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尘汉月:乱世歌行(新篇)
第三十章 展馆启新与基因传脉
金秋十月,晋商故里平遥城南巷人头攒动 ——“胡汉竹编文化展馆” 在周记竹编坊遗址旁正式开馆。展馆外墙融合了晋商大院的青砖灰瓦与草原毡房的弧形穹顶,正门上方悬挂的匾额上,“胡汉竹编文化展馆” 八个大字由中哈两国匠人共同题写,左侧是汉字,右侧是哈萨克文,字体边缘还缠绕着竹丝编织的水滴纹与卷草纹,一眼便能看出文明交融的底色。
开馆仪式上,周师傅和哈斯木并肩揭开展馆的镇馆之宝 —— 从周记竹编坊遗址窖藏中出土的 “周巴合制” 混编食盒。食盒被安置在恒温恒湿的展柜里,内侧 “周巴合制” 的墨字在柔和的灯光下清晰可见,展柜旁的屏幕循环播放着考古挖掘现场视频与石盒纹样解析。“这 12 个窖藏食盒,是清代胡汉匠人分工协作的见证,” 周师傅对着台下的观众与媒体说,“汉人匠人劈竹丝、编水滴纹,胡族匠人理羊毛、编卷草纹,就像现在我和哈斯木,还有各国匠人一起守护这份手艺一样。”
展馆内,“技艺溯源”“贸易网络”“当代传承” 三大展区依次铺开。“技艺溯源” 区陈列着出土的清代竹刀、竹锯,旁边摆放着周老栓遗留的工具包,观众能通过 AR 设备 “穿越” 到光绪年间的周记竹编坊,直观看到汉胡匠人共同编织的场景;“贸易网络” 区用动态地图标注出混编竹编从平遥远销蒙古、哈萨克斯坦、日本的路线,旁边陈列着内蒙古的汉胡合编奶桶、日本的江户汉风竹编提篮,形成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当代传承” 区则展示着跨国学徒的作品,小杰与阿力木合作的 “汉胡合编笔筒”、小雅用奶奶传的顶针编的 “周记坊纪念挂件”,每一件都带着年轻一代对老手艺的理解与创新。
最引人注目的是展馆中央的 “丝路文明长卷”—— 这是第二批跨国学徒耗时半年完成的巨幅竹编作品,长 20 米、宽 1.5 米,左侧以晋商竹编技法编绘 “平遥古城晨景”,中间用羊毛混编技法呈现 “草原商队往来图”,右侧则用日本友禅染与竹编结合的方式,画出 “东京港丝路商船”,三部分通过 “水滴纹 + 卷草纹 + 有禅染纹样” 的过渡带自然衔接,完整再现了胡汉竹编从清代到当代的传播与交融历程。
“我们在长卷里藏了很多‘小彩蛋’,” 小雅指着 “草原商队” 部分,“你看这个驼队掌柜的竹编食盒,上面刻着‘周巴’二字,和遗址出土的食盒一样;还有这个日本商船上的竹编提篮,纹样和咱们修复的江户提篮是同款。” 台下的观众凑近细看,不时发出惊喜的赞叹,不少孩子还拿出笔记本,认真记录长卷里的历史细节。
开馆当天,国际竹编技艺联盟的各国代表也专程赶来,在展馆内召开年度会议,并正式启动 “全球竹编基因库” 计划。该计划旨在收集全球各地传统竹编的技艺数据、材料样本、纹样图谱,建立数字化数据库 —— 周师傅团队提供了胡汉混编的 “桐油羊毛脂材料配方”“双丝混编法” 数据,日本团队贡献了江户友禅染竹编的工艺参数,肯尼亚团队则上传了棕榈叶编织的 “草原图腾纹” 样本。
“就像人类基因库守护生物多样性,‘全球竹编基因库’要守护传统技艺的多样性,” 联盟秘书长、法国非遗专家皮埃尔说,“胡汉竹编的交融经验告诉我们,技艺不是孤立的,只有互相借鉴、共同保护,才能让传统手艺活在当下、走向未来。” 会议结束后,各国代表共同为 “全球竹编基因库” 数字终端揭幕,观众扫描终端上的二维码,就能查看不同国家的竹编技艺资料,还能在线学习简单的编织技法。
年底,《胡汉竹编传承年报》第五刊出版,封面选用了 “胡汉竹编文化展馆” 的全景图,内页详细记录了展馆筹建、丝路文明长卷创作、全球竹编基因库启动的全过程。年报的最后一页,印着三张照片:第一张是周老栓与巴特尔在草原篝火旁编竹编的想象画,第二张是周师傅与哈斯木修复百年食盒的场景,第三张是小杰、阿力木、小雅等跨国学徒在展馆前合影的照片。三张照片下方,只有一句话:“胡尘汉月,薪火永传。”
冬至那天,周师傅、哈斯木带着跨国学徒,在展馆的 “匠人课堂” 里举办了一场特殊的 “跨年编织会”。孩子们围坐在案前,手里拿着竹丝与羊毛,跟着两位老匠人编 “新年混编挂件”—— 挂件主体是晋商水滴纹,边缘缠绕草原卷草纹,顶部还系着一小段日本友禅染丝带。窗外飘着雪花,馆内暖灯如昼,竹丝与羊毛的摩擦声、孩子们的笑声、老匠人的讲解声交织在一起,温暖而热闹。
周师傅看着眼前的场景,又想起了太爷爷留下的账本,想起了遗址出土的食盒,想起了修复的江户提篮。他伸手摸了摸案上的竹刀,刀身上的温度仿佛能连接百年的时光 —— 从清代周记竹编坊的汉胡匠人,到现在国际联盟的各国传承者;从草原商道上的混编食盒,到全球竹编基因库的数字数据;从老匠人手里的铜钩针,到孩子指尖的新挂件,“胡尘汉月” 的故事,从来不是一段尘封的历史,而是一场跨越时空、连接世界的传承盛宴。
他知道,展馆的开馆不是终点,基因库的启动也不是结束 —— 未来会有更多人走进展馆,了解胡汉竹编的故事;会有更多国家加入联盟,丰富全球竹编基因库;会有更多孩子拿起竹丝与羊毛,编织属于他们的 “丝路新篇”。而 “胡尘汉月” 里那份关于技艺、情谊、文明交融的记忆,会像展馆外的晋商古道一样,蜿蜒向前,永远延伸;像案上的竹编挂件一样,温暖鲜活,永远闪耀。
喜欢胡尘汉月,乱世歌行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胡尘汉月,乱世歌行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