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尘汉月:乱世歌行(新篇)
第二十一章 民间潮涌与代际承约
“胡汉商道文化展” 开幕后的第一个周末,汉月竹编非遗传承基地的门口排起了长队 —— 有带着孩子来体验 VR “穿越商道” 的家庭,有专门来拍摄 “周巴合字” 挂件与羊毛披风的摄影爱好者,还有不少从事民间文化研究的学者,抱着笔记本在账本展区细细记录。最热闹的当属 “互动体验区”,小杰和 “小小传承队” 的孩子们围在桌前,手把手教观众编 “水滴纹 + 卷草纹” 挂件,竹丝与羊毛在指尖翻飞,不时传来阵阵欢笑。
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在胡汉混编竹编食盒展柜前驻足了许久,他颤巍巍地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布包,打开后露出一个磨损的竹编烟盒:“这是我爷爷传下来的,他当年是草原商队的向导,说这烟盒是晋商掌柜送的,上面也有这样的花纹。” 陈雨赶紧拿出《胡汉竹编交融史》,对照烟盒上的纹样,发现与书中记载的 “光绪二十七年混编款” 完全一致。“您这烟盒是珍贵的民间文物!” 陈雨激动地说,“能不能让我们拍照收录到故事册里,让更多人看到胡汉交流的民间记忆?” 老人爽快地点头:“当然能!这老物件能为胡汉情谊做见证,是它的福气。”
随着文化展的热度扩散,越来越多的民间 “胡汉老物件” 被发掘出来 —— 有人带来了晋商与胡商交换的铜质印章,有人拿出了草原胡商写给晋商的汉文书信,还有人展示了祖辈传下来的 “汉布胡绣” 围巾。周师傅和陈雨索性在传承基地设立 “民间老物件临时展区”,还开通了线上征集通道,短短半个月就收到了来自全国的两百多件展品信息。“这些民间老物件,比史料更鲜活,” 周师傅感慨道,“它们藏在普通人家的抽屉里,却记录着最真实的胡汉情谊。”
与此同时,李明和 “小小传承队” 的孩子们,基于展览中的历史元素,开发了一系列 “胡汉竹编文创”。他们把 “周巴合字” 纹样做成迷你竹编钥匙扣,将光绪竹刀的防滑纹设计成书签,还把草原卷草纹与晋商水滴纹结合,编出了可折叠的竹编杯垫。“我们要让老历史变成‘新潮流’,” 李明拿着文创样品,对周师傅说,“年轻人喜欢实用又有故事的东西,这些文创能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胡汉文化。”
让人惊喜的是,这些文创还吸引了哈萨克斯坦的订单 —— 阿依古丽在当地看到文创照片后,立刻联系李明,希望订购一批 “周巴合字” 钥匙扣和竹编杯垫,作为哈萨克斯坦博物馆的纪念品。“我们博物馆的游客,看到这些文创就问‘背后有什么故事’,” 阿依古丽在视频里笑着说,“这正好能让他们了解周老栓和巴特尔的情谊,了解胡汉竹编的交融史。”
文化展闭展前一天,巴特尔的后代特意找到周师傅,提出了一个 “代际传承约定”:每年夏天,组织中哈两国的青少年,在草原商道遗址和晋商故里开展 “重走胡汉商道” 活动,让孩子们沿着祖辈的足迹,体验竹编技艺交流,收集民间老物件故事;每两年共同出版一本《胡汉竹编传承年报》,记录两国传承者的新实践、新发现。“当年先祖和您太爷爷约定‘世代友好’,现在我们要把这个约定变成实实在在的行动,” 巴特尔后代握着周师傅的手,“让胡汉情谊,在年轻一代手里传得更远。”
周师傅立刻答应下来,还提议把 “重走胡汉商道” 活动与校园非遗教育结合,让中哈两国的学生通过视频连线,共同完成 “胡汉混编竹编” 作品。“就像当年您先祖和我太爷爷一起编食盒,现在的孩子也能一起编竹编,” 周师傅说,“这才是对‘世代友好’最好的传承。”
闭展仪式上,周师傅和巴特尔后代一起,为 “民间老物件临时展区” 的捐赠者颁发证书。那位带来竹编烟盒的老人,接过证书时激动地说:“我爷爷当年常说,胡汉是一家,现在看到孩子们这么用心地传承,我就放心了。” 小杰代表 “小小传承队”,向巴特尔后代赠送了一件特别的礼物 —— 一个用竹丝和羊毛混编的 “胡汉商道地图” 挂件,上面用不同颜色的竹丝标出了晋商故里、草原商道遗址、中哈边境口岸,象征着胡汉文化的连接。
夕阳下,传承基地的展柜里,《胡汉竹编交融史》、民间老物件、“胡汉竹编文创” 整齐摆放,“周巴合字” 竹丝挂件与百年羊毛披风并排陈列,在余晖中泛着温暖的光。周师傅看着眼前的一切,又想起了太爷爷留下的那句话:“竹编要经纬交织才结实,胡汉要互帮互助才长久。”
他知道,“胡汉商道文化展” 的闭展,不是故事的结束,而是新传承的开始。未来,会有更多孩子重走胡汉商道,会有更多文创带着胡汉故事走向世界,会有更多民间老物件被发掘、被珍视。而 “胡尘汉月” 里那些关于技艺、情谊、文明交融的记忆,也会像传承基地里的竹编一样,在一代又一代人的编织中,愈发紧密、愈发鲜活,永远闪耀在人类文明交流的长河里。
喜欢胡尘汉月,乱世歌行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胡尘汉月,乱世歌行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