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亮平黯然离去,沙瑞金策略调整,转向务实与蛰伏。汉东省的政治天平,经过一番惊心动魄的剧烈摇摆后,似乎终于找到了一个新的平衡点。而这个平衡点的绝对核心,毋庸置疑,便是省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高育良。
如果说,在此次风波之前,高育良的威望更多是建立在其深耕汉东多年的资历、其“汉大帮”精神领袖的地位以及其学者型官员的深厚理论功底之上,那么,在成功化解了侯亮平这场来势汹汹的“冲击”之后,他的威望则被镀上了一层更为现实、更为耀眼的光环——他不仅是值得追随的“座师”,更是能在关键时刻力挽狂澜、保护追随者的“定海神针”。
一、 省委会议上的“定调者”
一次讨论全省政法系统下一步工作重点的省委常委会上,这种微妙的变化体现得淋漓尽致。
沙瑞金首先发言,他肯定了前阶段政法系统在维护稳定方面的工作,语气平和,内容务实,主要围绕如何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为经济发展提供司法保障等议题展开,基本回避了此前敏感的、指向性明确的反腐话题。这与他之前的犀利风格判若两人,在座的常委们都清晰地感受到了这种战略性的退却。
轮到高育良发言时,会场的气氛自然而然地变得更加专注。高育良没有急于表态,他先是端起茶杯,轻轻呷了一口,动作从容不迫。放下茶杯后,他才用他那特有的、带有磁性和理论深度的嗓音开始阐述。
他没有直接反驳沙瑞金,反而首先肯定了沙瑞金关于“服务发展大局”的论述非常及时、非常重要。但紧接着,他话锋一转,引经据典,从中国古代法家思想“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谈到现代法治精神中的程序正义原则,再结合汉东的实际,深刻地总结了“侯亮平事件”的教训。
“同志们啊,”高育良的目光缓缓扫过全场,语气沉痛中带着不容置疑的权威,“这一次的教训是深刻的,代价是沉重的。它再次提醒我们,政法工作是天底下最讲究规矩、最需要敬畏的工作!任何时候,都不能偏离法治的轨道,不能为了追求所谓的‘效率’而忽视程序,不能因为动机是好的,就可以忽略方式方法的正当性。这不仅是对法律的不尊重,也是对干部队伍的不负责任,最终会损害的是我们党和政府的公信力!”
他并没有提高声调,但每一句话都像重锤一样敲在与会者的心上。这番话,既是对侯亮平事件的“盖棺定论”,也是为汉东未来政法工作划下的“红线”。他将侯亮平的激进做法,定性为对法治和秩序的破坏,而将他们一方的反击,则拔高到维护法治原则和保护干部的高度。
“所以,我认为,我们汉东政法系统下一步的重点,”高育良清晰地阐述道,“一是要深入开展法治教育,特别是程序意识的教育,让每一位政法干警都深刻理解,严格依法办事就是最好的服务大局。二是要健全完善内部监督制约机制,确保权力在制度的笼子里规范运行。三是要把队伍的稳定放在突出位置,关心关爱干警,对于那些在工作中出现失误但本质是好的干部,要以教育帮助为主,不能一棍子打死,要保护大家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这番讲话,逻辑严密,立意高远,既回应了沙瑞金的“大局论”,又巧妙地将其引导到对自己有利的“稳定论”和“程序论”上,彻底掌握了话语的主导权。更重要的是,他明确提出了“保护干部积极性”,这说到了在场许多本地派常委的心坎里。谁能保证自己手下的人永远不犯错误?高育良的态度,无疑给了他们一颗定心丸。
沙瑞金面无表情地听着,没有提出任何异议。其他常委,包括之前态度有些摇摆的田国富,都纷纷点头表示赞同。会议的主导权,在无形中,已完全转移到了高育良手中。他不再是那个需要与沙瑞金博弈的对手,而是成为了为汉东政法工作乃至更广泛领域“定调”的人。这种定调的权威,正是其威望达到顶点的最直接体现。
二、 “汉大帮”的巩固与扩张
经此一役,“汉大帮”这个虽未明言却实际存在的圈子,向心力空前增强。过去,或许还有一些干部是出于利益考量或跟风心理依附于高育良麾下。但现在,他们更多了一份“士为知己者死”的感激情结和安全感认同。高书记不仅有能力带领大家获取政治利益,更有决心和手腕在危难时刻保护大家。这种领导,是值得死心塌地追随的。
高育良的办公室和家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热闹”。前来汇报工作的、请示问题的、甚至只是单纯来表达敬意的干部络绎不绝。不仅有政法系统的旧部,还有许多其他厅局、地市的负责人。他们敏锐地察觉到,在沙瑞金书记暂时收缩战线的情况下,高育良书记已经成为汉东实际上的“掌舵人”。
省公安厅厅长祁同伟,作为此次“反击战”的前线总指挥,其地位和威望也水涨船高,但与高育良相比,他依然保持着足够的恭敬。他来得更勤了,但不再仅仅是汇报具体案件,更多的是请教一些宏观的、涉及全省稳定和发展的大政方针。他在用实际行动表明,他祁同伟,依然是高老师最忠诚、最得力的学生和战友,两人的同盟关系更加牢固。
