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六的晚上,京城某卫视的春节特别节目刚一播出,第二天早晨,各大媒体的新闻版面几乎被同一个名字霸占——王轩。
《新星横空出世:万人大合唱只为一首<童话>》《春节庙会三万人围观,王轩成最大赢家》《收视爆表!王轩登台,短信平台被挤瘫》。
在报纸的副刊上,一位记者甚至用了夸张的比喻——“这不是一场演出,而是一场全民情感的释放。”
文章配图是石家庄庙会上那张震撼的照片:舞台下人头攒动,数万观众齐声大合唱,举着饮料瓶、荧光棒,仿佛把春节庙会变成了演唱会。
媒体的笔调里带着兴奋和一丝不可思议。因为在2003年的华语乐坛,还很少有一位新人能在短短一个多月里,专辑狂卖一百多万张,商演不断爆满,甚至在北方三线城市也能掀起如此轰动。
新闻里不止一次出现“现象级”这个词,而王轩,正在成为媒体口中的“现象”。
“王轩的成功,并不是偶然。”在音乐频道的一档访谈节目中,知名乐评人张德军推了推眼镜,语气带着分析的冷静,“第一,他的作品旋律简单,歌词直白,情感真挚,容易引起共鸣。第二,他的长相与气质符合当下年轻人的审美,干净、不油腻,有一种邻家少年的亲切感。第三,他赶上了好时机——新年档期,大家需要一首能合唱、能传唱的歌。”
另一位唱片公司高管则在节目里补充:“市场环境也很关键。2002年底到2003年初,港台老牌歌手的影响力有所下滑,年轻一代急需新偶像。而王轩恰好在这个节点冒出来,市场的注意力全都集中到他身上。”
更尖锐的评论来自一位词曲创作者:“你们注意到没有?王轩的歌,几乎没有花哨的技巧,就是直击人心。他很聪明,知道观众要的不是复杂,而是能一起唱的旋律。这是他的杀手锏。”
业内专家的讨论,让人从专业角度理解到,王轩的爆红并非仅靠运气,而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
“我那天嗓子都喊哑了!”19岁的大学生小林回忆起石家庄庙会的场景,眼睛依然闪闪发光。她和几个同学凌晨五点就出门,抱着小板凳排队,只为能抢到前排的位置。
当音乐响起,她整个人都激动得发抖。“全场两万人一起唱《童话》,那感觉真的像在做梦。我哭了,身边的陌生人也在哭,我们甚至还拥抱在一起。那一刻,我觉得王轩唱的不是一首歌,而是把我们的青春唱出来了。”此人应该是王权给了钱的,毕竟过于夸张,兄弟们也不会信。
有人甚至开始组织后援会,制作横幅、印刷应援服。短短一个月,王轩的粉丝群体已从零星散落,逐渐形成气候,热情与凝聚力令人咋舌。
“我不是很追星的人,但那天在电视上看到他,确实挺震撼的。”出租车司机老张说,他的女儿在副驾驶上嚷嚷着要调到卫视,结果一家人一起看了那场春节特别节目。
“本来我以为就是个小年轻唱唱歌,没啥特别的。结果他一开口,我女儿就跟着唱,我媳妇也跟着哼。我才发现,原来这首歌我也听过,街上到处在放。”
小区门口的小卖部老板娘也感叹:“最近来买磁带的学生娃特别多,都是冲着王轩的专辑来的。我都进了三次货,还被抢光了。”
连菜市场卖肉的屠夫大哥都插嘴:“我家那小子天天嚷着要学吉他,就因为王轩。说要给班上的女生唱《童话》,能追到女朋友。”
普通人的日常对话里,王轩这个名字,已成了绕不开的话题。
十六的晚上,王轩终于有机会在酒店里安静地坐下来,翻看报纸和手机上的留言。
“万人大合唱”“现象级新人”“年度黑马”……这些标题扑面而来。他看着照片里自己被两万人簇拥的场景,心里既有激动,也有一丝恍惚。
他的经纪人王权笑着说:“轩子,你现在是真正的红了。钱咱们慢慢赚,但你要知道,你现在每一次亮相,都是在放大影响力。接下来无论是广告代言,还是商演邀约,都会一波接一波。”
王轩点点头。他明白,这条路才刚刚开始。与其说是红透半边天,不如说是站在了一个更大的起点。
夜色渐深,他站在窗边,望着京城灯火通明的街道。脑海中响起的,依旧是那句歌词——“我愿变成童话里,你爱的那个天使。”
媒体的渲染,专家的剖析,粉丝的狂热,路人的议论,最终汇聚成同一个结论:王轩,已经火了,而且是实打实的火。
在2003年这个节点,他不只是一个歌手,而是全民话题的中心,是一个象征青春与梦想的符号。
两万人合唱的轰鸣声,正从石家庄,传向整个华夏大地。
正月的商业证明了王轩的商业价值,特别是证明了王轩在年轻人中极受欢迎。
不仅是王轩歌迷感受到了王轩的热度,国产商品的老板也看到了王轩的影响力。还有演出、采访、综艺邀约像雪片一样飞来。
喜欢华娱从02驻唱开始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华娱从02驻唱开始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