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四维默默点头。
定远侯自尽的消息在京城传开后,掀起了不小的波澜。
虽然洪武年间去世的勋贵不在少数,王弼不过是一位侯爵,按理说不会引起太大关注——毕竟不久前才有一位国公离世。
但这次的情况与众不同。众人都知道是锦衣卫最先得到消息并禀报了朱元璋,而如今执掌锦衣卫的正是朱棣的女婿何秋。
王弼又是何人?他是太孙东宫势力中的重要支柱!
这是否意味着朱棣准备强势介入储位之争,与侄子争夺大明皇位?
这些猜测让何秋气恼不已,他立即对外公布了太仓事件的全部细节,特别强调是有人递送举报信,锦衣卫才不得不向陛下禀报。
随着真相大白,那些阴暗的揣测逐渐平息。
第266章 反响
信国公府。
汤和得知王弼自尽的消息后,身子微微发颤,沉默了许久,才艰难地吐出几个字:“王弼……可惜了。”
汤和年事已高,既不愿也不敢插手这些事,只能眼睁睁看着王弼走向绝路。
这让他内心无比痛苦。同为淮西勋贵,以往李善长等人获罪时,他尚可安慰自己是他们罪有应得,自己无力相救。
但王弼的情况完全不同!
王弼在临终前留下了一封绝笔信,内容十分简洁。
信中表示自己在掌管军仓期间,仓库出现亏空和陈粮被盗卖的情况,确实负有责任,愿意以性命承担所有罪责。
但他不愿像前汉太尉周勃那样受小吏折辱,故而选择自尽,只求陛下能法外开恩,送他的家人回乡务农,不求荣华富贵,只愿他们平安度日。
汤和心里明白,王弼实乃含冤而死。
虽然王弼在信中承认有罪,愿担全责,但若真无怨气,又何必选择自尽?
何况以汤和对淮西勋贵的了解,王弼素来忠厚老实,根本做不出贪污军粮之事。他既然认罪,想必对背后隐情心知肚明,只是不愿供出幕后之人罢了。
汤和仔细琢磨,能让王弼这么做的,除了蓝玉,就只有太孙,或者说东宫的人。
然而蓝玉早已回到凤阳编书,一家老小都不在京中,若说是他指使的,实在不合常理。
那就只剩下太孙府的人了,事情越闹越大了!
越想下去,汤和越不敢露面,只是接连给朱元璋递折子,说自己年老体弱,渴望回乡归隐,只求叶落归根。
凭借敏锐的政治嗅觉,汤和已察觉京城风雨欲来的气息。他不顾年迈体弱,执意要回凤阳,就是担心接下来事态扩大,最终牵连自己。
宫中,朱元璋收到汤和的奏章,迟迟不肯批复,还是先请他进宫,想再劝他留下。
可当汤和颤巍巍地走到面前时,朱元璋猛然发现,原来汤和也已经这么苍老,劝他留京的话到了嘴边,终究说不出口。
汤和看出朱元璋的心思,坐下后便絮絮叨叨地说起自己征战多年,浑身是伤,每到阴雨天便疼痛难忍,实在老得无法理事。
朱元璋打断他,直接说道:
“朕明白你的意思,鼎臣。只是……唉,朕在京中的故交越来越少,淮西的老友也渐渐不在了。”
汤和见朱元璋面露疲惫,尽显老态,有心劝他几句,可转念一想,自己又能劝什么?
劝他放权,让位给朱允炆?朱允炆哪比得上朱标。
最终汤和只能沉默以对,朱元璋也默然良久,最后还是准他回乡去了。
汤和回凤阳的路上,遇见蓝玉的家将正往京城赶,他连忙喝住他们问道:
“你家老爷蓝玉呢?”
那家将认出是汤和,赶紧回答:
“老爷在后面,正带着郑国公赶往京城,要为定远侯讨个公道。”
汤和脸色一变,咬牙道:
“你去叫他来,就说我汤和在此等他!”
家将不敢耽搁,跑回去通知蓝玉。
汤和带着家眷与亲卫在原地等候,待蓝玉与常茂赶到,吩咐手下散开警戒,留出一片空地与他二人说话。
汤和盯着蓝玉问道:
“你不老老实实待在凤阳,跑出来做什么!”
蓝玉面色阴沉,语气沉重:
“我要进京,替王弼讨个公道!信国公,您知道的,王弼为人老实,绝不可能贪污军粮!何况那只是他兼管的差事!”
汤和重重一哼,恨不得拿拐杖敲蓝玉的头,恨铁不成钢地说:
“你都多大年纪了,怎么还这么不懂事?王弼的事是你能插手的吗?”
“是,王弼本人或许没参与倒卖军粮,但他未必不知情。以他的性子,为什么不把事摆到明处说,反而选择 ** ,你难道看不明白?”
蓝玉面露疑惑,迟疑地说:
“信国公,您的意思是……王弼是 ** 的?”
汤和点头,神色沉闷。蓝玉却更加激动了。
“若真如此,我更该为他讨个公道!”
汤和语气冷淡。
“你且想想,逼得王弼以死自证、却仍不肯供出的那人,能是谁?”
