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尘汉月:乱世歌行(新篇)
第二章 博物馆 VR 奇遇与历史共鸣
周一的清晨,阳光刚漫过教学楼的窗台,初二(3)班的同学们就背着书包,叽叽喳喳地挤上了前往市博物馆的大巴。陈雨攥着周末写满 “梦回货栈” 细节的笔记本,时不时和同桌分享梦里的场景,而前排的李明则捧着手机,刷着机器竹编的生产视频,嘴里还念叨着:“再怎么体验,手工的效率也比不过机器,今天就当去凑个热闹。”
市博物馆的 “丝路技艺展区” 比想象中热闹。入口处的玻璃展柜里,陈列着清代晋商使用过的竹编食盒 —— 盒身上的水滴纹和陈雨梦里看到的一模一样,食盒内侧还残留着淡淡的桐油味。“这就是张老师说的‘桐油麻布防潮’的竹编!” 陈雨拉着同桌的手,声音里满是激动,“你看这个水滴纹的间距,和我梦里周师父编的几乎没差!”
李明凑过来看了一眼,撇了撇嘴:“纹路是挺精细,但也就只能当展品了,现在谁还会用这么笨重的食盒?” 话音刚落,张老师走了过来,笑着指了指展区深处:“别急着下结论,前面的 VR 体验区,或许能让你看到不一样的‘实用’。”
VR 体验区里,每个设备前都放着简易的竹编工具模型。陈雨戴上 VR 眼镜的瞬间,眼前立刻切换成清代晋商货栈的场景 —— 还是梦里那个熟悉的院子,周师父正坐在竹堆旁,手里拿着竹刀劈丝,旁边的学徒们围坐一圈,认真地模仿着动作。“欢迎来到晋商竹编货栈体验区,”VR 系统的提示音响起,“您可以选择‘旁观模式’或‘学徒模式’,体验清代竹编技艺。”
陈雨毫不犹豫地选择了 “学徒模式”。下一秒,她的手中仿佛真的多了一根竹子和一把竹刀,周师父的声音在耳边响起:“娃娃,先学选竹 —— 北方干燥,要用三年生的毛竹,纤维坚韧,编出来的竹编才不容易裂。” 陈雨跟着提示,伸手触摸 VR 场景里的竹子,指尖竟能感受到竹子的粗糙纹理和细微的湿度,就像真的站在货栈里一样。
而另一边,李明不情愿地戴上 VR 眼镜,随意选了 “旁观模式”。他本想快速浏览一遍就摘下眼镜,却被场景里的细节吸引住了 —— 晋商们正围着一堆竹编清点数量,一个账房先生模样的人拿着毛笔,在账本上记录:“今发竹编二百件,经张家口运至归化城,供草原商队装粮食用,需确保水滴纹排水完好。” 不远处,几个学徒正将竹编装进铺着桐油麻布的木箱,嘴里念叨着:“这竹编要是漏水,商队的粮食就坏了,咱们可担不起责任。”
“原来以前的竹编是用来装粮食的?” 李明小声嘀咕,不自觉地切换到 “学徒模式”。他跟着提示拿起竹刀,尝试劈竹丝,可刚一用力,竹丝就断了。“别急,” 周师父的虚拟形象转过身,耐心地指导,“劈丝要顺着竹节的方向,手腕发力,不是用胳膊的劲。” 李明按照指导再试一次,这次竹丝顺利劈成了均匀的细条,他的嘴角忍不住微微上扬。
就在两人沉浸体验时,VR 系统突然弹出一个提示:“检测到您对‘水滴纹排水’高度关注,是否触发‘历史场景互动’?” 陈雨和李明几乎同时点了 “是”。下一秒,场景切换到草原商队的营地 —— 几个牧民正将晋商运来的竹编装满粮食,其中一个牧民拿起一个竹编食盒,往里面倒了些水,水顺着食盒底部的水滴纹缝隙慢慢流出。“你看,” 牧民笑着对身边的人说,“汉地的竹编就是好用,装粮食不返潮,下雨还能排水,比羊皮袋方便多了。”
看到这一幕,李明愣住了。他一直觉得手工竹编 “不实用”,却没想到在清代,竹编是草原商队不可或缺的工具,而那些看似简单的水滴纹,藏着适应不同环境的智慧。“原来这就是张老师说的‘老手艺的实用性’,” 李明小声说,“不是没用,是我没看到它在不同时代的价值。”
VR 体验结束后,同学们在展区的留言板上写下感受。陈雨写道:“通过 VR 体验,我终于明白为什么老手艺能传承几百年 —— 它不是死板的技艺,是能适应不同生活需求的智慧,是匠人们用心传递的温度。” 而李明则写下:“以前我觉得机器生产能替代一切,今天才知道,手工竹编里的历史和智慧,是机器永远做不出来的。下次,我想试试真正的竹编。”
离开博物馆时,夕阳已经西斜。陈雨和李明并肩走在队伍后面,看着远处的晚霞,陈雨笑着说:“下次历史课分享穿越想象时,你肯定有很多话要说。” 李明点点头,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其实…… 我刚才体验的时候,也有点像穿越到了清代,那种感觉还挺奇妙的。或许,老手艺真的值得我们保护。”
张老师走在队伍前面,看着同学们的互动,欣慰地笑了。她知道,博物馆的 VR 体验只是一个开始,这些年轻的孩子,正在用自己的方式,重新认识历史,感受老手艺的生命力。而那些藏在竹编、桑皮纸里的 “胡尘汉月” 故事,也正在以新的方式,在他们心中慢慢扎根、发芽。
喜欢胡尘汉月,乱世歌行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胡尘汉月,乱世歌行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