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五月,除了王轩的公司在积极应对。
整个京城也在对抗。
京城像是被一层无形的网罩住了。阳光依旧从天空倾泻下来,照在灰白的胡同砖墙和柏油马路上,但空气里弥漫着紧张与焦虑的味道。
胡同口的告示牌在风中微微颤动,黑色油墨写着“外来人员禁止入内”,字迹因反复粘贴而显得厚重。
守门的大爷姓李,是个六十多岁的老职工,腰间别着一个小喷壶,里面装着稀释的84消毒液。
谁要是硬闯,他不敢真拦,但也会抬手“哧啦”一喷,嘴里嘀咕:“别乱跑,回家去!”久而久之,邻里都称他是“消毒大爷”。
即便这样,大家心里还是发虚。以前最热闹的南锣鼓巷,如今只剩稀稀落落的脚步声。餐馆的木门紧闭,店主坐在空空的大厅里翻账本,算盘拨弄的声音在空荡空间里格外刺耳。
出租车司机戴着厚厚的口罩,把车窗只摇下一条缝,连乘客要付钱,都得先把纸币伸过来,他再小心翼翼接过,喷一喷,抖一抖。
公交车依旧运行,可一辆大巴车上往往只有三五个人。司机戴着手套,眼神透过后视镜不停地扫乘客,生怕有人咳嗽。座位之间空出好几排,没人愿意彼此靠近。
空气闷热,消毒水的味道压过了汽油味,甚至让人觉得比疾风骤雨还要沉重。
夜晚,城里格外安静。往常的小卖部还会有人下棋、打牌,如今铁门早早拉下。巷子里,只能听见红袖章巡逻队的脚步声。
他们手里举着手电筒,光柱扫过青砖灰瓦,也照亮门口一张张“每日消毒”的字条。
电视成了许多家庭唯一的“窗口”。新闻不断播报确诊和疑似的数字,京城、粤省,滚动的字幕让人心头一紧。南方更凶险,花城医院人满为患,白衣天使们穿着厚重的防护服,汗水湿透衣衫。
景光线被点名成“最危险的通道”,谁都怕从那边带来不好的消息。新闻结束后,屋里常常一片沉默,只剩钟表“滴答”声敲打着夜。
但生活并没有完全停下。
胡同里有个卖早点的老刘,原本天天摆摊,非典一来,他的摊子不能开。他索性在家里包馒头,挨家挨户敲门:“邻居们,要不要来点?我送过去。”
大家起初不敢要,他就把馒头放门口,留张纸条:“不收钱,咱们一个院的,吃口热的就行。”
几天后,邻居们终于愿意付钱了,还笑着说:“老刘,你这是良心买卖,活生生把馒头做成了‘安心馒头’。”
还有个中学老师张姐,学校停课,她就把电话变成了“热线”。每天上午九点,她给学生打电话,问功课、聊生活。学生们一开始还嫌麻烦,可慢慢发现张老师不仅是布置作业,更是安慰他们:“别害怕啊,你们写的作文我都看了。咱们写写日记,把心里话说出来。”
有个孩子写道:“虽然我们不能去学校,但老师每天打电话来,我觉得自己不是一个人。”
志愿者们的身影也多了起来。小区门口摆了个桌子,年轻人戴着红袖章,帮居民测体温、登记出入。
一个叫小李的大学生,本来春天就该准备毕业论文,却天天守在门口。他笑着说:“论文可以晚点写,咱们小区得有人守着。”
偶尔有人埋怨他登记太麻烦,他也不生气:“您多担待,咱这是为了大家安全。”渐渐的,埋怨声少了,反而有人给他送水送饭。
医院外面排队的场景更让人心酸。戴口罩的人们相隔一米一站,谁都不说话,只是默默等待。有人咳嗽一声,立刻有好几道目光投过去,那人慌忙低下头。
但在恐惧之外,也有温情。一个小伙子看到老太太走不动,主动把自己排的号让出来:“大娘,您先去。”老太太不停说:“谢谢你啊,孩子。”
电台主持人则成了“夜里的朋友”。每天深夜,总有一个女声在电台里温柔地说:“各位听众,不要害怕,黎明总会到来。让我们为前线的医护人员鼓掌,他们是最可敬的人。”
在黑暗的房间里,许多人听着听着,眼眶湿润,心却比之前更坚定。
有些年轻人还自发写起了顺口溜贴在楼道:“少串门,多洗手;不恐慌,不添乱。”孩子们无聊,就拿粉笔在胡同口画太阳,画口罩脸,写下大大的字:“加油!”那些歪歪扭扭的字迹,竟成了大人们心里的一点亮光。
五月的京城,街道空寂,空气中充满刺鼻的消毒水味,可人心里那股子韧劲却慢慢亮了起来。有人还记得抗战的日子,有人回想起大地震,苦难一次次压下来,但人们一次次挺过去。
