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尘汉月:乱世歌行
第十七卷?第四章 雪灾守文脉 危难见初心
“晋蒙商道混编图谱” 补全染材圃与工坊复苏的故事后,周明在整理父亲周建国的旧物时,发现了一本 1998 年的工作日记。日记封面已经磨损,内页却用钢笔写得工工整整,其中几页用红笔圈出的内容,提到了当年特大雪灾中 “守护经筒与图谱” 的往事 —— 这让周明意识到,图谱的传承故事里,还藏着一段未被讲述的危难记忆。
“1998 年 1 月,雪连下七天,草原被埋,胡杨林石龛快被积雪覆盖,经筒若冻裂,百年传承恐断……” 周明念着日记里的句子,急忙去找库尔曼。库尔曼看到日记,瞬间红了眼眶:“我父亲巴特尔也常说,1998 年的雪灾是草原的劫难,也是混编手艺的劫难 —— 那时工坊的羊毛被冻成硬块,竹丝受潮发霉,连染材圃的蓝刺头都被雪压断了。”
为了还原这段往事,周明和库尔曼找到了当年参与救援的老牧民那日苏。老人坐在温暖的蒙古包里,喝着奶茶,慢慢回忆起二十多年前的场景:“那年雪下得邪乎,牧民的牛羊冻死了不少,胡杨林里的积雪没过膝盖。周建国(周明父亲)和巴特尔急得团团转,说石龛里的经筒和家里的图谱要是出事,就对不起祖宗。”
那日苏记得,雪灾最严重的那几天,周建国和巴特尔每天清晨都要冒着暴风雪去胡杨林。“他们背着毡子、拿着铁锹,在齐腰深的雪地里挪步,到了石龛前,先把积雪挖开,再用毡子把经筒裹得严严实实。有次风太大,巴特尔差点被吹倒,周建国拉着他的手说‘经筒在,咱们的手艺就在,不能退’。”
更危急的是,周、巴两家存放图谱和老工具的仓库,屋顶被积雪压出了裂缝。“夜里雪越下越大,仓库的木梁发出‘咯吱’声,” 那日苏说,“周建国和巴特尔带着我们,把图谱、旧竹刀、染瓮一件件往蒙古包搬。巴特尔抱着图谱,不小心摔在雪地里,他第一反应是把图谱护在怀里,自己后背被石头硌出了血,都没顾上疼。”
库尔曼补充道:“我父亲后来告诉我,那天搬完东西,他和周建国叔叔坐在蒙古包里,看着窗外的雪,哭了 —— 不是怕苦,是怕万一没护住,以后没法对孩子交代。那时我才十岁,不懂什么是传承,只记得父亲把图谱锁在木盒里,说‘这是比命还重要的东西’。”
雪灾过后,草原一片狼藉,混编技艺的传承也陷入危机 —— 工坊的材料被毁,牧民们忙着重建家园,没人有心思学编织。周建国在日记里写道:“1998 年 3 月,工坊冷清,染材圃一片狼藉,巴特尔说‘不能让手艺断在咱们手里’,两人合计着,走村串户教牧民编小挂件,换些粮食补贴家用,也让大家别忘了手艺。”
老牧民道尔吉还记得,那时周建国和巴特尔背着竹丝、羊毛,到每个蒙古包去。“他们教牧民编简单的经筒挂件,说‘编着玩也行,别让手生了’。有户牧民家里没粮食,巴特尔就用羊毛换他们的奶豆腐,周建国用竹丝换他们的风干肉。慢慢的,跟着学的人多了,工坊又有了生气。”
日记的最后几页,还夹着一张 1998 年秋天的照片 —— 周建国、巴特尔带着十几个牧民,在染材圃里补种蓝刺头,每个人脸上都带着笑容。照片背后,周建国写着:“雪灾过后,染材圃绿了,工坊火了,传承没断,心安。”
周明将日记、照片整理好,补充到 “晋蒙商道混编图谱” 的展区里,还在图谱上新增了 “1998 年雪灾守护” 的标注,旁边配上仓库裂缝、补种染材的照片。全球传承人看到这段故事,纷纷留言 —— 法国的路易说:“雪灾里的守护太让人感动,我们巴黎工坊也要准备‘应急保护箱’,护住混编作品和材料”;中国的林晓雨则在专栏里写道:“以前觉得传承是很宏大的事,现在知道,它就是在危难时,不放弃那本图谱、那个经筒”。
整理完这段往事的那天傍晚,周明、库尔曼带着周建国的日记和巴特尔的旧毡子,来到胡杨林的石龛旁。夕阳下,经筒在石龛里泛着光,染材圃的蓝刺头长势正好。周明打开日记,念着里面的句子:“传承不是一句空话,是守住每一件老物件,护住每一段老故事,不管遇到多大的难,都不放手。”
库尔曼摸着石龛上的积雪痕迹(当年救援时留下的),轻声说:“现在全球传承人一起守护混编文化,其实和 1998 年我父亲、周叔叔他们在雪灾里坚守,是一样的初心 —— 都是怕这份情谊、这份手艺,断了。”
风掠过胡杨林,叶子 “沙沙” 作响,像是在诉说着雪灾里的坚守。周明将日记的内容扫描上传到 “世界混编文化数据库”,还计划在下次全球混编文化论坛上,讲述 1998 年的守护故事,让更多人知道,混编文化的今天,是一代代人在危难中 “护” 出来的,在困境中 “传” 下来的。
那条由手札、图谱、日记串联起的暗线,此刻又多了一份 “危难中的韧性”—— 它不仅记录着和平年代的传承日常,更铭刻着困境中的坚守与担当。而这份韧性,也将成为全球传承人共同的精神财富,指引着他们在未来的传承路上,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能像 1998 年的周建国、巴特尔一样,握紧彼此的手,护住共同的文脉。
喜欢胡尘汉月,乱世歌行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胡尘汉月,乱世歌行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