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尘汉月:乱世歌行
第二十五章 产业链全球 新匠绽芳华
上海沉浸式展览落幕半年后,“全球混编文化产业联盟” 迎来了首项标志性成果 —— 跨国原材料供应链正式启动。首批由中国山西提供的优质楠竹丝、蒙古国东部草原的有机羊毛、埃及开罗的棕榈叶,通过联盟搭建的物流通道,分别送达澳大利亚悉尼、法国巴黎、日本东京的混编工坊。当马克从物流车上卸下山西楠竹丝时,特意用手机直播开箱过程,镜头里,捆扎整齐的竹丝泛着温润的浅黄光泽,竹节处还贴着 “青格勒敖包山监制” 的标签。
“这竹丝的韧性比我们当地的桉树纤维好太多,编经筒框架再合适不过!” 马克拿起一根竹丝,对着镜头展示它的柔韧性,直播间里,来自 23 各国家的传承人纷纷留言,期待用这批原材料创作新作品。悉尼工坊当天就启动了 “跨国材料混编计划”,马克带领团队用山西竹丝做经筒骨架,蒙古国羊毛染成 “胡汉青” 做表面纹样,再嵌入悉尼当地的桉树枝纤维做装饰,编出的 “三国融合经筒” 刚完成雏形,就被澳大利亚国家博物馆预订为年度特展展品。
与此同时,埃及开罗工坊收到的棕榈叶,也在穆罕默德的带领下焕发新生。他们将棕榈叶劈成细条,与中国竹丝编织成 “经筒形状的灯罩”,灯罩内侧用蒙古国羊毛绣上 23 种语言的 “光明” 字样,一经推出就成了欧洲家居市场的 “爆款”。“以前原材料采购要找三四个供应商,成本高还容易断货,现在联盟统一调配,不仅降低了成本,还能保证材料品质,” 穆罕默德在联盟月度会议上分享,“上个月我们的订单量比去年同期增长了 50%,不少订单还要求标注‘混编联盟认证材料’,这就是品牌的力量。”
就在产业联盟稳步推进时,一场由新一代传承人主导的 “青少年混编艺术展”,在青格勒敖包山陈列馆拉开帷幕。这场展览的策展团队平均年龄仅 14 岁,林晓雨、阿木古郎、莉莉是核心成员 —— 他们从全球 12 各国家的青少年传承人中征集了 120 件作品,打破传统混编 “实用器物” 的局限,将经筒文化与当代艺术结合,呈现出令人惊喜的创新表达。
展厅入口处,林晓雨的作品《经筒的声音》格外吸睛 —— 她用竹丝编织成镂空的经筒形状,内部悬挂着用羊毛和丝线做的 “音铃”,每个音铃对应一种语言的 “友谊” 发音,观众轻轻转动经筒,就能听到不同语言的祝福声交织响起。“我想让经筒不仅能看、能摸,还能‘说话’,” 林晓雨站在作品旁,向游客讲解创作理念,“这些发音是我从云平台上的各国小伙伴那里收集的,有的是蒙古语,有的是阿拉伯语,还有的是西班牙语,就像一场跨越语言的对话。”
阿木古郎的作品《草原的记忆》则充满乡土气息。他用蒙古国羊毛编织出胡杨林的轮廓,再将青格勒敖包山的泥土混合胶水,涂在羊毛表面做出 “风化质感”,最特别的是,他在每片 “羊毛胡杨叶” 上,用竹丝刻着老巴图口述的守经筒故事片段。“我想把爷爷们的故事‘种’在胡杨树上,让来看展览的人,能一边看作品,一边读故事,” 阿木古郎说,这件作品的灵感来自去年参加的 “种子盒开启仪式”,“泥土是草原的根,羊毛是草原的魂,竹丝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线。”
澳大利亚女孩莉莉的《海洋与草原的拥抱》,则展现了跨地域的想象力。她用桉树枝纤维编织成海浪的形状,海浪中间托起一个竹丝经筒,经筒表面用羊毛绣着悉尼歌剧院与青格勒敖包山的图案,最巧妙的是,她在海浪底部嵌入了微型传感器,观众触摸时,海浪会发出草原的风声与海洋的潮汐声。“我从来没去过草原,但从云平台上看了很多胡杨林的照片,听了经筒的故事,” 莉莉通过视频连线说,“这件作品是我对草原的想象,也是对中澳友谊的祝福。”
