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转眼间吴普同入职绿源公司已近半年。窗外的杨树叶子黄了又落,光秃秃的枝桠映衬着华北冬季灰蒙蒙的天空。临近阳历年底,公司里的气氛似乎比往常多了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和正式。走廊里贴出了关于年度绩效考核的通知,要求各部门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员工述职、上级评定和同级互评。
这是吴普同在绿源,也是他职业生涯中的第一次正式年度考核。与在红星厂时那种流于形式、几乎人人过关的年终总结不同,他隐约感觉到,在绿源这样一家规模不大、讲究实效的私营企业,这次考核可能意味着更多。它像一面镜子,不仅会映照出他这一年的工作成果,也可能折射出他在这个新环境中的真实处境和价值。
通知下发后,吴普同便开始利用上班的空闲时间,对着公司电脑,仔细梳理自己近半年来的工作。他没有简单地罗列日常工作,而是试图将自己参与的项目、完成的任务进行量化、成果化。
他重点回顾了几个关键节点:初入职时的快速学习和适应;对现有产品工艺提出的改进建议及被采纳后的效果;独立负责隆尧牧场技术服务从接洽、现场调研、问题分析到方案制定、后续跟进的全过程,以及最终成功促使客户转换使用绿源预混料带来的销售增量;参与新原料评估和配方优化试验的数据记录与分析;还有平时在实验室进行的无数次的常规检测和数据处理……
他将这些内容分门别类,融入了一份名为《个人年度工作述职报告》的文档中。他尽量用数据说话,比如“参与优化的‘产奶旺’配方,使产品在保证效果前提下,吨成本降低约x元”,“隆尧项目直接带来预混料年采购量Y吨”,对于无法量化的,则着重描述自己在其中的具体角色、采取的行动和体现的能力,如“独立完成客户现场问题诊断与技术交流”、“熟练操作近红外分析仪等设备,保障检测数据准确”等。他写得很认真,反复修改,力求客观、翔实地展现自己的贡献,同时也坦诚地列出了自己在“牧场一线经验仍需积累”、“与部分部门沟通效率有待提升”等方面的不足。
述职会安排在周五下午,小会议室。参加的是研发部全体:周经理、吴普同,还有牛丽娟。气氛有些严肃。周经理作为部门负责人主持,刘总也特意过来旁听。
按照顺序,牛丽娟先进行述职。她的报告极其简洁,几乎全是干货,主要围绕她负责的原料入厂检验把关、成品关键指标复核、实验室部分精密仪器的维护保养等基础性、支撑性工作展开。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额外的表功,但每一项都透着扎实、精准和不可或缺。她语速平稳,面无表情,仿佛在念一份与自己无关的技术规程。汇报时间很短,不到十分钟就结束了。
轮到吴普同。他深吸一口气,打开自己准备的ppt,开始陈述。相比于牛工的简洁,他的报告显得更为饱满和立体。他结合ppt上的图表和数据,清晰地展示了自己一年来的工作轨迹和成长。讲到隆尧项目时,他还穿插了几张现场拍摄的照片,生动地说明了问题发现和分析的过程。他能感觉到,在他汇报的过程中,周经理听得非常专注,不时微微点头。而牛丽娟则一直低着头,看着自己面前的笔记本,看不清表情。刘总靠在椅背上,手指轻轻敲着桌面,目光中带着审视和思考。
述职完毕,进入点评环节。
周经理率先开口,他首先肯定了吴普同这一年的表现:“小吴的述职报告准备得很充分,思路清晰,重点突出。这一年,大家有目共睹,他的进步非常快,学习能力强,工作积极主动,勇于承担责任。尤其是在隆尧这个项目上,从技术对接到方案落地,独立完成得很好,展现了我们绿源技术人员的专业素养,也为公司带来了直接的业务增长。这种将技术转化为市场价值的能力,非常可贵。” 他的评价具体而正面,充满了鼓励和期许。
接着,他话锋一转,也提出了中肯的期望:“当然,作为年轻人,在某些方面还可以做得更细致、更沉稳一些。比如,在与一些老客户或者内部经验丰富的同事沟通时,可以更注意方式方法,多倾听,吸收不同方面的经验和意见。技术之路很长,需要持续学习和沉淀。”
“谢谢周经理的肯定和指点,我记下了,以后一定注意改进。”吴普同诚恳地回应。
然后,周经理也简单点评了牛丽娟的工作,强调了她在质量把关和基础支撑方面的突出贡献和不可替代性,用语精炼而尊重。
