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将心中所想写下,命人快马加鞭送往京城,要求朱棣亲手拆阅,并给出自己的意见。
朱元璋深知自己时日无多,未来大明终究是朱棣的。倘若两人意见相左,他欲修洛阳为都,而朱棣偏爱北平,之后再迁都北上,必然耗费民力,劳民伤财。
朱元璋的车驾未在泗州久留,沿着运河一路向北,直往山东。
他此行虽说是巡视天下,实则主要意在北方。江南一带近在眼前,早已看惯,朱元璋不愿再多逗留。
北方却不同,朱元璋从未亲临,尤其是北元覆灭之后,北平一带因何秋的种种举措日益繁荣,朱元璋却只能透过奏章了解,终究缺乏实感。
此外,朱元璋也想去漠南走一趟。如今漠南几乎全在大明掌控之中,北平、大宁、宣府连成一线,迫使鞑靼与瓦剌退回漠北或西迁。
特别是何秋发展北平后,修建了通往漠南的水泥路,往来便利,不少汉人迁往漠南,也有牧民投奔北平。
汉人与牧民在北平及漠南混居杂处,近日北平都司上奏,请求在漠南设城。朱元璋尚未答复,他想亲眼看看漠南再作决定。
此举既是安抚,也是威慑,让近来蠢蠢欲动的蒙古人认清谁才是真正的主人。
朱元璋已意识到在九边设立重镇、屯驻重兵对大明造成的负担。这样庞大的兵力驻守西北、东北等苦寒之地,使朝廷难有大规模行动。
每年消耗的粮草绝非小数目,若非近年来新政缓解了压力,朱元璋也不敢修建金沙江水道、出巡天下,更不敢考虑治理淮河。
然而若真要建都洛阳,朝廷的财力恐怕又将捉襟见肘,工程实在太多。
朱元璋想起何秋曾提过利用蛮夷战俘,心中不禁跃跃欲试。这办法太合他心意,能省却无数民力。
同时还能削减蛮夷数量。若北方的蒙古人、瓦剌人能减少一半,死于为大明修建都城的工程中,朱元璋做梦都会笑醒。
此举可谓一举多得,实在是上策。
一路上,朱元璋不断与朱棣书信往来,商议此事。朱棣起初仍倾向建都北平,但身为人子,终究不能违逆父亲之意。
尽管建都洛阳耗费更多,却比北平更为安全,也更有利于弥合南北矛盾。
不久,朱元璋抵达北平。说起来,他此前从未到过北平,此番亲眼所见,果然不负大元故都之名,气象恢宏。
再加上朱棣与何秋的治理,如今的北平城工商业繁荣,虽不及苏扬先天条件优越,却已成为大明北方最繁华的都市。
不仅商业兴盛,文化也因何秋当初的推动而繁荣,小说业尤为发达。每日不知有多少知名或无名的小说、散曲从北平的书坊发往全国各地,供人消遣。
朱元璋对北平并无太多好感,仅停留两日便启程前往遵化,此行他尤为重视此地。
原本计划在抵达北平前便前往遵化,但随行官员力劝朱元璋先至北平稍作休整。连续近两个月的行程,众人皆担忧朱元璋的身体状况。
尚未抵达遵化,仅距城数十里,朱元璋已感受到此地与众不同的气息。
不愧是在何秋经营下崛起的铁城遵化。
如今遵化已成为大明最重要的钢铁基地,年产钢铁上万吨。自朱棣将王府后院的高炉迁至遵化后,朱元璋放宽了对朱棣的限制,加之何秋与欧雪岚的共同努力,遵化铁业发展迅猛。
南方尚无任何地方的铁业能与遵化相提并论,即便是后世的佛山、汉阳,此刻亦未成气候。
朱元璋或许并不了解这些细节,但他深知遵化对大明的重要性。
大明百万军户的兵器,以及上千万百姓所需的农具、铁锅等日常用品,皆由遵化产出,供应全国。
短短数年间,遵化已成为北方商业的翘楚,遵化商人无论行至何处皆备受尊崇,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商人群体。加之燕王朱棣被立为太子,更使这些遵化与北平的商人倍感自豪。
何秋随行前往遵化,心中却不免忐忑。
他来自后世,深知大规模炼铁所带来的后果。在离开北平前,他已注意到遵化的自然环境有所恶化,期间亦多次与在北平的弟子们交流,对遵化的状况比旁人更为清楚。
然而,古代中国讲究天人合一、与自然和谐共处,他难以预料朱元璋目睹遵化环境后将作何反应。
行至遵化城外数里,朱元璋已察觉异样。
遵化城附近浓烟滚滚,刺鼻的气味扑面而来,令朱元璋几欲喷嚏。空气中飘浮着黑色灰烬,落在地面,将四周染成一片漆黑。即便地方官员为迎接朱元璋特地清理道路,仍难免黑灰飘落,使路面显得污浊不堪。
就连附近的河流亦呈黑色,何秋心知肚明其中缘由。
炼钢需先洗煤,再将煤块烧制成焦炭,唯有如此方能产出优质钢铁。即便是后世的小型钢铁厂,也难免使周边河流受到污染。
何秋面色凝重,望着遵化城的景象,默然不语。
尽管何秋之前曾与弟子们探讨过类似问题,但众人多是赞誉之词,对污染问题仅是偶尔提及,他从未意识到遵化的污染竟已严峻至此。
单是远远望见遵化城的景象,何秋便断定在此地长居必然折损阳寿。
朱元璋与随行官员却显得不以为意。并非他们轻视环境问题,而是当前遵化的污染程度尚未达到必须整治的程度。这些历经乱世的务实者,深知年产万吨的钢铁厂何等珍贵,必将牢牢握在手中。
所幸现状尚可控制。
毕竟遵化大规模炼钢不过数年光景,即便采用高炉技术产量惊人,与后世钢铁巨头相比仍不足为虑。在何秋看来,当前污染程度远未达到后世标准,尚在可控范围。
但数十年后呢?
