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语乐坛,台湾的金曲奖常被称为“华语格莱美”。自1989年创办以来,它以专业性、评审严谨着称。
金曲奖的评选涵盖国语、闽南语、客语、原住民语等多种音乐类别,确实是体现了奖项的制作组尊重多元文化。
历届金曲奖不仅见证了华语流行音乐的金曲诞生,也不断推动独立音乐、新世代创作者走上舞台。
从张学有、王非,到蔡依林、周结伦,再到近年来的草东没有派对、茄子蛋,金曲奖的名单往往兼顾主流与小众,显示出一种“艺术性优先”的格调。当然,内部的人情世故也是少不了的。
对比之下,大陆的歌曲排行榜(后来的“top排行榜”)和华夏金唱片奖,更倾向于主流、大众化导向。
虽然也有过辉煌时刻,比如在2000年代初力捧雨泉、孙燕子、周结伦等歌手,但往往被人吐槽“评奖更多看销量和资源”。
至于后来的“南方风云榜”“音乐盛典”之类,网友戏称是“自娱自乐奖项”,更像是一场晚会或者粉丝狂欢,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公信力。
有人调侃:“大陆的奖项,最大奖就是‘人气’,评审的最大标准是‘谁来了’。”
香江方面,则有十大中文金曲奖和叱咤乐坛流行榜颁奖典礼。这两大奖项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影响力巨大,捧红了四大天王、梅燕芳、张郭荣等巨星。
尤其是叱咤,强调电台播放率和乐迷投票,代表了香江乐坛的流行风向。
但进入2000年后,香江娱乐圈就不得行了,不仅是港片不行,香江乐坛同样也式微,奖项逐渐被戏称为“圈地自萌”。
比如某一年四大奖项被同一家唱片公司旗下艺人包揽,网友吐槽“颁奖礼=公司年会”。
因此,放在整个华语范围来看,台湾的金曲奖显得“清流”一些。它敢于把奖项颁给商业成绩不算突出的独立音乐人,也敢于让原住民歌手拿到“年度专辑”。
这种坚持专业性的态度,让很多人觉得它是真正意义上的“华语最高音乐殿堂”。
不过,调侃也从未缺席——比如每年金曲奖入围名单一出,总有人抱怨:“看不懂,不认识”,“金曲奖就是冷门歌手的狂欢”。
甚至有人笑称“金曲奖哪来的脸叫东方格莱美,人家格莱美歌手专辑都是大卖的——金曲奖得奖的歌手有的人往往销量惨淡”。
综合来看,三地的奖项形成了有趣的对比:大陆奖项热闹但缺乏公信力,香港奖项传统但影响力下降,台湾金曲奖专业但过于小众。
网友总结得很到位:“大陆的奖,艺人自己都不信。香江的奖,歌迷都笑着看。台湾的奖,圈内人尊敬,圈外人懵懂。”
这或许正折射了三地音乐产业的生态差异:大陆以市场为核心,香江以娱乐圈为主导,而台湾则坚持音乐本位。
也正因如此,金曲奖在争议与调侃中,依旧被认为是华语乐坛最值得关注的舞台。
那么问题来了,截止2003年大陆有谁入围过金曲奖,又有谁拿过金曲奖呢。
没错那个人就是辣英,99年入围没拿奖,01年入围且拿奖。所以说,辣英虽然嘴碎,但水平还是有的。
之所以介绍这么多音乐类的奖项,主要是因为王轩入围了金曲奖,这还是王权申请的,结果王轩入围了。
总共入围三项大奖,分别是《起风了》入围最佳作曲人奖,《烟花易冷》入围最佳作词人奖,第三个是最佳新人奖。
别问为什么王轩没入选最佳专辑、最佳制作人和最佳男歌手这主要是因为对手太强了,结伦也就入选了最佳专辑和最佳制作人。
其他的最佳流行音乐演唱专辑奖入围的分别是,〔周结伦\/八度空间〕,〔张惠美\/发烧〕,〔顺子\/dear Shunza〕,〔陈医生\/Special thanks to..〕
不出意外的话下半年颁奖应该是陈医生获奖
最佳作曲人奖另外还有,陈晓娟/如今,潘协庆/我喜欢,陈志远/深邃与甜蜜,陈志远/时间的滋味,蔡政勋/你的背包,陈晓娟/爱。
如果不是王轩乱入,今年获奖的应该是陈晓娟。当然哪怕是有王轩的参与,获奖人也可能还是陈晓娟。
最佳作词人奖还有,林秋离/天黑,方文山/爷爷泡的茶,萧煌奇/你是我的眼,张曼娟/深邃与甜蜜,林西/想哭,李焯雌/爱
不出意外肯定还是李焯雄获奖,毕竟这位没开挂就能打败林西和方闻珊。王轩哪怕是开挂了也不一定打得过。