一些原本持观望态度,或者与高育良若即若离的中间派干部,也开始主动向高育良靠拢。他们私下里议论:“还是高书记稳当啊!”“有高书记在,汉东就乱不了。”“跟着高书记走,方向不会错。” 这种舆论氛围的形成,使得高育良的威望从核心圈层迅速向外围扩散,几乎形成了一种“众望所归”的局面。
甚至,在沙瑞金主导的一些经济项目和人事安排上,相关部门负责人在做出决定前,都会下意识地琢磨一下:“高书记那边会不会有不同意见?” 或者干脆主动去向高育良汇报,听取“指示”。这种无形的权力渗透,比任何正式的任命都更能说明问题。高育良并未刻意揽权,但他的意见,已经成为汉东许多事务能否顺利推进的“潜在否决权”和“无形通行证”。
三、 基层干部的“口碑”与“想象”
高育良威望的提升,不仅体现在高层,更以一种奇特的方式在基层干部中口耳相传,甚至被一定程度的神化。
在各级机关的食堂、走廊、办公室里,私下讨论起这次风波,基层干部们普遍的看法是:侯亮平那种“空降兵”,不了解汉东实情,就想靠着背景硬搞“大清洗”,差点坏了汉东的“风水”;而高育良书记,沉着冷静,坚持原则,顶住压力,保护了一大批“无辜”的干部,避免了汉东官场的大地震,是真正的“擎天博玉柱,架海紫金梁”。
这种叙事,将一场复杂的政治博弈,简化为“捣乱者”与“守护者”的对立,无疑极大地美化了高育良的形象。尽管很多基层干部可能一辈子都没机会和高育良说上一句话,但他们已经在心中将高育良塑造成了一个理想化的“好领导”形象:有水平、有担当、爱护下属。
这种“口碑”的形成,使得高育良在汉东干部队伍中的号召力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他的指示,能够更顺畅地得到贯彻执行;他倡导的“稳健”作风,迅速成为官场主流;甚至他喜欢引用的某些古典名句,也开始在一些干部的汇报材料中频繁出现,成为一种风尚。这种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共同推崇,共同构筑了高育良如日中天的威望大厦。
四、 沙瑞金视角下的“阴影”
从沙瑞金的办公室望出去,也能清晰地感受到高育良威望所形成的巨大“阴影”。
他批示的文件,流转速度似乎比以前更快了,但那种“快”,更像是一种程式化的高效,而非充满活力的响应。他下去调研时,受到的接待更加周到、无可挑剔,但总能感觉到一层无形的隔膜,地方的干部们礼貌而谨慎,很少再像以前那样,敢于提出一些尖锐的问题或反映真实的困难(尤其是可能触及某些势力利益的困难)。
他提出的某些改革设想,在常委会上虽然能通过,但到了落实层面,总会遇到各种“实际情况”的制约,变得不温不火,效果大打折扣。他深知,这背后,是高育良那张无形却无所不在的影响力网络在发挥作用。很多干部,与其说是在执行省委的决策,不如说是在揣摩“高书记的真正意图”。
这种无处不在的“软阻力”,让沙瑞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高育良的威望已经转化为一种实实在在的、掌控局面的能力。他现在面对的,不再是一个具体的对手,而是整个汉东官场多年形成的、以高育良为枢纽的生态和惯性。挑战这种生态,需要比之前更大的耐心和更巧妙的策略。
五、 威望之巅的黄昏漫步
傍晚时分,高育良难得地有了一段闲暇,在省委大院后那片幽静的园林里散步。夕阳的余晖透过稀疏的树林,洒下斑驳的光点。吴惠芬老师陪在他身边,两人缓缓而行。
“经过这一场,你在汉东的声望,怕是没人能比了。”吴惠芬轻声说道,语气中带着一丝欣慰,也有一丝不易察觉的忧虑。
高育良双手背在身后,步伐沉稳,脸上是一种经过大风大浪后的平静与深邃。“声望这东西,虚得很。今日众星捧月,他日或许就门庭冷落。关键不在于别人怎么看,而在于我们自己要清醒。”
他停下脚步,望着一株苍劲的古柏,缓缓道:“侯亮平走了,沙瑞金同志也调整了策略,汉东看起来是稳定下来了。但这种稳定,是建立在新的平衡之上的。我们要做的,是珍惜这短暂的平静期,把该做的事情做好,把基础打得更牢。同时,眼睛也要看得更远一些。”
他的话,既是对当前局面的肯定,也透露出对未来的深远考量。威望达到顶点,并不意味着可以高枕无忧。如何将这种威望转化为汉东长远发展的动力,如何应对沙瑞金下一步可能的举措,如何驾驭祁同伟这柄越来越锋利的“剑”,都是他需要深思的问题。
但无论如何,此刻,站在威望之巅,回望刚刚平息的那场风波,高育良有充分的理由感到满意。他成功地扞卫了自己的地位,保护了自己的阵营,并且向所有人证明,他高育良,才是汉东这片土地上,真正能够把握方向、决定节奏的“定海神针”。夕阳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仿佛也预示着,他在汉东的政治影响力,将笼罩一段不短的时期。汉东的故事,进入了以高育良的意志和节奏为主导的新章节。
喜欢宦海狂澜:祁同伟再胜天半子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宦海狂澜:祁同伟再胜天半子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