蓝玉并非蠢人,只是被王弼的死讯冲昏了头。汤和这一提醒,他也察觉出异常。扪心自问,王弼扛不住的事,他蓝玉就扛得住吗?如今已不是太子朱标辅政的时候了。
想到这儿,蓝玉脚步一滞,竟有些不敢进京。
但这迟疑只停留片刻,胸中那股豪情又涌了上来。
他坚定地说:“汤国公,事到如今,若我不替那傻子讨个说法,朝中还有谁会为他说话?我不愿他死后还背着污名!”
汤和神情复杂,低声问:“你可想清楚了?这背后很可能是东宫——我正是因此才自请离京的。”
蓝玉点头。他怎会不明白?如今京城中,能让王弼宁死也不供出来的人,除了太孙,还能有谁?
汤和凝视他良久,终于露出一丝笑。
“你呀,就爱逞英雄。不过也好,你愿意护着咱们这些勋贵,等我死后,由你来护着大伙,未必不是件好事。”
蓝玉欲言,却被汤和挥手打断。
“但你这样孤身进京,查不出什么。我劝你去找锦衣卫,他们或许有些线索。”
蓝玉脸色一沉。他早听说此事与锦衣卫有关。
见他神情,汤和知他还未知晓京城近况,便解释道:“这回锦衣卫也是被人拖下水的。有人往衙门递了举报信,他们不得不查。听说何秋还派了徒弟去提醒王弼小心,可惜没起作用。”
蓝玉疑惑:“这么说,和锦衣卫无关了?”
汤和像看傻子一样看着他。
“多半无关。何秋毕竟是燕王女婿,若他为打击太孙而针对王弼,倒也说得通——但可能性不大。”
蓝玉默然。确实,何秋若敢如此,朱元璋岂能饶他?
他正欲开口,却见远处一队锦衣卫策马而来,飞鱼服、绣春刀,格外刺眼。为首之人,正是何秋。
“他怎么来了?”蓝玉心中疑惑,驱马欲上前询问。
何秋也瞧见了蓝玉一行人,勒马转向他们走来。见到蓝玉,他脸上露出几分欣然:
“真巧,陛下命我来接你回京。”
蓝玉的心情与何秋截然不同,他策马上前,怒声质问道:“何秋!你老实告诉我,王弼的事到底怎么回事?今天不给我一个说法,我绝不罢休!”
何秋无奈地揉了揉太阳穴,解释道:“这件事背后牵扯太深,我一时也看不透,实在没法跟你说清楚。”
汤和及时出面拦住了蓝玉,转而向何秋询问:“你说你是奉了陛下的旨意,来接蓝玉回京的?”
何秋点了点头。汤和沉吟片刻,心里便明白了——王弼一死,东宫武勋中便少了个能担当重任的人,无论朱元璋出于什么考量,此时召蓝玉回京都是一步好棋。
常茂也凑过来问道:“陛下有没有叫我也回去?”
蓝玉没好气地推了他一把:“关你什么事?一边待着去!”常茂缩了缩脖子,悻悻地退到一旁。汤和、蓝玉与何秋三人重新回到空地处继续交谈。
何秋神色复杂,轻叹一声:“这件事要说与我无关,也不尽然。毕竟线索是直接送到锦衣卫衙门的,我推脱不了。只是不知是谁,竟能把信悄无声息地塞进衙门里,逼得我们不得不查。”
汤和点头表示了解——他在京城时就已经听说了此事,但仍追问:“投信的人,到现在还没查到?”
何秋面色凝重地摇头:“不瞒信国公,为此事我已经被陛下严厉斥责过了。但深更半夜往衙门里丢一封信,留下的线索实在太少,至今毫无头绪。”
汤和捶了捶发酸的双腿,索性席地而坐,悠然长叹:“王弼啊……他还是只适合打仗。战场上非黑即白,朝堂上却尽是弯弯绕绕。他本就不该进京,这下倒好,被人算计至死,也算是替人顶了罪。”
蓝玉闷哼一声,没有接话。汤和所说的“替人受过”,指的正是朱允炆。但眼下局势未明,蓝玉也不便对这个名义上的甥孙多加揣测。
何秋细细分析道:“这案子真要查下去,阻力必然不小。即便真能水落石出,谁又知道陛下会作何打算?他是否真愿意为王弼讨回公道?”
提到这一层,连汤和也沉默了。他不敢保证案情大白后,朱元璋一定会追究到底。更何况,如此大案,证据岂是那么容易取得的?
蓝玉同样神情黯然。他突然想到一个最可怕的可能——万一太仓案与朱标有所牵连,他该如何自处?若是朱标生前曾动过军仓粮食,王弼知情却为保全太子身后名而缄口不言……这并非全无可能。
但转念一想,蓝玉又暗自摇头。他自认为了解朱标——太子殿下与陛下一样,最恨贪腐之辈,怎会去动军粮的主意?
东宫用度充足,即便朱标有额外开销,也有蓝玉支持——他征战所得颇丰。
汤和对焦躁的蓝玉劝道:
“蓝玉,稍安勿躁。你既有决心追查到底,此时不该气馁,战场上的豪气何在!”
蓝玉长叹一声,闷闷点头。
何秋沉思片刻,向蓝玉提议:
“凉国公,陛下既命我接您回京,有意由您接替定远侯之位,不如您就光明正大身着孝服入京,迫使众人不得不查!”
蓝玉眼神渐亮,觉得此计可行。
汤和捻须沉吟:
“你是让蓝玉去为王弼哭灵?”
何秋点头称是。
喜欢大明:开局捡个永乐大帝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大明:开局捡个永乐大帝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