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立于帐外的刘英忐忑不安。自为人求情后,他初时自得,经人点拨方知大错特错。虽可借旧情保全弟弟性命,但情分终会消磨。失了这份情谊,后世帝王岂会再关照刘家?
纵然后悔不迭,他再难面见圣颜。此番闻悉朱元璋返乡,刘英激动万分,决意把握时机在陛下与皇孙面前好好表现,绝不让天家遗忘刘氏门庭。
步入大帐,刘英急跪高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朱元璋心情复杂。既不愿见此愚钝之人,又念及对方是恩人之后。年岁渐长愈易怀旧,他不禁眼眶湿润,慨叹道:“有心了,平身吧。此次祭拜皇陵后,朕亦会前往义惠侯墓前探望。”
此言一出,随行的凤阳知府与地方乡老纷纷垂泪,盛赞陛下仁德,时隔多年仍铭记旧恩。至于他们心中对刘英的嫉妒,则另当别论。
时近正午,朱元璋赐宴款待。席间命朱高炽作陪,他握着刘英的手关切问询,又不时向乡老敬酒。这些乡老绝口不提当年被迫迁居凤阳的怨怼,反盛赞凤阳人杰地灵,不愧帝乡盛名。
然而凤阳实情,朱元璋岂会不知?一切不过逢场作戏罢了。
恰在此时,何秋接到通报,道是宋国公冯胜与信国公汤和请求觐见朱元璋。
冯胜此人!
自先前遭常茂那没心肝的诬告后,便一直受朱元璋冷落,这些年始终安居凤阳闭门不出。
此番求见不知所为何事,何秋不敢耽搁,快步进帐凑近朱元璋身侧,低声禀报了此事。
朱元璋搁下竹筷,宴席间霎时静了几分。
他低声对何秋吩咐:
“你先带他们去中军帐候着,朕稍后便到。”
席间众人看出朱元璋另有要务,未待宴毕便纷纷借故离去。
朱元璋得了清静,方得暇召见汤和与冯胜。
冯胜啊……朱元璋心头滋味复杂。此人之功勋远胜蓝玉,当年常茂诬告冯胜,朱元璋岂不知内情?
无非借此由头将冯胜闲置罢了。
朱高炽安 ** 在祖父身侧为其揉肩。不多时,汤和与冯胜联袂而至。
甫一照面,汤和便声若洪钟:
“陛下巡幸天下,可不能落下我们这些老兄弟!”
冯胜随即附和:
“臣自知戴罪在身,然此等大事若全交予蓝玉、李景隆两个晚辈,臣实在难以安心。”
朱元璋嘴角微扬,笑骂道:
“你俩那点心思朕还不清楚?鼎臣不是自称年老体衰不堪大用,才告老还乡的?怎的如今病都好了?”
汤和咧嘴一笑:
“陛下圣明,这病也忒会挑时候,偏生在陛下巡幸天下时就好了!”
朱元璋慨然长叹:
“罢了,准你二人随驾同行。”
汤和与冯胜相视而喜。他们这般年纪仍欲随驾巡幸,除却情谊,亦存着在御前露脸的心思,免得新君忘却两家功勋。
冯胜尤甚——他至今仍顶着戴罪之身。
第299章 祭拜
当日汤和与冯胜便宿于御驾之侧,惹得蓝玉艳羡不已。同是国公,他却得奔波安排大军行程。
朱元璋在凤阳府缓辔而行,每至一处必召当地三老乡绅,细询民生疾苦。
乡民皆言如今日子松快多了,变法确是良政。此言不虚——真正受损者乃那些世家大族,这些三老至多算得村中乡贤,尚未及那般层级。
朱元璋甚慰,他深信家乡父老不会相欺。结合锦衣卫先前密报,更确信变法之利。
时光流转,御驾终至皇陵。自陵寝竣工,朱元璋唯在落成时亲临一次。此后岁岁祭祀,皆遣宗室重臣代行——此亦是前事教训。
朱元璋备好香烛祭品,恭敬地祭拜了父母,随后厚赏了守陵的卫士。当夜,他带着朱高炽去见了被囚禁在皇陵中的晋王与其后人,以及被废为庶人的朱允炆。探望之后,朱元璋原本愉悦的心情荡然无存,这些人都是他的至亲,却不得不被圈禁于此。
朱元璋原本希望子孙世代享受国家奉养,但在何秋劝说后已放弃此念。即便如此,他仍盼望后代安分守己、不作恶事。然而如今晋王作乱、朱允炆不堪大任,为保全其性命,只能将他们禁在皇陵。
朱元璋领朱高炽立于殿中,香火缭绕间,他默默在祖宗牌位前敬香。朱高炽乖巧地随同上香。沉默良久,朱元璋开口:“高炽,你要善待兄弟,将来继承大统,须将大明江山完整传于下一代。到那时,你便可在此向我报喜了。”
“皇爷爷……”朱高炽欲言又止。朱元璋了然笑道:“不必多言,世上哪有长生不老?都是骗人的!秦皇、汉武、唐太宗皆雄才大略,却在此等小事上栽了跟头,朕绝不会学他们。”朱高炽连连点头,心中仍悸动不已——皇祖父此言,莫非已定下由我继承父王江山?
