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将破晓,城东粥棚的第一口白气升起,像一条被人小心托起的云。
鼓手照时敲下第一通,声音沉稳,贴在石阶与屋瓦上一路滚过去。东门外的田地还在湿,昨夜的露挂在禾尖上,反光像碎银。
鼓下“开讲”的木架立在最显眼的地方。郭嘉立于阶上,衣襟系得很稳,袖口干净,指背按在案边。他让人把“言路”延了半刻,任谁上前都可以说——问军饷、问失家、问盗、问税,甚至问“昨夜酒席上的笑是为了遮蔽什么”。他说话不急,像一池水自己要往低处流。他把“粥三日起半工”“堤两线”“清水更换刻漏”“隔离棚红线”一件件说得极清,末了把“讲”的权柄交给了说书人,让笑把谣吞了半口。
人群缓缓散去时,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还留在队尾,怀里抱着半只木碗,鼻尖冻得红。郭嘉记得他,昨夜在粥棚边看见过的小鹿——头上没有狐狼之属,只有两根很细的角的影。他走下阶去,弯腰摸了摸孩子的额头,温度不高不低,刚好卡在“担心”的边缘。他吩咐军医加一味薄荷与连翘,给他戴上最轻的布口,送到靠阳的棚里晒一个时辰,再来取第二碗。
说完这一句,胸口忽然像被人轻轻用指甲划了一下。
不是痛,是提醒。锁骨下那枚黯金的鳞在皮下翻了一个身,黑红极细之丝像被风挑起的灰线同时抬头,尾端往他的心口探了半寸。它们并不冲闯,倒像是在用一种“近乎温柔”的姿态试探门缝。郭嘉的手指极轻地收紧,三道禁字在识海门檐上亮了一下——不许入心。不许入言。不许入梦。黑红之丝停住,尾端在门前轻轻一抖,像受训的兽确认了主人的眼色。
他将那口极细的气悄悄吐掉,站起身,对孩子点点头。孩子冲他笑了一下,牙缝里有一点白光。笑像一根最细的线,从早晨淡薄的寒里穿过去,系在他心口的某一点。
回中军的路上,鸩始终隔着半步跟着。她没问,只在过桥时低声道:“北门换水的木桶里有细小的盐晶。”她停了停,“那是北风。”
郭嘉点一下头。昨夜他已从黑笺上读到了“北风折柳白”,晓得北边的那堵墙正在“风里”张口。只是他如今胸中的“风”却是另一种——它有火的味,倨与烈都压在笑里,要人用禁与度去驯。
回帐之后,侧案上仍旧放着用锦袋包好的焦尾。琴静静地躺着,仿佛一件已经说尽了它分内之言的旧物。郭嘉将它轻轻推至里案角,目光不再停留。他坐定,闭目,星图在识海里缓缓铺开,像潮水在一口很深的井里起落。
他先不看外环的三门,直接把视线落在“阵核”。那团玄色的心光跳了两下,像一支在水下燃烧的小灯。它太稳,以至于稳出了“隔膜”的错觉。他知道,稳只是表象。锁骨下的鳞背后,黑红之丝并未退,它们不再横冲直撞,却在极细微处向“他是谁”的缝里一点点渗。昨夜他已试过三刀——火炼、冷养、引流。三策并列,棋盘写下“不可去,须驭”。它们肯伏,但并不投降。它们愿意为“战”借半臂之力,却始终在门槛后吐息:你若软弱、你若迟疑、你若以“赢”先于“人”,我便起。
他需要真正的“药”。
不是汤药,不是针砭,不是某个巧妙的术。是能让“它”承认“法”的东西——让它自己低头的力。这个世界里,能让龙煞低头的“法”,不是刀,也不是火,只有一物:正统的“秩”。那秩不在书,不在某个聪明人的口里,不在某个强者的手里——它在天子一身。
天子龙气。
不是神仙,不是妖术,是朝堂与社稷两千年累积下来的人心的“向心”。“龙”非气数不可驯,“煞”非秩序不可束。以天子为“引”,以“郊祀”的礼为“法”,以“国都为阵”的旧局为“鼎”,把“窃龙”补成“归龙”,让“它”在“礼”的门里走上一遭——那才是真正的“药”。昔年他在许都废墟弹焦尾时,琴音里试探过这一线,如今刀在手,禁已立,再回头看,答案清清楚楚地立在那里,像碑。
他睁眼,握笔,在案上写了八个字:唯一的解药:天子龙气。
笔锋停住一瞬,他把“唯一”两字重描了一笔——此事无二途。他收笔,唤人请文若与程昱入帐。
荀彧先至,衣冠仍旧整肃,一入帐便看见里案角上那只锦袋。他目光停住一息,随后移向郭嘉。程昱压后半步而来,嘴角带着一点可有可无的笑,像一粒小秤砣压在袖口。
“奉孝。”荀彧拱手,“昨夜琴断,可为证?”
