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一早,《沉默的选择》的场刊评分就出炉了——3.1分。
别小看这数字,戛纳场刊评分是四分制的,超过3分的片子寥寥无几。
要知道,《华氏911》才3.0分,《2046》也才2.5分。
换句话说,王轩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华人导演,硬生生压过了迈克尔·摩尔和王佳伟,一下子成了媒体茶余饭后的热议话题。
《银幕日报》第一时间刊发了影评,篇幅之长、措辞之重,几乎堪比他们当年为塔可夫斯基写的专栏。
评论开篇就是一句夸赞——
“王轩的《沉默的选择》是一部令人窒息的现实主义杰作。”
文章接着写道:
“长镜头与固定机位让观众被迫凝视人物的绝境。
冷光下的呼吸、沉默与微小的肢体动作,比任何配乐都更能传递痛苦。
奥利维娅与加比的女性群像形成鲜明对比:坚韧与懦弱,行动力与依赖性,在德州保守社会的压迫下被无限放大。
影片没有救赎,却以极简主义的真实刺入观众心底。
电视里里根的演讲与快餐店的日常形成强烈对比,宏大叙事与个体困境的割裂让人无法回避。”
最后的评语几乎让王轩都不好意思再装谦虚了——
“王轩证明了,他不仅是技艺精湛的导演,更是一位敢于直面沉默痛苦的艺术家。”
评分:三星半
推荐理由:现代现实主义与女性视角的完美结合,摄影与表演的极致控制,社会批判的深度与微妙。
这段评论在戛纳的影人圈里传开之后,王轩突然从“那个跟张一某一起来的年轻人”,变成了“华夏现实主义新锐”。
记者开始围着他问东问西——有人问创作灵感,有人问政治隐喻,甚至有人问他是不是在模仿达内兄弟。
王轩本来还想解释几句,后来索性就顺着他们的思路瞎吹:“我当然受过达内的影响,不过我更关注人本身的孤独。”
洋人一听这话就喜欢,立刻点头称赞——“Very philosophical.”
有趣的是,《2046》的讨论热度也很高,但那完全是另一种。
所有人都在谈论王佳伟的“画面”、“节奏”、“诗意”,几乎没人提剧情。
反观王轩这边,影评人全在聊“主题”、“视角”、“批判性”。
一个被当成诗人,一个被当成思想者。
这两种风格恰恰构成了最鲜明的对比,也让媒体们乐得制造对立话题。
随着《沉默的选择》在戛纳影展口碑持续发酵,观影场次也越来越多。
原本场刊上的冷门影片,居然开始有观众排队买票。
王轩自己也能感受到变化——走在街上,偶尔有人对他微笑点头,甚至有影迷认出他来。
要知道,《沉默的选择》他根本没出镜,全靠映后那几次“观众见面会”刷存在感。
其实,说是见面会,不如说是王轩自己闲不住。
每次放映完,他都要上台“探讨艺术”,和观众交流心得。
讲真,他哪是为了艺术?就是虚荣心作祟,想听洋人夸他几句“brilliant”“genius”。
毕竟人嘛,装比是刚需。
尤其是在这样的场合,听到几个外国影评人一本正经地分析他“镜头的政治性”,那种爽感,比获奖还要上头。
戛纳的氛围本来就像一个巨大而精致的泡沫,所有人都在谈论“作者性”“精神性”“叙事边界”,但转过头又在为谁能拿金棕榈、谁能签北美发行吵得脸红脖子粗。
王轩表面上在谈艺术,心里早就在盘算:这口碑能不能换来大奖。
时间很快过去,电影节最后几天,主竞赛单元的影片也基本放映完了。
场刊排行榜上,意大利电影《后果的爱》以3.4分稳居第一。所有人都在说它是“热门夺奖种子选手”。
王轩看着那份榜单,笑了笑,对杰克说:“你信不信这片最后一个奖都拿不到?”
杰克愣了:“为啥?”
“你稍微研究一下戛纳以往的惯例就知道了,大热必死。
王轩淡淡地说,“评审团的人员怎么能被大众牵着走,这样怎么能体现他们的品味。”
果然,后来颁奖时,这部“口碑冠军”一个奖都没拿。
而随着影片口碑越传越远,找上门来洽谈版权的公司也多了。法方、德方、美方的艺术电影公司都表示有兴趣买下欧洲版权,还有两家独立发行商想要拿北美区。
不过王轩没有亲自出面谈,就把事丢给杰克去谈。
其实就是让杰克去拖着就行。毕竟这帮人提前来就是想着捡漏的。
“结果呢?”
“结果是——等来了‘等颁奖结果出来再谈’。”
这话其实就是客气话。戛纳的惯例大家都懂:拿奖的片子价翻十倍,没拿奖的就乏人问津。
王轩也是有信心拿奖的,毕竟这片子上辈子07年可是拿了金棕榈的。
喜欢华娱从02驻唱开始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华娱从02驻唱开始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