何秋心中忐忑,不知那时是否会有人主张关停遵化铁厂。
当地官员满面春风地迎驾而来。昔日的边防卫所如今已筑起巍巍雄城,在遵化百姓眼中,这全是蒙受皇恩浩荡。若无当今天子与燕王殿下垂青,何来今日富庶生活?
如今遵化南北通衢:北道直贯草原,这条昔日游牧民族南侵的通道,因大明强盛而成为边贸商路,东北胡人常经喜峰口来此采购铁锅;南道衔接运河,将精铁制品输往江南,换回绫罗绸缎。
这些由朱棣督造的水泥官道,为小城注入了蓬勃商机,连带着长芦地区也日渐繁荣。近年来两地相继设县,朝中更有人提议将遵化升格为州府——毕竟这般兴盛之地,非高位官员难以管辖。
第306章 遵化(下)
朱元璋面含春风对遵化县令说道:
“朕此行不过随意巡视,这便入城罢。”
县令连忙引圣驾至专用轨道前,此乃何秋当年指点的创举。遵化城内铁轨纵横交错,形似后世铁路却另有乾坤——往来其上皆是骏马牵引的货车。因铁厂每日需消耗巨量煤铁,人力运输效率低下,最终采用了何秋提议的铁轨马车方案。
此举虽耗铁甚巨,但对钢铁重镇而言不过九牛一毛。朱元璋登车后目光炯炯,这位马上天子立即洞察到其在军事运输上的潜力,当即殷切垂询:
“此车载重几何?日行几里?耗铁多少?”
“启禀陛下,此物名曰有轨马车,较寻常马车运力倍增......”
不仅如此,其速度比普通马车快上两倍,也更省马力。轨道虽然用铁量大,但也可用木质轨道替代,只是需要频繁更换。
“能否在全国铺设这种轨道?”
遵化县令犹豫片刻,略显迟疑地答道:
“此事臣与铁厂匠人商议过,较为困难。一来铺设这种轨道花费巨大,二来大明各地地形差异显着,轨道马车在陡坡处难以行驶,目前仅适用于平坦地势。”
朱元璋略感遗憾,但随即想到草原铺设轨道并无此困扰。
漠南草原地势平坦,若能将轨道贯穿草原,便可彻底掌控此地,北元余孽与瓦剌人不足为虑。
“你们研究一下,大明境内哪些地区适合推行轨道马车。命工部与户部共同参与,务必早日将轨道铺至草原。”
何秋在旁听闻,暗自惊叹朱元璋竟有如此远见,对技术进步亦持包容态度。
这与历史上的鞑清截然不同,鞑清连铺设轨道都担心损伤龙脉,实在令人不齿。
马车继续向遵化城内行驶,空气中弥漫的气味越发刺鼻。
朱元璋连声咳嗽,遵化县令急忙躬身劝道:
“陛下,不如就此止步?”
虽然为迎接圣驾,遵化城已提前清扫,但铁厂高炉并未停工——停炉损失巨大,重启亦非易事。
尽管未进入工厂内部,但冒着黑烟的高炉与空中飘散的粉尘,仍让朱元璋感到不适。
朱元璋从善如流,沉吟片刻后叹道:
“也罢,朕下车在城中略作巡视,具体细节由曹国公代朕察看。”
他本欲仔细考察这座工业重镇、大明的钢铁心脏,无奈身体不堪负荷。
为顾及城中百姓,朱元璋决定让步。
李景隆精神抖擞地领命,带着一队人马深入铁厂查探,以便向朱元璋禀报。
朱元璋与随行官员下车步行不久,便察觉异样。随行官员询问道:
“遵化城中为何多有短发者?莫非僧侣众多?”
遵化县令急忙请罪:
“陛下、各位大人有所不知。铁厂内常年高温,若留长发,汗水易入眼目,且不卫生。更因长发引发火灾、卷入机器之事屡见不鲜,工人们遂自发剪短头发。”
“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此举实在……”
“够了。”朱元璋打断随行官员的质疑,“百姓性命更为紧要,何必拘泥此等细枝末节?”
遵化县令闻言,向朱元璋投去感激的目光。
“陛下圣明!”
争论过后,朱元璋感到几分疲惫,对遵化只是匆匆一瞥,停留一日便返回了北平。
他并未直接前往漠南,而是先至长城沿线,欲察看当地军户的生存境况。
自推行军制改革以来,朱元璋久居高位,对基层军户现状已不甚明了。锦衣卫在此事上亦不敢如实禀报,常是语焉不详。
这也正是当初何秋提及军户问题时,朱元璋震怒的缘由——短短数年,军中势力盘根错节,竟连天子耳目都噤若寒蝉。若任其发展,军户积弊是否将永沉水底,再无人敢言?
喜欢大明:开局捡个永乐大帝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大明:开局捡个永乐大帝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