“为证。”郭嘉道,“证旧法之尽。今有一事,须烦文若走朝礼,烦程仲德做锋。”
他把“唯一的解药:天子龙气”八字推过去。荀彧目光一敛,像一盏灯忽然加了一层罩,光不灭,只稳稳收住。程昱则把那两字默在口里,含了一声极轻的“嗯”。
“以‘礼’为器,”郭嘉慢慢说,“以‘郊祀’为名,不以奇术之词惑众,只以正礼示人。请天子暂幸许之圜丘,行‘祈年’之礼,同时由嘉在阵外以‘观星策’为辅,借天子之龙气为‘引’,把我身上的煞气就地编入‘法’里。其一救我;其二正我军;其三,借‘礼’安人心,开‘义’而闭‘妖’。若问‘为何此刻’,答曰:北风既折柳,乌巢已露,天下方要见‘惊潮’之前,尤须见‘正潮’。”
荀彧沉默了一息,抬眼时,眼里全是“是”。他宁愿一辈子只做“礼”,此刻有人要用“礼”去解“术”,还借“礼”正天下,这是他骨子里的“所愿”。他只问了一句关节最硬的:“天子,不可久行。许中多目。此礼之名,用何辞?”
“名曰‘祈年’。”郭嘉道,“辟瘟祈谷,皆在人间。请天子问民疾,登圜丘一刻,南向受风,北向望河。器物皆以旧器,勿新。礼官以九人,风伯以五人。文若,以你之名押。”
荀彧点头。他站起身,衣袖一振,像把一口久未换水的井里的水一瓢一瓢舀了出来,露出最清的那一层:“我去。”
程昱笑起来:“我这个做锋的,又做何事?”
“你去安排‘不让人看见的事’。”郭嘉也笑,“礼必须在光天化日里,‘阵’必须藏在礼的阴影下。人眼看‘礼’,‘煞’看‘阵’。我不许它入心,但它能读‘势’。它会顺着最危险的路去找最锋利的刀——那条路上,须有你。”
程昱眯了眯眼:“懂了。许中三处易出祸:一在圜丘南阶,一在北城水门,一在白马市旧亭。南阶留‘正’,水门留‘虚’,旧亭留‘笑’。谁真来,谁假来,一笑便知。”
说到此处,帐外足音至。曹操略略解了甲襟入帐,第一眼也落在里案角的锦袋上,第二眼看向案上的八字。只一眼,他唇角轻轻勾了一下,笑意里没有半点戏谑,反倒像把很久以前与人约定的一件事按时取回。
“天子龙气。”他把四字念出口,点了点头,“好药。难得你说它是‘药’,不是‘柄’。”
“它本是‘法’。”郭嘉拱手,“法能入我身,亦能入军心。主公若以它为柄,天下人会看见手;若以它为法,天下人会看见路。”
曹操哈哈一笑:“好一个‘看见路’。”笑毕,他收声,“行礼靠礼部,行事靠你。只是两条:一,天子不得惊;二,天子不得累。”
“是。”郭嘉答。他缓缓述出仪注、时辰、座标、风向,连鼓点的长短都细到半息,连圜丘的南阶要留出几寸“空白”都标了出来。曹操听得极细,最后用指背在案上轻敲了一下:“文若去请,仲德去备,我去挡。奉孝——”
“嘉去‘借’。”郭嘉接住,“借够就还。多一分,反噬十倍,记在心。”
四人一言一语,其间风从帐顶缝隙里穿过,像在四个人的刀背上轻轻敲了一下,随后退去。荀彧当场起草奏牍,词简而正,连“病”“术”二字都不出现,只说“祈年”“问疾”“慰军民”。曹操亲笔在旁批了一句:“可。”程昱按着一枚小小的铜铃,铃舌不动,却把周遭的每一寸影子都看了一遍。鸩悄然趋前,领下密令。
当日午后,三路急马并发:一路往许——荀彧亲持奏;一路往城南——清理圜丘旧台;一路往北城——布设“虚”的水门。曹操于中军启令:三日内不动大军,开仓不止,巡夜加半,鼓声不换,只加尾音一息,以安人心。说书人得了“笑”的钱,今夜就在酒肆里说一个无名小卒“举旗救主”的故事,说得夸张,最好让人笑掉泪,再拿泪去冲淡某些“真得太过的真”。
