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尘汉月:乱世歌行(新篇)
第二十四章 研有所获与交流致远
北京大学 “清代胡汉竹编技艺交融” 专项研究团队,在汉月竹编非遗传承基地驻留三个月后,带来了振奋人心的新发现 —— 通过对草原遗址竹片与周老栓遗留竹编工具的成分分析,以及两本家族账本的文字比对,团队证实:清代光绪年间,晋商与草原胡商不仅交换竹编成品与技艺,还共同改良了竹编材料处理工艺,而这一 “胡汉合创” 的工艺,正是让混编竹编食盒既防潮又耐摔的关键。
“大家看这份检测报告,” 研究团队负责人举起一张图谱,“草原遗址竹片的表面,除了晋地竹编常用的桐油涂层,还含有草原胡商常用的羊毛脂 —— 这说明当年周老栓与巴特尔的匠人,把汉地的桐油防潮法和胡族的羊毛脂柔韧法结合了,让竹编既不怕草原的暴雨,又能承受驼队运输的颠簸。” 他指着周老栓的旧竹刀补充道,“刀身上的防滑纹间距,与巴特尔家族账本里记载的‘羊毛线缠绕密度’完全一致,这证明两种技艺的改良是同步推进的,不是单方面的借鉴。”
周师傅捧着检测报告,手指轻轻划过 “羊毛脂” 的字样,眼眶微微发热:“太爷爷当年总说,‘巴特尔的匠人懂竹丝,就像我们懂羊毛’,原来他们真的一起琢磨过工艺!这份报告,就是胡汉匠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铁证。” 陈雨立刻将这一发现补充进《胡汉竹编交融史》修订版,并制作成科普短片,上传到国际非遗共享平台,很快引发了各国非遗研究者的关注,不少学者留言表示希望参与后续研究。
与此同时,“胡汉竹编长卷” 在中哈边境 “丝路文化博物馆” 的展出,引发了一场跨国文化交流热潮。哈萨克斯坦文化部特意邀请中哈青少年竹编团队,带着长卷前往阿拉木图举办 “胡汉文明交融特展”;中国驻哈大使馆则借此机会,开展 “丝路竹编课堂” 活动,让阿拉木图的中小学生通过触摸竹丝、羊毛,听小杰和阿力木讲长卷背后的故事,感受胡汉文化的魅力。
在特展现场,一位阿拉木图的老匠人看着长卷上的混编纹样,激动地拉着周师傅的手,用不太流利的中文说:“我年轻时,父亲教过我一种‘双丝混编法’,说是从中国商队那里学来的,现在看这长卷,和父亲教的技法一模一样!” 他当场拿出工具,演示了这种技法 —— 与长卷中间的 “竹丝打底、羊毛缠绕” 技法如出一辙,进一步印证了胡汉技艺交融的传承脉络。周师傅立刻邀请老匠人加入 “胡汉竹编传承联盟”,共同整理、传承这种古老的竹编技法。
随着 “胡汉竹编” 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汉月竹编非遗传承基地被国际非遗中心认定为 “国际非遗交流示范点”。挂牌仪式当天,来自俄罗斯、蒙古、乌兹别克斯坦等丝路沿线国家的非遗代表齐聚基地,参观老物件展区、胡汉竹编长卷,体验 VR “重走胡汉商道” 项目。蒙古非遗代表在看到竹编烟盒与老照片后,感慨地说:“我们蒙古草原也有类似的‘汉胡交往老物件’,以后可以和你们联合举办‘丝路老物件联展’,让更多人看到丝路文明交融的全貌。”
为了推动常态化国际交流,传承基地与丝路沿线 8 各国家的 12 各非遗机构,共同发起 “丝路竹编传承联盟”,约定每年举办一次 “国际胡汉竹编技艺研讨会”,每两年开展一次 “跨国青少年竹编创作营”,让 “胡尘汉月” 的记忆在更广阔的舞台上传递。周师傅被推选为联盟首任主席,他在成立仪式上承诺:“我们会像当年的晋商与胡商那样,以竹为媒,以艺传情,让丝路文明交融的故事,在一代又一代人手里续写下去。”
年底,《胡汉竹编传承年报》第二刊出版,除了收录专项研究新发现、跨国交流活动纪实,还新增了 “国际传承案例” 栏目,收录了俄罗斯、蒙古等国非遗机构分享的 “本土竹编与外来技艺交融” 故事。年报首发式上,小杰和阿力木代表青少年传承者发言:“我们会带着胡汉竹编长卷,去更多国家交流,让全世界都知道,不同文明可以像竹丝和羊毛一样,编织出最美的图案。”
夕阳下,传承基地的国际交流墙上,挂满了各国非遗代表来访的照片、跨国创作的竹编作品、国际展会的邀请函。周师傅站在墙前,看着照片里不同肤色的人围着竹编工具欢笑的场景,又想起了太爷爷账本里的那句话:“商道会变,技艺会传,情谊不变。”
他伸手触摸墙上镶嵌的 “胡汉竹编长卷” 微缩模型,竹丝的坚韧与羊毛的柔软在指尖交织,仿佛能感受到百年前胡汉匠人共同琢磨工艺的专注,也能感受到现在各国传承者携手交流的热忱。他知道,“胡尘汉月” 的故事,早已超越了一段历史、一种技艺,成为丝路文明交融的象征;而这段故事的未来,会在更多人的守护与传承中,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永远照亮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道路。
喜欢胡尘汉月,乱世歌行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胡尘汉月,乱世歌行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