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尘汉月:乱世歌行(新篇)
第三十六章 巡展传誉与民生赋新
开春时节,“胡汉青?丝路” 文创全球巡展在法国巴黎拉开首站帷幕。展览设在卢浮宫旁的百年艺术展厅,入口处矗立着按 1:3 复刻的 “胡汉合编祈福经筒” 模型,模型旁循环播放经筒修复纪录片;展厅内,法国品牌合作的竹编手包、“胡汉青” 羊毛围巾与蒙古国工坊的挂毯、青少年传承队的 “新胡汉祈福系列” 作品分区陈列,每件展品旁都配有中、法、哈、蒙四语解说牌,详细讲述背后的技艺故事与文化寓意。
开幕式上,周师傅与法国品牌设计师共同为巡展揭幕,小杰作为青少年传承代表,用流利的法语讲述了 “胡汉青” 草木染的由来:“这是百年前中国晋商与草原胡族匠人,用汉地茜草与草原蓝刺头合煮的颜色,现在我们把它做成文创,就是想让全世界知道,不同文明可以像染料一样,融合出最美的色彩。” 台下响起热烈掌声,不少法国观众当场订购文创产品,更有当地非遗机构提出要与传承基地合作,将胡汉混编技艺引入法国传统藤编工艺。
巡展首站的成功,让 “胡汉青?丝路” 文创迅速成为国际文化交流的名片。接下来的半年里,巡展先后在日本东京、哈萨克斯坦努尔苏丹、蒙古国乌兰巴托等 12 各城市举办,每到一处,都引发当地民众对胡汉竹编文化的关注 —— 在东京站,日本匠人特意带来用 “胡汉青” 配方染制的和纸竹编,与中国文创展开 “跨文明对话”;在乌兰巴托站,蒙古国总统夫人参观后,亲自订购了两件 “胡汉青” 羊毛挂毯,作为国礼赠送给外国宾客,让胡汉竹编技艺成为蒙古国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符号。
与此同时,蒙古国 “胡汉竹编技艺工坊” 的辐射效应持续扩大。首批掌握技艺的牧民策仁道尔吉,不仅自己编的挂毯销量大增,还带动周边 5 户游牧民加入工坊,组成 “草原竹编合作社”。周师傅与库尔曼专程前往合作社指导,针对游牧民 “随季节迁徙” 的特点,设计出 “便携竹编工具包”—— 将劈竹刀、羊毛梳等工具压缩成手掌大小的套装,方便牧民在转场途中继续编织。
“以前转场时,我们只能放牛羊,现在带着工具包,走到哪编到哪,一个月能多挣不少钱!” 牧民其其格拿着刚编好的 “胡汉青” 迷你挂饰,脸上满是笑容。合作社还与中蒙边境的电商平台合作,开通 “草原竹编” 线上店铺,消费者下单后,牧民直接从草原发货,既减少中间环节,又能让买家感受到 “从草原到指尖” 的原生态魅力。据统计,合作社成立半年来,带动参与牧民人均收入增长 40%,“胡汉竹编” 成了当地游牧民脱贫增收的 “金钥匙”。
在文化传播领域,非遗科普剧《经筒里的胡汉情》也迎来新的延伸 —— 传承基地联合中哈蒙三国出版社,将剧本改编成多语种非遗绘本。绘本保留了剧情的核心脉络,用细腻的插画还原 “寻踪经筒”“合编经筒” 的场景:周老栓与巴特尔在草原篝火旁编竹丝的画面,用暖黄色调凸显温情;青格勒敖包山的石龛场景,则用写实笔触还原遗址风貌;甚至经筒上的螺旋竹丝、“胡汉青” 羊毛纹,都在插画中做了细节放大,让小读者能直观感受技艺特点。
绘本还特别加入 “技艺小课堂” 板块,用简单的步骤图教孩子编迷你水滴纹挂件,并用拼音、哈萨克文、蒙古文标注编织术语。在蒙古国乌兰巴托的小学里,老师用蒙语版绘本给孩子们上课,当讲到 “胡汉匠人合编经筒” 时,孩子们纷纷拿出彩纸,模仿绘本里的步骤,折出 “迷你经筒”,不少孩子还在 “经筒” 上写下对中蒙友谊的祝福。“绘本让抽象的非遗技艺变得看得见、摸得着,” 蒙古国老师说,“现在孩子们都知道,草原上的竹编,藏着两个国家的友好故事。”
年底,“胡汉竹编文化影响力论坛” 在传承基地召开,中哈蒙三国的政府代表、非遗专家、文创从业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 “非遗如何赋能文化传播与民生改善”。论坛上,策仁道尔吉作为牧民代表,用视频展示了合作社的发展成果;法国品牌则宣布,将从 “胡汉青?丝路” 文创销售额中提取 10%,设立 “胡汉竹编传承基金”,用于资助三国青少年非遗研学活动。
论坛闭幕后,周师傅带着嘉宾们参观展馆,当走到 “民生赋能” 展区 —— 那里陈列着牧民的便携工具包、线上店铺的订单截图、孩子们的绘本作品时,巴特苏赫感慨地说:“周老栓与巴特尔当年编经筒,是为了祈愿平安;现在我们用经筒的技艺,让平安变成了实实在在的好日子,这就是最好的传承。”
夕阳下,传承基地的院子里,中哈蒙三国的孩子们围坐在一起,有的在编 “胡汉青” 羊毛挂饰,有的在看多语种绘本,有的在排练科普剧片段。周师傅看着这一幕,伸手触摸身旁复刻的经筒模型,竹丝的纹理在掌心留下温暖的触感。他知道,“胡尘汉月” 的故事,早已不是书本里的历史,而是融入人们生活的文化基因 —— 它在文创的一针一线里,在牧民的增收账本里,在孩子的绘本涂鸦里,更在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彼此守望的情谊里,永远鲜活,永远向前。
喜欢胡尘汉月,乱世歌行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胡尘汉月,乱世歌行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