夜色降下时,郭嘉独坐,识海再开。他不看“观人”,不看“读史”,只在第三扇门前立了一刻钟,像一个要过河的人先看河。他把“圜丘”的方位、许都的风脉、国都的龙脉、黄河的水势一条条放在棋盘上,最后在盘心放了一枚极小的星——“人”。那星不写姓名,只写“天子”。他将这枚星推近“阵核”,不让它贴住,只让它在“引”的距离上停住。棋盘立刻生出一圈极细的纹,像是火与水在一只小小的壶里接吻。黑红之丝在门后动了一动,像一群鼻尖极灵的野兽闻见骑手的气息,抬头、迟疑、又把头偏向那一丝“正”的方向。
“唯一。”他在心里又念了一遍。以火驭火,不做火。以毒为刃,不以毒为心。以龙驭煞,不让龙入鞘外。他把三道禁字再沿着门框描了一次,描得比昨夜更深。
第二日清晨,许中来报:天子允祈年,择后日巳时登圜丘半刻,问疾于民,赐粥于军。礼部九人具位,太常三人点器。车驾不出城门之外,围护从简,戒鼓不急,戒兵不呼。奏牍末尾,荀彧附了三字:可行之。
曹操看过,笑而不言,只是把这封信反复折了两次,收在袖里。他转身把半个军府的吏与将都调了出去:吏去清路,兵去安民,亲兵去盯那三处“不让人看见的地方”。程昱带着铃,像一阵不吵闹的风,把许中的三条街走了七遍。
郭嘉手不离案。他把“圜丘”的台口与“观星策”的阵眼对齐,把“禁”的三个字在门内外各刻了一遍。他知道那一刻到来时,“它”会起,会在礼乐的光与人的簇拥里起,会在战场之外起。他不能让“它”以“礼”为柄,要让“礼”驯“它”。这是一场真战——没有长枪短刀,只有气与法。赢,便“药”入骨;输,便“笑”入心。
夜半,鸩送来许中回信的副本,顺手放下一只小小的铜牌。牌面极薄,铸着“圜丘”两字,背面刻一条极细的线,线从南至北,末尾挑一挑,像尾巴。她指指那条尾巴,低声道:“这是‘疑’的尾。”
“看着它。”郭嘉道,“但别盯。盯久了,会把它养大。”
鸩点头,退回影里。她走到门槛上,又回身加了一句:“军师,若那一刻,你‘它’起,我——”
“你做你该做的。”郭嘉打断她,有笑,“但先看我。”
第三日清晨,许都东郊的雾比往常更淡。圜丘旧台在薄雾里露出一截干净的边。百官以九人具位,太常点器,礼唯求简。城中百姓被礼吏按方位分散,酒肆里的说书人昨夜把“举旗救主”的故事说得太滑稽,今天听众提到“救主”二字便忍不住笑,笑完又觉不好意思,彼此一推一让,席间的锋利自动钝下去半分。
车驾未至,风先来。南向而来,带着一点点新麦的青味。郭嘉站在圜丘南阶的“空白”处,袖中有一枚极小的“阵盘”,盘上三道细线,无人能见。他把呼吸安在脐下,锁骨下的鳞不动,黑红之丝伏在门后,像一群被逼在洞口的兽,耳朵立起,目光朝同一个方向。
鼓不急,尾音长一息。鞭不响,车先慢。他在心里数到第三十下时,远处黄麾下的一抹朱终于出现。不是很耀目,像是晨雾里一粒被擦亮的砂。人未至,气先至。那不是风的气,不是强者的气,是一种“稳”的气——稳得像一枚压舱石被从很高很远的地方放下来,正正地落进胸腔最深处。
门后之兽同时向前跨了一步。它们不吼,只把鼻翼张大,像第一次在黑夜里闻见海。它们下意识要去冲,“禁”字在霎时亮起,像有人把门槛的边缘,用刀背敲了一下。
“只许半臂。”郭嘉在心里低声,“越肘者,反噬十倍,记在心上。”
车驾缓缓而止。天子穿素,外罩绛,面色病白,但眉眼尚有温。礼官传词,百官俯首,鼓声慢到让人不自觉地想屏住呼吸。天子登圜丘三阶,不登顶,在南阶留空白处驻足半刻。风从他袖边过,从“空白”里穿过去,像是一条看不见的河把河床露出来又盖回去。
