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尘汉月:乱世歌行
第二十八章 沙漠织新章 手艺助振兴
青格勒敖包山创作营闭营半年后,“全球青少年混编创作营” 第二站如约在埃及撒哈拉沙漠边缘的巴哈利亚绿洲开营。林晓雨、阿木古郎、莉莉带着中国与蒙古国的 15 名青少年传承人,跨越山海来到这片沙漠绿洲 —— 他们的行囊里装着山西楠竹丝、草原羊毛,还有 “世界混编文明长卷” 的 3d 模型 U 盘,要与埃及、法国、澳大利亚的小伙伴一起,编织 “沙漠与草原的对话” 主题挂毯。
埃及主办方特意将创作营地设在一片棕榈林旁,营地中央搭建了巨大的遮阳棚,棚下整齐排列着 20 张工作台,每张桌上都摆放着埃及特色材料:棕榈叶、沙漠椰枣纤维、靛蓝色植物染粉,还有当地老匠人手工打磨的木质编织工具。开营仪式上,埃及青少年传承人穆罕默德带着大家参观绿洲里的 “混编非遗工坊”,工坊里,当地妇女正用棕榈叶编经筒形状的收纳篮,看到中国与蒙古国的小伙伴,她们热情地递来刚编好的迷你挂件:“这是沙漠的‘经筒祝福’,希望你们喜欢!”
本次创作营的核心任务 “沙漠与草原的对话” 挂毯,计划长 18 米、宽 2.5 米,分为 “草原之魂” 与 “沙漠之韵” 两部分。“草原之魂” 由中国与蒙古国青少年负责,用竹丝编胡杨林轮廓,羊毛染 “胡汉青” 织勒勒车与蒙古包,还特意加入桉树枝纤维点缀 —— 这是澳大利亚孩子露西的提议,“让草原与海洋的元素一起,对话沙漠”;“沙漠之韵” 则由埃及与法国青少年主导,用棕榈叶编金字塔与骆驼,椰枣纤维织绿洲河流,法国孩子路易还带来了亚麻纤维,要编一座 “连接沙漠与草原的友谊桥”。
创作的日子里,沙漠的晨光与暮色成了最好的背景。中国孩子教埃及孩子劈竹丝,纤细的竹丝在沙漠干燥的空气里更显坚韧,埃及女孩娜迪娅第一次劈出能透光的竹丝时,兴奋地举着它跑向棕榈林,对着阳光大喊:“看!这是草原的‘光’!”;蒙古国孩子教大家用羊毛编 “立体骆驼”,阿木古郎手把手教穆罕默德绕线技巧,当毛茸茸的骆驼头部成型时,穆罕默德笑着说:“以后沙漠里的骆驼,也有草原羊毛的温暖了!”
最动人的文化交融发生在染色环节。埃及老匠人哈立德带来了沙漠特有的 “靛蓝染” 技艺,将棕榈叶浸泡在靛蓝色染液中,捞出后在阳光下晾晒,叶片渐渐变成深邃的蓝色,像极了沙漠夜空;库尔曼则教大家用草原植物染 “落日橙”,用沙棘果与茜草煮出的染液,能让羊毛呈现出沙漠日落般的暖色调。当两种颜色的材料在挂毯上相遇 —— 靛蓝的棕榈叶金字塔旁,依偎着 “落日橙” 的羊毛蒙古包,所有人都惊叹于这份跨越地域的和谐。
“原来草原的颜色和沙漠的颜色,能这么好看地编在一起!” 林晓雨摸着挂毯上的色彩交界处,忽然有了新灵感,她提议在 “友谊桥” 两侧,用 “胡汉青” 羊毛编一串迷你经筒,每个经筒里放一张小纸条,写下各国孩子对 “沙漠与草原共生” 的期待。这个想法立刻得到大家响应,孩子们纷纷掏出纸笔,用本国文字写下心愿:中国孩子写 “愿胡杨与棕榈共青”,埃及孩子写 “愿草原与沙漠共荣”,法国孩子写 “愿文明与友谊共存”。
就在创作营推进时,混编文化在青格勒敖包山与巴哈利亚绿洲同步开启了 “乡村振兴” 新实践。在苏赫巴鲁苏木,周师傅与当地政府合作,将 “草原混编工坊” 升级为 “非遗研学基地”,基地不仅提供混编体验课程,还开发了 “经筒文化研学线路”—— 游客可以跟着牧民采集染色植物、学编迷你经筒,晚上住在蒙古包,听老巴图讲经筒故事。研学基地运营仅三个月,就带动了周边 10 户牧民家庭增收,牧民其其格笑着说:“以前靠放牧为生,现在编经筒挂件、当研学向导,收入多了,还能把草原文化讲给更多人听。”
