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安排不都要听师父的吗?况且师父今天被叫去昆明城,到现在还没回来。说不定下午都不回来了,今天只能由我带着你们读书了。”
听到这话,少年们顿时泄了气。师父多好啊,说话风趣,讲的内容也生动有趣。
大师兄就太严肃了,总是板着脸,一点意思都没有。
陈四维现在也能猜到他们在想什么,又好气又好笑地把他们都赶回书院,等着何秋归来。
直到夜幕降临,何秋才满身酒气地回到书院。陈四维连忙递上准备好的水,帮何秋擦脸醒酒。
冰凉的井水让何秋清醒了几分。他睁着清亮的眼睛问陈四维:
“现在什么时辰了?”
“已经戌时了。”
何秋见时辰虽晚,却无困意,便索性在院中席地而坐,与陈四维闲谈起来。
“咱们来云南也一年多了吧?”
陈四维点头应道:“是啊,这一年多经历了不少事。师弟们渐渐上了正轨,学了不少学问,还跟着我们开垦了两亩地,知道了耕作的辛苦。
又教他们怎么修茅厕、堆肥发酵,现在他们各自部族也都学会这些法子了。”
何秋心中欣慰。来云南之前,他没想到土司们的生活如此困苦、蒙昧,竟连修茅厕都不懂,离文明实在太远,说他们是野人也不为过。
如今已是大明,按理说他们受中原王朝熏陶近千年,却还是这般……
何秋斜身望向天边明月,问道:“你可知今日西平侯为何叫我去?”
“听说是金沙江水道修通了,采出的矿料已运往京城。”
“不错,朝廷上下都很高兴。云南的铜既然能运出去,今后来此的商人就会多起来,云南的经济也就活了,西平侯他们也能赚不少钱。”
“不过,他们又告诉我一个消息——陛下有意召我回京。这事……”
何秋咂咂嘴,一时不知该怎么说。
陈四维疑惑:“回京不是好事吗?先生为何犹豫?”
“是好事,我也想见你师娘和师弟了。成亲以来,我们总是聚少离多,一晃又是一年多。”
“但云南这些师弟们,我还放心不下。他们才学了一年左右,事情刚上正轨,我若一走,他们怎么办?若带他们去京城,也不知有多少人愿意。”
陈四维笑着打断:“师傅多虑了,这群小子连昆明都惦记着常去,若知道能跟师傅去京城,还不乐坏了?”
何秋挠挠头,有些意外:“真的?”
何秋与这些土司子弟年纪、辈分都隔了一层,有些年轻人的心思,他并不清楚。倒是陈四维和从北平来的学生更了解他们。
“没错,今天他们还嚷嚷着想去昆明城里逛呢。”
何秋不再纠结,起身笑道:“那明天就告诉他们,愿意走的,随我上一趟京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也算一番历练。”
……
京城之中,朱元璋的身形更显苍老。他拉着身旁的朱棣,激动得手舞足蹈,放声大笑。
朝廷缺铜之事已困扰朱元璋多年,否则也不会大规模发行宝钞。但随着与何秋往来日深,朱元璋也明白宝钞有其弊端。
朝廷若不能从民间回收宝钞,每年大量印发,终将使其信用尽失。道理他懂了,却仍不知如何解决。
如今滇铜入京,至少可以多铸铜钱,减少宝钞发行。若宝钞之困终究难解,重回铜钱之路也未尝不可。
朱棣面带笑意,在京城这段日子,他这太子做得颇为顺遂。他本就曾主持一方政务,又曾统领大军,声望与朱标相差无几。
朝中如今重心落在改革上,此事原是何秋在北平率先推行,朱棣对此并不陌生。
父子之间也未曾出现预想中的矛盾。朱元璋真心期望朝政能平稳过渡,不愿如大唐一般屡生变乱,那对朱家只有害处。
朱元璋欣喜之余,忽然对朱棣说道:
“老四,朕有意巡视天下,由你暂代朝政。”
朱棣被这突如其来的决定惊住,急忙问道:
“父皇为何忽然有此念头?”
见朱棣神色不安,朱元璋抬手示意他镇定,缓缓道来:
“其实多年前,朕便有此意。只是当时朝廷用度不足,加之你大哥……因而一直埋在心里,未敢轻动。”
“但如今变法初见成效,国库与内库皆充盈,朕也年事已高,就想再看看这山河,尤其是北方。”
“说起来,自朕在京城继吴王位后,便鲜少北上,连北平等地都未曾亲见,实为憾事。”
朱棣默然不语。朱元璋出巡事关重大,他年事已高,若旅途中有何闪失,该如何是好?
朱棣忍不住再劝:
“父皇,出巡之事是否暂缓,待朝中商议之后再定?”