那一刻,“它”起了。
不是狂,不是吼。是整个识海被一条极细的金线贯穿,阵核像被人轻轻一弹,发出一声极短、极亮的鸣。黑红之丝在门槛后齐齐抬头,像是看见了天敌,又像是看见了久别的亲族。它们往前挪了半寸,在“禁”的边缘贴着走,像走在刀口上。它们试图借“礼”的光翻身,又被“禁”的阴影按住。它们退,退的方向不是野,而是“法”。它们绕着那枚极小的“人”之星转了半圈,像一群被划入营的野马在选第一回要停的桩。
郭嘉伸出手,在袖中以指为笔,在阵盘上写下两个极小的字:请——入。
不是“夺”,是“请”。以“请”入“法”,以“请”入“礼”,以“请”入“人”。黑红之丝一齐震了一震,像被某种不可名状的“羞”轻轻碰了一下。它们不再张牙舞爪,不再找牙尖上的血它们退回半臂,绕着阵核与那枚“人”之星之间安身,像一圈极细的黑红的“编”。它们把“猛”的那一面收进去,把“倨”的那一面按平,把“笑”的那一丝冷藏在最深处。
“药,入了。”郭嘉在心里说。他闻到的不是香,不是药,而是一种极清的水的气——像在极干的夜后下了第一场小雨。锁骨下的鳞背后不再发热,反而生出一种极薄的凉,像在刀背上铺了一层细细的布。
礼闭。天子北望一刻,问疾二问:军粥可足?寒疾可治?众官交头接耳,答得整齐。太常收器,鼓声不乱。车驾回转,风在车尾轻轻一绕,像一只看不见的手把方才那些过于锋利的气流整了一遍,塞进了礼器的盒子里。
曹操远远俯身,目送车驾回城。荀彧眼中有光,极细,极深,像藏在袖里的灯火。程昱在“白马市旧亭”的影里把铜铃轻轻一摇,铃舌不动,街角那三个“真的怀疑者”与两个“假的热心者”一起打了个寒噤,分作两头散去。鸩站在“水门”的虚处,看着水面被风压出一圈圈规整的纹——像有人在暗处练了一回“平气”。
圜丘上,人散得极快。郭嘉独留三息,方转身下阶。每一步落地,他都能听见自己心里那枚“阵核”与胸中的心同时敲了一下,像两只节拍不同的鼓,在这一刻合了拍。路过“空白”那一寸时,他停了一下,伸手虚虚一按,像是在门口把鞋底上的泥抹掉。
回帐后,他让人撤了阵盘,把袖中那枚磨得温润的楔子收回木匣。他没有立刻坐下,先走到里案角,把锦袋轻轻抚了一下。焦尾不语。他笑,笑不是为琴,乃是为“人”。他端正坐定,提笔写下四句极短的字:
“礼入阵,煞入法。
人居刀前,刀居心后。
唯一解药,天子龙气。
记:请,不夺。”
墨未干,北门方向有快马来报。鸩入帐,递上纸札一角,纸上两行急字——“乌巢粮聚已有溢势,白马市嚣声稍息。冀中风急,法弱。”她抬眼看他,目光清而稳。
郭嘉把札折起,按在案上。他看着那四句字上的墨一点点收干,像一滴水在石上慢慢隐去。锁骨下的鳞背后极轻地动了一下,不燥,不倨,不笑——像一头被承认了军籍的兽,乖乖地蹲在营栅后,耳朵竖着,随时待征。
他知道,“药”不是一朝一夕,礼也不是一次就能把“它”写进骨头。可第一笔已经落下,路从这里生长。他把笔搁回砚旁,抬头,窗外有风,带着一丝极浅的麦香。
“主公。”他在心里轻轻唤了一声,“下一步,该动刀了。”
喜欢重生三国:我郭嘉,开局先续命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重生三国:我郭嘉,开局先续命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