最佳国语男演唱人奖入围的全是强者,
陶喆/〔黑色柳丁〕
萧煌奇/〔你是我的眼〕
林志炫/〔时间的味道〕
费玉清/〔风华再现〕
张学友/〔他在那里〕
陈奕迅/〔Special thanks to…〕/
最后是陈医生赢了。
最佳新人奖除了王轩还有,
张智成/〔may i love you〕
阿杜/〔天黑〕
许慧欣/〔快乐为主〕
范逸臣/〔范逸臣 VAN〕
Lisa/〔more Lisa〕
原本时间线是许慧欣获奖,现在王轩来了,这也成了王轩入围奖项中最有希望获奖的。
金曲奖入围名单公布的当晚,娱乐版头条几乎同时被大陆和港台媒体占领。
新浪娱乐的标题最为直接——
《王轩:大陆原创音乐人首度入围金曲奖,三项提名创纪录》
报道开篇便强调:“这是金曲奖自1989年设立以来,第一次出现大陆男歌手入围创作类大奖。
王轩不仅入围了最佳新人奖,还以词曲创作者的身份同时冲击最佳作词、最佳作曲奖。
这意味着,他不是靠包装或流量,而是凭借实打实的作品获得了评审团的认可。”
紧接着,搜狐娱乐的评论更具情绪:“港台歌手长期主导华语乐坛,大陆歌手大多只能被动接受。
王轩的入围,打破了这种格局。他代表的,是新一代内地原创音乐人的崛起。”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连和报和香蕉日报的口吻明显带着质疑。
《联合报》在报道里写道:“来自大陆的王轩,以新人之姿闯入金曲奖,提名多项,确实引人注目。但是否能够真正与六月天、孙燕子这样的华语中坚力量比较,还要打一个问号。”
而《香蕉日报》更是用了调侃的标题:
《北漂歌手闯金曲?内地新人王轩三提名,能不能拿奖靠评审心情》
文章直白指出:“金曲奖的评审一向偏好音乐质地,而非市场销量。王轩的作品虽然流行,但能否在专业性上经得起考验,仍存疑问。”
这种报道一出,瞬间引爆了两岸三地的网络论坛。
在大陆的天涯、bbS上,网友们激情留言:
“终于有人替我们出头了!不管拿不拿奖,能入围就是突破。”
“港台媒体就是酸,怕我们后来居上。”
而在台湾的批踢踢(ptt)上,却是另一种氛围:
“老实说,我听过他的歌,旋律不错,但要和陶哲、六月天比?还差点火候。”
“金曲奖不是慈善奖,别因为是大陆来的就特别优待。”
这种对抗感,反倒让王轩的名字在短短几天内传遍整个华语圈。
网易娱乐在评论文章里用了一个极具煽动性的标题——
《王轩的三张门票:是华语乐坛的突破,还是金曲奖的试探?》
文章分析说:“王轩入围的三个奖项各有意味。最佳新人,象征未来;最佳作词和作曲,象征专业性。如果他能拿下其中一项,就意味着大陆音乐人真正被纳入华语主流的核心评价体系。”
为了增加舆论热度,门户网站还故意打出对比:
? 作曲奖里,王轩要面对陈晓娟、陈志远。
? 作词奖里,他的竞争对手是林西、方闻珊。
? 新人奖里,则有许慧欣和阿杜。
这样的名单一公布,立刻让王轩在网友讨论里有了“弱者逆袭”的意味。
“如果他能赢林西,那才叫奇迹。”
“他要是拿奖,我就在论坛分享吃粑粑的照片。”
“楼上的又来骗吃骗喝了。”
甚至连央视音乐频道都做了一期专题节目,主持人正襟危坐:“王轩的入围,是整个大陆原创音乐走向成熟的重要信号。金曲奖的专业评审体系,给予了他极大的肯定。这不只是个人荣誉,更是文化交流的新起点。”
和央视的庄重不同,港台娱乐节目则依旧犀利。
某综艺里,主持人笑着调侃:“哇,大陆新人直接挑战金曲三大奖,下次是不是连评审都要请过去?” 台下观众哄堂大笑。
然而,越是这样的对比,越让王轩的身影被放大。
《东方都市报》在一篇评论里总结:“媒体的口水战,正好印证了王轩的特殊地位。若他失败,那只是一个大陆新人短暂的光芒;若他成功,那就是华语乐坛的格局重写。”
这一年的金曲奖,还未开幕,王轩的名字,已经成为最大的悬念。
喜欢华娱从02驻唱开始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华娱从02驻唱开始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