朱元璋看了看朱棣,终是点头。他相信此事朝议必能通过,本也算不得什么大事。
第293章 百官俸禄
朝中有朱棣坐镇,诸事皆处置得当,否则朱元璋也不敢放心远游。
当然,朱元璋欲巡视天下,亦是想借己身威望,压制地方上反对变法的声音。
纵使朱元璋能推行新政,地方士绅之不满却难消。此前有人勾结晋王谋害太子,便是明证。
若任其积累,恐江南怨气日重,于朱棣日后统治不利。
然出巡终究非同小可,朱元璋若欲成行,须先整肃朝堂。
他最先召见的,是吏部尚书赵勉。
赵勉面圣时,心中已有预感。果然,朱元璋告知他将更换吏部尚书。
赵勉如释重负,他早知会有这一日。
当初朱元璋将吏部大权尽收己用,尚书不过应声而已。
待朱元璋年迈,吏部渐收回部分权柄,自然触犯忌讳。
能至今才罢免他这尚书,赵勉觉得朱元璋已极有耐心。
他平静跪地,奏道:
“臣明白了,臣请致仕。”
朱元璋望着鬓发斑白的赵勉,慨然道:
“赵卿年事已高,欲归享天伦,朕能体谅。那朕便不留你了——来人,赐赵卿白银百两,以作路资。”
赵勉感激叩首谢恩。
“老臣叩谢陛下恩赏。”
赵勉在洪武年间得以保全性命,已属不易。他才能平平,却稳坐吏部尚书之位四五年,最终功成身退,心中已然知足。
朱元璋问道:“爱卿此去,怕是再难相见了,可有何话要对朕说?”
赵勉再三犹豫,终究觉得临别之际,有些话不妨直言。“臣本平庸,年老归乡,原不该多言。但陛下既问,臣便斗胆进言:百官俸禄,实在应当调整了。”
“上至尚书,下至佐官,如今因变法之事终日操劳。仅臣所知,就有五位京官累死任上。可他们的俸禄微薄,在京生活艰难,往往入不敷出,甚至不及日渐富庶的商人。”
“如今全赖陛下威严,无人敢贪。可若他日陛下不在了,局面恐难维持。”
朱元璋明白赵勉所言属实。
变法之前,举国皆贫,官员待遇尚可,加上朱元璋严加管束,贪腐之风得以遏制。
但自变法以来,工坊主、大户旁支纷纷经商,积累了大量财富。官员们看在眼里,难免心生羡慕。
官员中虽有世家子弟,但多数出身寻常人家。长此以往,只怕贪腐之风再起。
朱元璋又不能将商人全部查抄,这既会破坏变法大局,也违背了何秋先前所言——如此粗暴的手段,只会让正经经商之人越来越少。
毕竟谁都不知朝廷何时会没收家产,倒不如投机取巧,及时行乐。
如今的老臣多为乱世过来之人,又是理学门徒,尚能坚守清贫生活。可新晋官员呢?
据朱元璋观察,这些后生的品行确实一代不如一代。
其中缘由复杂,但若说与俸禄过低无关,连朱元璋自己都不信。
更棘手的是,那些甘守清贫的老臣,多是反对新政的顽固派。
这让朱元璋颇为头疼。不同于往日可借大案整肃吏治,变法需要细致经营。他只能让这些老臣退居二线,择才任用。但这却开了不好的先例——品行平平者,只要支持变法且有才能,便可晋升。
越到下层,情况越是走样。甚至有人以为只要拥护变法,就能平步青云。
这两年,朱元璋处置了不少此类官员,却仍遏制不住这股歪风。多次他都险些按捺不住,想要再次大力整肃吏治。
但最终都强忍下来——变法当先!
朱元璋不愿因朝堂动荡,打断变法的大好形势。此时此刻,他才真正体会到历史上变法者是何等艰难。
商鞅暂且不论,王安石此人确实非同小可,难怪何秋对他如此推崇。
想他朱元璋身为开国君主,推行变法尚且困难重重、阻力不断;而王安石以一介臣子之身实施新政,不知要面对多少人的反对。
难道王安石不清楚自己提拔的新法派都是何等人物吗?
恐怕并非如此。终究时代不同秦汉,儒家势力已极为庞大,对法家与变法之举多有排斥。
真想推动变革,唯有倚仗那些原则不甚严格、懂得灵活应变的官员。
面对眼下大明的吏治状况,朱元璋也颇感无力。贪腐与变法仿佛相伴相生,一旦推行新法,贪腐便随之而来,令他左右为难。
若这些人祸害百姓,朱元璋必会果断铲除;可他们偏偏多收商人贿赂,对百姓与地方政务却极为用心,这更让朱元璋难以决断。
针对这般情形,赵勉提议增加官员俸禄。虽是无奈之举,却也切合实际。
但朱元璋自有考量,他想将此事留给朱棣办理。朱棣居太子之位时日尚短,若能由他出面为百官加俸,将更有利于他统御朝臣。
思虑片刻,朱元璋只得轻叹道:
“朕明白了。”
赵勉闻言便知皇上暂无加俸之意,只得行礼道:
“臣告退。愿早日得见大明盛世超越汉唐。”
第294章 为难的朱棣
目送赵勉缓步退出,朱元璋心中竟生出几分不忍。
他忽然自嘲一笑:自己这是怎么了?莫非年纪大了,心肠也软了?
这些年来,多少老兄弟先他而去,他何曾心软过?
李善长、胡惟庸、傅友德……哪个不是他曾倚重的大臣,最终不都被他下旨处死?
这天下,连前太子都先他而去,唯有他仍执政至今。不知百官可曾看厌了他这副面容?
朱元璋忽觉胸闷难当,连巡游天下的兴致都淡了几分,更不必说批阅奏章了。
他紧闭双目,深吸几口气,斜靠龙椅,心绪才渐趋平缓。
喜欢大明:开局捡个永乐大帝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大明:开局捡个永乐大帝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