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尘汉月:乱世歌行(新篇)
第二十八章 联盟拓界与史脉深掘
卢浮宫修复项目的成功,让周师傅与哈斯木的名字在国际非遗界广为人知。法国、日本、肯尼亚等国的传统编织匠人纷纷通过国际非遗平台联络,希望能以《胡汉竹编匠人传承手册》为基础,成立一个覆盖全球的 “国际竹编技艺联盟”,让胡汉混编的匠心精神辐射更多文明。
筹备会议在汉月竹编传承基地召开那天,来自 12 各国家的匠人代表带着各自的传统工具与技艺样本齐聚一堂。肯尼亚匠人带来了用棕榈叶编织的 “草原图腾纹” 挂毯,日本匠人展示了 “和纸竹编” 的细腻技法,法国匠人则带来了 18 世纪 “丝路竹编” 的临摹手稿。周师傅作为发起人,在会上展开修复完整的百年混编食盒:“这本手册、这件食盒告诉我们,技艺没有国界,匠心不分文明。咱们成立联盟,就是要让不同文明的编织技艺像竹丝与羊毛那样,交织出更美的传承图景。”
最终,“国际竹编技艺联盟” 正式成立,周师傅与哈斯木共同当选联盟主席,联盟章程里特别写入 “以胡汉混编技艺为交流范本,推动传统技艺活态传承” 的核心宗旨。当天,各国匠人还共同发起了 “全球竹编残件修复计划”,约定每年选取一件具有丝路交融特征的老物件,由联盟成员联合修复 —— 首件确定为日本收藏的 “江户时期汉风竹编提篮”,提篮上既有晋商水滴纹,又有日本 “友禅染” 纹样,与胡汉混编食盒有着相似的文明交融基因。
与此同时,内蒙古牧民捐赠的 “汉胡合编奶桶”,引发了学界对清代胡汉贸易网络的新研究。北京大学历史系团队再次来到传承基地,通过奶桶底部 “周记竹编坊制” 的落款,结合周老栓账本与巴特尔家族记录,梳理出一条 “晋商竹编坊 — 草原胡商 — 蒙古牧民” 的贸易链条。“奶桶的防潮工艺与混编食盒完全一致,说明‘周记竹编坊’在光绪年间已形成标准化的胡汉合创工艺,” 团队负责人指着奶桶的编织纹理,“这证明当年的胡汉技艺交流,已从‘个案合作’发展为‘批量生产’,竹编成为连接汉地手工业与草原畜牧业的重要商品。”
陈雨则顺着这条贸易线索,走访了晋商故里的老字号竹编坊,收集到更多关于 “周记竹编坊” 的民间记忆。一位 90 岁的老人回忆,小时候曾听爷爷说,“周记” 的竹编食盒、奶桶在草原上 “比茶叶还抢手”,胡商常带着皮毛、药材来换,有时还会把草原的孩子送到竹编坊学手艺,“汉人师傅教劈竹,胡族孩子教编羊毛,坊里天天都能听到两种话”。这些记忆被补充进《胡汉竹编故事册》,让 “胡尘汉月” 的历史叙事更具烟火气。
随着国际联盟与学术研究的推进,周师傅和哈斯木又提出了 “青少年跨国学徒制” 计划 —— 从中哈两国的中小学中,选拔对传统技艺有天赋的孩子,每年安排 3 个月时间,分别在汉月竹编传承基地与阿拉木图老匠人工作室学习,既学晋商竹编的 “匈奴拧花法”,也学草原的 “羊毛混编法”,还要参与老物件修复与史料整理,让年轻一代成为 “胡汉文化的双重传承人”。
小杰和阿力木成为首批跨国学徒。在阿拉木图学习期间,阿力木带着小杰走访草原牧民,收集羊毛处理的老法子;回到传承基地后,小杰则教阿力木用数字技术为老物件建模。两人合作完成的 “汉胡合编笔筒”,融合了奶桶的防潮工艺与混编食盒的纹样,还在笔筒内侧刻上中哈双语的 “贸易记忆”,被纳入 “全球竹编残件修复计划” 的展示展品。
年底,“国际竹编技艺联盟” 首届年会在阿拉木图召开。周师傅和哈斯木带着小杰、阿力木,以及修复中的 “江户汉风竹编提篮” 出席。会上,各国匠人共同签署《全球传统编织技艺保护倡议》,将胡汉混编的 “材料融合”“技艺互鉴” 经验列为核心推广模式。当小杰和阿力木演示如何用 “竹丝轻挑、羊毛慢解” 的技法修复提篮时,台下响起了持久的掌声 —— 老匠人的匠心,正通过年轻学徒的双手,传递到更广阔的世界。
返程途中,哈斯木指着车窗外的草原,对周师傅说:“当年巴特尔先祖和你太爷爷,大概想不到他们的手艺能走到今天吧?” 周师傅望着远处的落日,手里摩挲着从奶桶上取下的一缕旧羊毛:“他们当年在乎的,或许不是手艺能传多远,而是胡汉之间能一直友好下去。现在咱们做的,不就是在延续这份友好吗?”
夕阳的余晖洒在草原上,像为这条古老的胡汉商道镀上了一层金边。周师傅知道,“胡尘汉月” 的故事还会继续 —— 国际联盟会连接更多文明,学术研究能挖掘更深史脉,跨国学徒将传承更久情谊。而那些像百年混编食盒、汉胡合编奶桶一样的老物件,会继续作为沉默的见证者,记录着人类文明交融的温暖瞬间,也照亮着一代代匠人守护传承的道路。
喜欢胡尘汉月,乱世歌行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胡尘汉月,乱世歌行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