望寄托在太子朱标身上。
不料朱标虽性格宽厚,却也支持变法改革,这令文臣们大为震怒。他们多年来耗费心力培养朱标,就是期盼他登基后能成为理想的\"圣明天子\",实行垂拱而治,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如今朱标坚定地站在朱元璋一边,在文臣眼中无疑是 ** * 的背叛。愤怒之下,有人对朱标暗中下手也就不足为奇了。
第204章 推不掉的职责
朱棣想到此处,心中杀意骤起。不论如何,此事都与这些文臣脱不了干系。
真是一群忘恩负义之徒!
若有机会,定要他们付出代价!
……
何秋风尘仆仆地带着朱棣的三个儿子抵达应天府。
不懂事的朱高燧还想着买路边的糖葫芦,而两个年长的孩子则面色凝重。
途中朱高炽多次询问何秋,可知朱元璋召他们来京的用意。何秋不便多言,一来自己也不甚清楚,二来即便有所猜测也难以明说。
刚在燕王府安顿下来,何秋就接到朱元璋的传召,急忙入宫。
进宫后,只见朱元璋正与一个少年共进膳食,气氛融洽。
何秋当即明白,这想必就是皇太孙朱允炆。看来这位皇孙确实深受宠爱。
原来朱允炆近来表现得极为孝顺,终日守在太子灵前,恪守丧礼规制。他每日只饮清水食干粮,不梳不沐,形销骨立,痛哭至双目几近失明,一月之间消瘦了十余斤。
朱元璋看在眼里,疼在心上。东宫旧臣对朱允炆也十分满意,重新找到了效忠的目标。原本一些人对立朱允炆为太孙心存异议,但对比太子另一个儿子朱允熥的表现,朱允炆的孝行无疑赢得了众人的认可。
而朱允熥似乎尚未明白父亲的离世意味着什么,在朝臣眼中已落下了顽劣的印象。
见何秋到来,朱元璋命人赐膳,让他坐在一旁用饭。自己则继续慈爱地为朱允炆布菜,俨然一副祖孙情深的画面。
何秋不敢耽搁,快速用完御膳,静候祖孙二人餐毕。所幸不久朱允炆便用餐结束,朱元璋遂命太监撤下残羹。
朱元璋对朱允炆说道:“允炆,你先退下吧,朕有些事情要和你姐夫谈谈。”
朱允炆乖巧地应道:“是,皇祖父,孙儿告退。”
他恭敬行礼,转身离开。朱元璋慈爱地望着他的背影,目光中满是宠溺。何秋在旁静静观察,心中却不以为然——这朱允炆终究不是能担大任的料,历史上唯一被藩王从帝位上赶下来的,也就只有他了。
朱元璋轻咳一声,问道:“何秋,你看朕这个孙儿如何?可配做太孙?”
何秋一愣,心想此事已定,何须再问?只好恭敬回答:“太孙聪颖过人,不愧为陛下血脉。”
“聪颖?呵呵。”
朱元璋意味不明地笑了笑,转而问道:“你可知我为何召你入应天,还让你教导皇太孙?”
何秋精神一振,这确实是他一直疑惑的事,便道:“臣愚钝,请陛下明示。”
朱元璋望向殿门,缓缓说道:“我看你是个懂变法、善教导的人才,希望你能带太孙多学些实学,将来好担起重任。顺便,也帮着教教其他皇孙。”
何秋渐渐明白,朱元璋是看中他所传授的实学,想通过他影响朱允炆,同时也借他燕王女婿的身份镇住其他宗室子弟——毕竟其他皇亲多为勋贵之后,虽身份尊贵,却大多不学无术。
何秋嘴角微动,心知这是个苦差。朱允炆年岁尚小,心性未定,但身边围绕众多儒臣,与知行书院的学生全然不同,何秋并无把握能教好他。
他迟疑道:“臣……不敢保证成效,只能尽力而为。”
朱元璋闻言不悦:“哼,连朱高煦那般顽劣你都能教好,怎就教不了太孙?”
何秋一愣:原来朱元璋连朱高煦调皮捣蛋的事都知道?
朱元璋仿佛看穿他的心思,淡淡道:“之前高煦给方孝孺他们挖坑,难道不是你指点的?”
何秋心中一惊,没想到当初方孝孺等人被打之事,真有燕王府的人插手,还是朱高煦那小子自作主张!
他连忙否认:“此事臣确实不知,全是高煦擅自为之,胆子也太大了!”
说罢心中已打定主意回去要好好教训朱高煦,并趁机推辞道:“臣连高煦都未能管教妥当,实在无颜、也无力担任太孙之师。”
何秋没能把话说完,朱元璋凶狠的目光落在他身上,眼中杀意毕露。
朱元璋声音低沉。
“怎么?你不愿教导太孙?”
那眼神仿佛在说,你若敢拒绝,我便取你性命。
何秋顿时冷汗涔涔,支支吾吾道:
“臣这套学问,恐怕不合朝臣心意,更与儒家治国之道相悖。若臣教导太孙,只怕会招致群臣非议。”
朱元璋依旧冷着脸盯着他。
“朕让你教,你就教!何时轮到臣子多嘴?!”
见朱元璋如此暴躁,何秋心中更加不愿教导朱允炆。忽然灵机一动,想出个借口。
“这……依微臣之见,能教导太孙的唯有陛下!若陛下将太孙带在身边悉心栽培,耳濡目染之下,太孙必能成为下一位太……咳咳。”
朱元璋目光一闪,听出何秋未竟之语所指何人,心头百感交集。低头思量片刻,觉得这主意确实不错,脸色终于缓和下来。
“你说得也有道理。不过朕毕竟年事已高,能教导太孙的时间不多,其他时候还需你们这些老师多加指点。”
终究没能推掉教导朱允炆的责任,但何秋已心满意足——他总算推掉了太孙少师的职位。
只需在宫墙内再开办一处类似知行书院的地方,教导各位皇孙,太孙偶尔来听课即可。
第205章 教训朱高煦
何秋走出宫门,长舒一口气,伸手摸了摸后背,衣衫已被汗水浸透。
他心想,朱标去世后,朱元璋愈发可怕了。先前面圣时说了那么多大胆之言,也未见其如此震怒。
这次不过是想推辞担任朱允炆的老师,竟如此艰难。朱元璋已渐渐听不进他人谏言……
这绝非好事!
但此刻不容何秋多想,他快步回到燕王府,眼中杀气腾腾——朱高煦这小子!
这次真是无妄之灾!若非朱高煦先前暗中搞鬼,他怎会被朱元璋叫去教导皇孙?
踏进院落,只见朱高炽三兄弟正在斗蛐蛐,何秋心头火起——多好的孩子,才来应天府就又堕落了吗?
他大步上前,厉声喝道:
喜欢大明:开局捡个永乐大帝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大明:开局捡个永乐大帝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