展览期间,策展团队还发起了 “混编创新工作坊”,每天邀请一位资深传承人担任导师,指导游客尝试 “非传统混编创作”。有人用废旧牛仔裤布料与羊毛混编,做出 “潮流经筒挂件”;有人用 3d 打印材料与竹丝结合,设计出 “未来感应筒模型”;甚至还有小朋友用彩色橡皮泥捏出经筒形状,再裹上自己编的羊毛绳,创造出充满童趣的 “迷你经筒”。
老巴图每天都会来展览逛一圈,看到孩子们的创新作品,总是忍不住驻足点赞:“我年轻时编经筒,只想着怎么编得结实、编得好看,没想到现在的孩子能把经筒编出这么多花样,还能‘说话’、能‘唱歌’,真好!” 周师傅也感慨道:“传承不是把手艺封在盒子里,而是让年轻人用自己的方式,给手艺注入新的生命力。这些孩子做到了,他们比我们更懂怎么让混编文化走进年轻人的世界。”
展览落幕时,策展团队收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邀请函,邀请他们将 “青少年混编艺术展” 升级为 “全球巡展”,首站定在法国巴黎。林晓雨、阿木古郎、莉莉兴奋地抱在一起,开始规划巡展方案 —— 他们想在巴黎展会上,加入 “实时云创作” 环节,让法国观众通过云平台,与中国、蒙古国的青少年一起编创 “巴黎 — 草原” 主题挂毯;还想邀请当地的中小学生,用法国的亚麻纤维与中国竹丝、蒙古国羊毛,共同编一件 “三国青少年友谊经筒”。
消息传到全球混编工坊,传承人纷纷响应。马克表示要为巡展提供桉树纤维材料,穆罕默德计划带着埃及孩子的棕榈叶作品参展,娜仁老师则要组织蒙古国学生,录制 “混编故事短视频”,在巴黎展会上播放。“这是新一代传承人的第一次全球亮相,我们要全力支持他们,” 库尔曼在联盟会议上说,“他们代表着混编文化的未来,让他们站在更广阔的舞台上,才能让这份传承走得更远。”
青格勒敖包山的夕阳下,林晓雨、阿木古郎、莉莉坐在胡杨林石龛旁,手里拿着刚完成的 “巴黎巡展计划图”。远处,周师傅和库尔曼正指挥工人,将展览的优秀作品打包,准备发往巴黎;近处,几只小羊在草原上悠闲地吃草,羊毛在夕阳下泛着金色的光泽。
“你们说,巴黎的观众会喜欢我们的作品吗?” 莉莉有些紧张地问。林晓雨握紧她的手,指着石龛里的百年经筒:“会的,因为我们的作品里,藏着经筒的故事,藏着全世界朋友的心意,就像周爷爷说的,好的手艺和故事,能跨越所有界限。”
阿木古郎也点头,从口袋里掏出一个迷你经筒挂件 —— 这是他用首批跨国供应链的蒙古国羊毛编的,上面刻着 “新匠启程” 四个字:“这是我们的信物,带着它去巴黎,就像带着草原的祝福,带着百年经筒的守护,我们一定能成功。”
夕阳渐渐沉入草原,胡杨林的影子被拉得很长,百年经筒在石龛里静静矗立,仿佛在为这三个年轻的传承人祝福。从周老栓与巴特尔的沙暴重逢,到新一代传承人的巴黎启航,百年时光里,混编文化不仅守住了初心,更在创新中绽放出了新的芳华。而这份芳华,还将在全球青少年的手中,继续书写下去,让经筒的故事,在世界的每个角落,都能听到、看到、感受到。
喜欢胡尘汉月,乱世歌行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胡尘汉月,乱世歌行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