在巴哈利亚绿洲,“混编非遗工坊” 也成了当地妇女的 “增收站”。哈立德带着妇女们开发了 “沙漠混编文创” 系列:用棕榈叶编经筒形状的旅游纪念品,用椰枣纤维织混编挂毯,产品通过 “全球混编文化产业联盟” 的线上平台销往全球。绿洲妇女萨菲亚以前只能在家照顾孩子,现在每天在工坊工作 4 小时,不仅能赚钱补贴家用,还学会了用多国语言与海外客户沟通:“混编手艺让我看到了沙漠以外的世界,也让我的生活有了新希望。”
创作营闭营当天,“沙漠与草原的对话” 挂毯在巴哈利亚绿洲的中心广场展出。当巨大的挂毯被缓缓展开时,沙漠的风轻轻吹动织物,棕榈叶编的金字塔与竹丝编的胡杨林仿佛在 “对话”,羊毛骆驼与亚麻友谊桥相映成趣,迷你经筒里的心愿纸条在阳光下微微晃动。埃及文化部官员阿卜杜勒看着挂毯,动情地说:“这挂毯不仅是艺术品,更是沙漠与草原的‘和平约定’,是混编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证明。”
闭营仪式后,孩子们将挂毯的 3d 模型上传至 “世界混编文化数据库”,还特意标注了 “沙漠草原共生” 的文化主题。穆罕默德拉着阿木古郎的手说:“明年咱们去澳大利亚,编‘海洋与沙漠的对话’挂毯,让三种地域文化在混编手艺里相遇!” 阿木古郎用力点头,从口袋里掏出一个用草原羊毛编的骆驼挂件:“这是给你的,看到它就想起沙漠里的日子,想起咱们一起编挂毯的时光。”
离别的时候,撒哈拉沙漠的夕阳染红了天空。林晓雨望着远处的沙丘,手里握着萨菲亚送的棕榈叶经筒挂件,忽然明白:混编文化的意义,早已不止于传承手艺、连接友谊 —— 它能让草原的羊毛温暖沙漠的日子,让沙漠的棕榈点亮草原的生活;能让妇女靠手艺增收,让孩子因文化自信;能让不同地域、不同文明,在一根竹丝、一缕羊毛里,找到共生共荣的密码。
飞机从埃及机场起飞时,莉莉指着窗外的沙漠与绿洲,对林晓雨和阿木古郎说:“咱们的混编故事,就像这沙漠与绿洲,只要一直编下去,就能在更多地方,织出美好的风景。” 林晓雨笑着点头,她想起周师傅说过的话:“手艺的生命力,在于它能适应不同的土地,能滋养不同的人。” 而胡汉混编文化,正是在这样的适应与滋养中,从草原石龛走向全球,从文化传承走向价值创造,书写着属于新时代的传承华章。
与此同时,青格勒敖包山的胡杨林里,周师傅和库尔曼正整理着从埃及寄来的棕榈叶材料,准备教牧民们编 “沙漠草原混编挂件”;老巴图坐在石龛旁,翻看着创作营孩子们发来的挂毯照片,脸上满是欣慰。远处的草原上,研学基地的游客们正跟着传承人手把手学编经筒,笑声与竹丝的劈裂声交织在一起,成了草原上最动听的 “振兴之歌”。
风掠过胡杨林,叶子发出 “沙沙” 的声响,像是在诉说着百年经筒的新故事 —— 从守护一份约定,到连接一个世界;从传承一门手艺,到振兴一方水土。而这份故事,还将在一代代传承人的手中,继续编织下去,让混编的情谊,在草原、沙漠、海洋的每一个角落,绽放出持久的光芒。
喜欢胡尘汉月,乱世歌行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胡尘汉月,乱世歌行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