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世堂的药杵声从清晨响到正午,“咚、咚、咚” 的声音撞在院墙上,又弹回来,混着晨雾里的药香飘得很远。赵二柱坐在石凳上,手里攥着药杵,胳膊肘上的肌肉绷得发紧,额角的汗顺着脸颊往下滴,落在石臼里的草药上。他停下来揉了揉手腕,指关节红得发亮,看着旁边半筐没捣的草药 —— 紫苏、薄荷、苍术堆得像小山,忍不住叹了口气:“这要是天天这么捣,我这胳膊迟早得废了。”
“要是有个‘自动捣药机’就好了。” 陈建国坐在旁边帮着挑拣草药里的杂质,随口说了一句,话刚出口就后悔 —— 这里连电都没有,哪来的机器?他在城里见过药店的捣药机,按下按钮就能转,比手捣快十倍,可在枫溪镇,那就是天方夜谭。
可赵二柱却眼睛一亮,凑过来,药杵还攥在手里:“自动机?是不用手捣的意思吗?是不是像水车那样,靠力气就能转?”
陈建国愣了愣,忽然灵机一动 —— 水车?杠杆原理!他站起来,在院里转了一圈,找到根老槐树的木杆 —— 有丈把长,粗细均匀,又去河边搬了块青石板,有几十斤重。“二柱,你帮我把药杵绑在木杆的一头!” 他指挥着赵二柱,用藤条把药杵牢牢绑在木杆末端,再把木杆的中间架在两块石头上,做成个简易的杠杆,另一头压上青石板。“你试试,踩石板这边,药杵就能往下砸!”
赵二柱半信半疑地踩上去,青石板往下沉,木杆另一头的药杵 “咚” 地砸在石臼里,草药碎了大半,比手捣的还匀。他又踩了几下,药杵起落得又快又稳,眼睛亮得像见了宝贝:“成了!建国,你这脑子咋长的?比我师父还会想办法!这玩意儿比手捣快三倍,我这胳膊终于能歇会儿了!”
正说着,院外传来 “噔噔” 的脚步声,张大叔跑进来,手里拎着个破了的竹篮 —— 篮底的篾条断了好几根,露出个大洞,里面的红薯滚了一地,他捡了半天,手里还攥着两个沾泥的红薯:“陈先生,你快帮我看看这竹篮!刚装了点红薯就漏了,这要是去赶集,还没到地方就得漏光了!”
陈建国接过竹篮,翻过来一看,篮底的篾条断了三根,边缘还有几根松了。他想起小时候在爷爷的枫林场,见过村里的老人编竹篮,用的是柔韧的枫树皮。“大叔,你家有枫树皮吗?要刚剥下来的,软乎的。” 张大叔赶紧跑回家,没多久就抱来一捆枫树皮,还带着点树汁的黏腻。陈建国教他把断了的篾条抽出来,再用新的枫树皮编进去,编到篮底时,特意留了点空隙,说 “这样通风,红薯不容易坏”,还在篮沿编了圈枫叶纹 —— 一片叶子压着一片叶子,像串在篮沿上的小灯笼。
“你看,这样不仅结实,还好看!” 陈建国把竹篮递还给张大叔,张大叔接过来,翻来覆去地看,笑得嘴都合不拢,露出两排黄牙:“好看!比新买的还好看!以后我家的竹篮坏了,都找你修!”
消息很快传开,村民们听说陈建国会修农具,都把家里的破东西拿来 —— 李大婶带了漏底的簸箕,王婶带了断了的纺车,连镇上的鞋匠都拿来了裂了缝的木楦。济世堂的院子里堆了半院农具,陈建国忙得满头汗,一会儿教这个编篾条,一会儿帮那个削木柄,袖子卷得老高,胳膊上沾了不少木屑和树皮汁。赵二柱看他忙得没空喝水,就去厨房煮了锅红糖粥 —— 陶壶放在炭炉上,红糖块慢慢化在小米粥里,飘着股甜香。“建国,先歇会儿!喝碗粥,甜的解乏!” 他端着粗瓷碗过来,粥还冒着热气,碗沿沾了点粥粒。
陈建国接过碗,喝了一口,甜糯的粥滑进胃里,从舌尖暖到心口,比城里咖啡店的拿铁还提神。他摸了摸酸痛的胳膊,却觉得比在公司加班还踏实 —— 以前在公司,他熬了三天的策划案被老板批得一文不值,现在只是修了几个竹篮、做了个捣药杠杆,却被村民们围着夸 “有本事”,这种被需要的感觉,比拿到年终奖还让人开心。
傍晚的雾又起来了,陈建国坐在院里整理修好的农具,怀表突然轻轻发烫,他摸出来,表盘里闪过林慧的影子 —— 林慧在厨房切菜,手里拿着他以前买的那把陶瓷刀,切的是土豆,刀工还是那么慢,土豆块切得有大有小,却很认真,偶尔还会抬头看一眼客厅的钟,像在等谁。画面很快消失了,陈建国对着怀表轻声说:“林慧,我现在能帮别人修东西了,以前家里的柜子门松了,我总说没时间修,以后回去,我一定帮你把家里的家具都修一遍,再也不让你自己扛着。”
晚风裹着药香和枫香,吹在脸上暖暖的。陈建国望着院里堆得整整齐齐的农具 —— 修好的竹篮、绑好的犁耙、加固的纺车,忽然觉得,中年人的价值,从来不是在写字楼里写那些 “飘在天上” 的策划案,不是赚多少加班费,是在别人需要时,能递上一把力气、一个点子,能让别人因为你的帮忙,少一点着急,多一点安心。这些不起眼的小事,比任何 “成功” 都让人踏实,比任何 “成就” 都让人觉得,自己是个 “有用的人”。
喜欢一个中年男人的时空札记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一个中年男人的时空札记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