接下来是同级互评环节。这是一个略显微妙的时刻。吴普同按照要求,对牛丽娟的工作进行了评价。他斟酌着词句,主要肯定了牛工在实验操作规范性、数据准确性方面的严谨态度,以及对自己初期熟悉仪器时的帮助(虽然那种帮助更多是演示而非讲解),最后客气地表示要学习牛工扎实沉稳的工作作风。
轮到牛丽娟评价吴普同。会议室里安静了几秒钟。她抬起头,目光平静地扫过吴普同,然后看向周经理和刘总,语气一如既往的平淡,听不出什么波澜:
“吴工年轻,有干劲,肯学习,这是优点。理论基础不错,也能跑现场,能写报告。”她顿了顿,似乎在组织语言,然后才慢慢说道,“就是有时候,想法可能比较多,比较快。技术工作,尤其是饲料配方和品控,关系到动物的健康和养殖户的效益,稳字当头,经验很重要。有些新东西,引入要谨慎,需要经过充分验证。另外,跨部门推动工作的时候,可能还需要多考虑一下现有的流程和各方面的实际情况。”
她的话听起来四平八稳,甚至带点长辈对晚辈的“指点”,但吴普同却敏锐地捕捉到了其中的几层含义:“想法多、比较快”似乎暗指他不够沉稳、可能有些冒进;“需要充分验证”像是在隐隐回应他之前提出的一些配方调整建议;而“多考虑现有流程和实际情况”,则几乎明示了他在与化验室、车间沟通时感受到的那种阻力,或许在她看来,是他没有充分尊重既有的工作模式和“老同志”的经验。
这番评价,可谓绵里藏针。既没有直接否定他的成绩,又精准地点出了在“态度”和“方法”上可能存在的“问题”,而这些,恰恰是在注重人际关系和资历的职场环境中,非常微妙而又关键的地方。
吴普同心里有些不是滋味,但他没有表现出来,只是点了点头,说了句:“谢谢牛工的提醒,我会注意的。”
最后,刘总做了总结发言。他脸上带着惯有的、略显随和的笑容,但说出来的话却分量十足:
“今天听了二位的述职和互评,很好。我们绿源不大,需要的就是每个人都能发挥自己的价值。牛工是公司的定海神针,有她在,质量基础这一块我就放心。小吴呢,这一年表现确实亮眼,有冲劲,有想法,能把技术和市场结合起来,这是我们未来非常需要的能力。”
他目光扫过两人,语气加重了些:“在咱们这样的企业,说到底,两点最重要:一是业绩,你能为公司创造实实在在的价值;二是态度,你是不是真心想把事情做好,能不能融入团队,踏踏实实干活。光有想法,落不了地,不行;光会埋头苦干,跟不上发展,也不行。要把专业能力、客户价值、团队协作,这几方面结合起来。”
刘总没有具体评判牛丽娟和吴普同之间的微妙差异,但他强调的“业绩”和“态度”,以及“融入团队”、“踏实干活”,仿佛是对这次述职和互评画下的一个清晰注脚。在私企,老板看重的是结果,是你能带来的效益,但同时,维护团队表面上的和谐、尊重原有的生态,也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态度”。
考核会议结束了。吴普同回到实验室,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周经理的肯定让他温暖,牛丽娟那含蓄却犀利的点评让他警醒,而刘总最后那番话,则让他更深刻地理解了这家私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逻辑。
这里没有国企那种复杂的论资排辈和铁饭碗,你有能力、出业绩,就能获得认可和机会,就像他凭借隆尧项目赢得重视一样。但这里同样有它的人际规则,有像牛工这样凭借资深经验和技术权威形成的影响力圈子。忽视这些,一味猛冲猛打,可能会事倍功半,甚至无形中树敌。
业绩是硬道理,但实现业绩的过程,需要智慧,需要一种既保持冲劲又懂得迂回的“态度”。他意识到,自己不能因为周经理的赏识就沾沾自喜,也不能因为牛工的冷淡而退缩或抱怨。他需要继续提升专业能力,用更多、更扎实的业绩说话;同时,在与人打交道时,要更加成熟、更有策略,学会尊重“历史”和“现状”,在坚持原则和灵活处理之间找到平衡。
这第一次年度绩效评估,像一堂生动的职场实践课,让他清晰地看到了自己的优势和短板,也让他对私企的游戏规则有了更透彻的领悟。镜子已经照过,脚下的路,还需要他一步一个脚印,更聪明、更坚定地走下去。
喜欢凡人吴普同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凡人吴普同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