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尘汉月:乱世歌行(新篇)
第一章 课堂争议与丝路梦回
周五下午的历史课,阳光透过教室窗户,洒在课本上 “丝路技艺传承” 的插图上。张老师刚讲完 “汉月竹编随晋商走西口” 的片段,教室里就炸开了锅。
“我觉得现在没必要花那么多钱保护老手艺,” 坐在前排的李明推了推眼镜,声音清亮,“现在机器生产多方便,竹编、桑皮纸这些,机器做出来又快又便宜,手工的又贵又不实用,迟早会被淘汰。”
他的话刚落,后排的陈雨立刻反驳:“你怎么能这么说?老手艺里藏着历史啊!就像老师说的汉月竹编,水滴纹是为了适应北方干燥气候设计的,那是古人的智慧,机器做的哪有这些故事?” 她指着课本上的竹编插图,“而且手工的东西有温度,你买机器竹编,知道是谁做的吗?但手工竹编,每一件都是匠人用心编的,这不一样。”
“可没实用性,再有故事又有什么用?” 李明不服气,“现在谁还会用竹编装东西?不都是当装饰品吗?保护它就是浪费钱。”
两人你一言我一语,班里的同学也分成两派,吵得不可开交。张老师没有立刻制止,而是笑着走上讲台,打开投影仪,调出一组照片 —— 第一张是晋商货栈里堆放的汉月竹编,第二张是现代匠人用 VR 学习竹编的场景,第三张是海外用户收到 “桑皮纸竹编灯” 的笑脸。
“大家先看看这些图,” 张老师的声音温和却有力量,“李明说的‘实用性’,其实老手艺一直在适应现代生活。比如汉月竹编,以前是装东西的容器,现在变成了智能花盆、雨水收集器,还能销往全球;陈雨说的‘历史故事’,也不是只能躺在博物馆里,数字博物馆的 VR 场景,能让我们‘走进’晋商货栈,亲手体验编竹编,这就是老手艺的新生命力。”
她又点开一份史料文档:“这是清代《晋商竹编账册》的复印件,里面记载‘竹编岁销千余件,经张家口销往蒙古’,当年的晋商也在想办法让竹编‘有用’;现在我们用数字技术、创新设计,不过是延续了这种‘让手艺活下去’的思路。”
教室里渐渐安静下来,李明看着照片里海外用户的笑脸,挠了挠头:“原来老手艺还能这么用,我之前确实没想过。” 陈雨也补充道:“而且刚才老师说的 VR 体验,好像很有意思,要是能真的‘看见’晋商编竹编就好了。”
张老师笑着点头:“下周我们学校会组织去市博物馆,那里有‘丝路技艺 VR 体验区’,大家可以亲自试试。不过现在,我们先做个小练习 —— 拿出笔记本,想象一下如果你穿越到清代的晋商货栈,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感受到什么,把它写下来,下次课我们分享。”
放学后,陈雨回到家,趴在书桌上,盯着课本上的晋商货栈插图,慢慢开始想象 —— 货栈里应该堆着高高的竹编,空气中有竹子的清香;晋商们穿着长袍,正和匠人商量着竹编的运输路线;角落里,小徒弟正跟着师父学劈竹丝,师父的手粗糙却灵活,竹丝在他手里像有了生命…… 想着想着,她的眼皮越来越沉,不知不觉趴在桌上睡着了。
迷迷糊糊中,陈雨感觉自己被一阵风吹起,再睁开眼时,眼前不是熟悉的房间,而是一个热闹的院子 —— 院子里堆着成排的竹编,有的刻着水滴纹,有的编着缠枝纹;几个穿着清代服饰的人正围着一个老匠人,老匠人手里拿着一把竹刀,正在演示劈丝:“劈竹丝要顺着竹纤维,力度轻了劈不开,重了会断,你们看……”
陈雨惊讶地捂住嘴,这不是课本里的晋商货栈吗?她低头看了看自己的衣服,竟然也变成了清代的浅蓝色襦裙。这时,一个穿着长袍的年轻人走过来,笑着问:“你是新来的学徒吧?快过来,周师父正要教我们编水滴纹,再晚就赶不上了。”
陈雨跟着年轻人走到老匠人身边,老匠人抬起头,脸上的皱纹里满是笑意:“新来的娃娃?别急,先看我编一遍。晋商要把这些竹编卖到蒙古去,那里干燥,水滴纹能帮着排水,可不能编错了……”
竹刀劈竹的 “沙沙” 声、匠人们的交谈声、院子外传来的驼铃声,交织在一起,陈雨看着老匠人灵活的双手,突然明白 —— 张老师说的 “手艺的生命力”,不是课本上的文字,而是此刻真实的场景,是匠人们一代代传下来的温度。
不知过了多久,一阵闹钟声把陈雨吵醒,她猛地抬起头,发现自己还趴在书桌上,课本上的插图还在,只是笔记本上多了几行歪歪扭扭的字 ——“看到了周师父编竹编,闻到了竹子的香味,听到了驼铃声,原来晋商货栈是这样的……”
她揉了揉眼睛,拿起笔记本,嘴角忍不住上扬。原来穿越的现象,能让历史变得这么近;或许下周去博物馆的 VR 体验,能让她更靠近那些遥远却鲜活的丝路故事。而李明说的 “实用性”,此刻也有了答案 —— 老手艺的 “实用”,从来不是只满足物质需求,更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纽带,是让我们记得 “从哪里来” 的根。
喜欢胡尘汉月,乱世歌行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胡尘汉月,乱世歌行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