夜风吹过胡同,吹动墙上的“每日消毒”字条。李大爷喷完最后一轮消毒水,抬头望了望天空。没有飞机的轰鸣,没有游客的喧嚣,只有点点星光。他心里默念一句:“熬过这阵子,就好了。”
的确,生活像钟摆,来回摇晃。可无论如何,人们依旧在坚守、在帮助、在等待。正是这些点点星光,让这个特殊的五月,尽管充满了恐惧和不安,却依旧散发出一股子积极向上的力量。
经历了这一遭,王轩无论是在公司还是在剧组,都赢得了信任。毕竟公司和剧组具体做事的人几乎都比王轩年纪大,看到王轩这个毛头小子既是当红歌星,又是公司老总,还做了电视剧导演,多多少少生了些妒忌心。
经历了这次王轩在抗非典中的完美操作,给员工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久而久之,剧组里流传开一句话:“跟着王导,起码能保命。”这话看似玩笑,却包含着演员们真实的心声。
在那种人心惶惶的氛围下,能有一个让人安心的领头人,比什么都珍贵。大家信任王轩,不仅因为他是导演,更因为他是第一个把“安全”放在片酬和进度之前的人。
这份信任,在一些细节上表现得淋漓尽致。某日,拍摄现场温度闷热,群演们在等候时不免抱怨戴口罩太闷。
王轩听到后,没有发火,也没敷衍,而是亲自走到场地中央,说道:“大家辛苦了,我知道很热。但只要坚持下去,这个剧组就会比别人更安全。你们的健康,比这部戏还重要。”
短短几句话,让在场的人安静下来。有人事后感慨:“这就是不一样的导演,他是真的把我们当人看。”
虽然是收买人心的小伎俩,但实施起来确实有用。
京城公司与无锡剧组,犹如同一个身体的两端:一边是办公室的日常运作,一边是片场的紧张拍摄。
王轩像一根神经,把两者紧紧联结在一起。公司同事每天在群里汇报员工健康情况,剧组也实时上报演员与工作人员的体温和接触史。两个团队之间的沟通畅通无阻,像一套完整的防疫链条。
随着时间推移,外界的形势愈发严峻。同行的公司里,有的因为物资短缺不得不停工,有的剧组因为有人感染被迫解散。消息一条条传来,让员工和演员们心中愈发清楚:自己能够维持工作和生活,靠的并不是运气,而是有人在背后提前替他们筑起了防线。
公司里逐渐形成一种微妙的气氛——不再有谁抱怨加班。大家都知道,此刻能有一个稳定的岗位已是幸运。剧组那边亦然,演员们在片场拍戏时,彼此间的合作比以往更加默契。
有人说,这是因为在这种环境下,大家自然而然地把“信任”放在第一位:他们信任导演,也信任彼此。
王轩也感受到这种变化。深夜回到住处时,他常常想起白天员工们的神情:那种从最初的忐忑,到如今的坚定。
其实他心里清楚,自己也并非全知全能,只是凭借上一世的记忆和直觉,提早做了准备。但对于员工和演员来说,他已经成了“稳住局面”的象征。
危机有时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人心最真实的一面。平日里大家可能对领导有抱怨,对剧组有牢骚,可在这场看不见的战争中,他们逐渐意识到:信任并非空洞的口号,而是能在关键时刻救命的纽带。
京城依旧笼罩在疫情的阴影之下,但王轩的公司和剧组,却像是风暴中的船只,虽颠簸,却未曾沉没。灯光下,演员们戴着口罩候场;办公室里,员工们安静而专注地敲打键盘。
两地的人们都心里清楚:能有这样的秩序,是因为背后有人在默默承担责任。
正是这场危机,让王轩的远见被所有人看见。公司员工对他心服口服,剧组演员尊重他。而这份尊重,不再仅仅是因为他是导演、老板或明星,而是因为他在危机中用行动换来了最稀缺的东西——信任。
喜欢华娱从02驻唱开始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华娱从02驻唱开始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