朱元璋看着朱高炽,心中暗觉好笑。自己让朱棣带他随行巡视天下,意图已十分明显。只要朱高炽不似朱允炆那般无能,朱棣必会将江山传于他。朱元璋轻拍孙儿肩膀,凝望着德祖玄皇帝朱百六、熙祖裕皇帝朱初一等牌位,恍惚间又回到了昔日朝不保夕的岁月,那时何曾想过会有今日。
爷孙二人在此停留大半个时辰后,便回凤阳行宫歇息。接下来的祭拜礼仪更为繁琐,一老一少未必能承受。忙碌三五日后,皇陵祭拜终于完成,连观礼的何秋都腰酸背痛,不知朱高炽如何坚持下来。
次日,众人未作停歇,又前往刘继祖坟前上香。刘英早已带着家人在此等候。与皇陵祭祀的庄重不同,刘继祖坟前格外热闹,哭声一片,何秋也假意掉了几滴眼泪。朱元璋却是真情流露,感慨万千。
“刘老爷,俺朱重八又来看你了。当年你对俺的恩情,俺这辈子都不会忘记。如今你的儿子已经被俺封为侯爵,享受荣华富贵,想必您老人家在九泉之下也能安息了。”
看着眼含泪光的皇帝,四周的人们心中充满了羡慕与嫉妒,为何刘继祖家就有这样的好运气,能让皇帝一直记挂在心。
就连刘继祖的二儿子刘春犯下诸多恶行,皇帝也未曾将他处死。
其中有一家人显得格外小心翼翼,那便是曾经雇佣朱元璋做工的刘德的后代。
他们在大明过着提心吊胆的日子,生怕哪一 ** 帝又想起当年刘德的吝啬,找个借口将他们全家处死。
尽管之前朱元璋曾表示不再追究此事,但凤阳府的官员们个个都紧盯着他们,只等他们犯错。
一旦犯错,官员们便能名正言顺地惩治他们,为朱元璋出一口恶气,讨好天子。这样的事既不费力又能讨好皇帝,何乐而不为呢?
一阵痛哭之后,朱元璋感到有些疲惫,一旁的凤阳知府等人连忙让众人散去,好让皇帝能够好好休息。
朱元璋并未在凤阳府停留太久,临行前,他再次看了看凤阳这座中都,仿佛想起了当年主持修建中都的李善长,最终下令恢复李善长的爵位,并命人寻找他的嫡系子孙继承爵位。
离开凤阳的路上,朱元璋又将何秋叫到身边询问。
“朕知道你的主意一向很多,也很擅长发展地方,你认为凤阳该如何发展?”
尽管一路上凤阳的官员和百姓都对朱元璋报喜不报忧,但朱元璋并非瞎子,有些事情他心知肚明。
何秋沉思片刻,回答道:
“陛下可知道水泥?”
朱元璋不满地瞪了何秋一眼,说道:
“你这不是废话吗?朕怎么会不知道水泥?现在走的直道不就是用水泥修筑的吗?不仅节省了大量开支,还缩短了修路的时间。”
何秋略感尴尬,确实,这件事朱元璋肯定知道。
“臣认为,凤阳府可以发展水泥产业,加强与周边的联系,再鼓励百姓做些小生意,应该就能让凤阳府兴盛起来。”
“水泥产业吗?”
朱元璋知道,近年来天下大兴土木,修建道路,水泥的需求越来越大,供不应求。但水泥的配方一直由朱棣掌握,他只在北平和京城建了两座大型作坊。若能在凤阳修建第三座作坊,凤阳的未来发展将大有可为。
第300章 危若累卵的祖陵
“朕明白了,这个主意确实不错。”
朱元璋一点就透,立刻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此前凤阳府为了修建中都和皇陵,砍光了附近的大树,尽管从其他地方运来了木材,但终究不如本地木材方便。
因此,朱元璋来时看到凤阳府的山上光秃秃的,十分难看。
虽然不清楚水泥的具体配方需要哪些原料,但既然何秋敢这么说,那就说明这些原料在凤阳应该很常见。
这样一来,朱元璋也就放心了。他不愿日后被人指责没有照顾好家乡的父老乡亲。
是的,朱元璋对凤阳的照顾虽不及汉高祖对沛县那般优厚,但也算不上差。如果再把仅有的三座水泥作坊设在凤阳,那他对家乡父老也算仁至义尽了。
朱元璋当即写信给朱棣,命他安排此事,尽快在凤阳设立作坊,也好让家乡百姓早日受益。
皇帝一行很快抵达泗州,这里是朱元璋为祖先修建的祖陵所在地。然而祖陵已修建近十年,至今仍未完工。
朱元璋此行只为查看工程进度。
但当他亲眼看到祖陵时,脸色顿时阴沉下来。
朱元璋通晓军事,即便不谙此道,一看周围地势便知,此地根本不宜建造祖陵。
他沉默不语,未理会前来迎接的监工官员,而是带着文武百官登上旁边的河堤。
这道堤坝十分坚固,全由巨石砌成。经随行官员介绍,朱元璋得知这是洪泽湖畔的高家堰。
整座高家堰大堤比不远处的泗州城墙还要高,而朱元璋的祖陵就位于堤坝南边不足百步之处。
朱元璋何等精明,一眼便看出洪泽湖最低处恐怕都要高出祖陵所在地许多。
说得严重点,祖陵可谓危如累卵。一旦洪泽湖水位上涨,祖陵必遭淹没。
这教朱元璋如何能忍?难道要他日后在地下向先祖请罪,说子孙不孝,致使陵寝被淹?
天灾虽难预料,但即便朱元璋此生未见,他的后代也很可能目睹这一幕。
朱元璋语气森然道:“把负责修建祖陵的官员带上来!”
喜欢大明:开局捡个永乐大帝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大明:开局捡个永乐大帝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