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深沉,如同浓得化不开的墨汁,笼罩着汉东省委大院。大多数办公室的灯火早已熄灭,只有省委一号楼顶层那间宽大办公室的窗户,依然透出孤寂而执着的亮光,像茫茫夜海中唯一闪烁的灯塔,只是这灯塔照亮的,并非航路,而是无边的迷雾与内心的波澜。
沙瑞金独自坐在宽大的办公桌后,身体微微前倾,眉头紧锁,全部心神都凝聚在笔记本电脑屏幕上那份反复修改、字斟句酌的述职报告上。键盘旁边,一杯早已凉透的浓茶,和烟灰缸里堆积如山的烟蒂,无声地诉说着这个夜晚的漫长与煎熬。
相较于高育良那边高效、统一、目标明确的“战前部署”,沙瑞金的“备战”显得如此孤独而艰难。他没有可以关起门来商议的核心圈子,没有能够如臂使指的庞大网络去统一口径、营造氛围。他所能依靠的,几乎只有他自己,以及这份试图在既定框架内,尽可能传递出真实声音和深层忧虑的报告。
这份报告,是他面对即将到来的调研组,最重要的,也可能是唯一的武器。它必须是一份成功的报告,但成功的标准,却与他初来汉东时的设想,已然大相径庭。
那时,他渴望的是一份充满锐气、列举辉煌战果、宣告旧格局被打破的“捷报”。而现在,他追求的,是一份既能通过调研组的“审核”,不被视为“不合时宜”或“能力不足”,又能巧妙地点出汉东深层问题,为自己争取一丝理解和未来空间的“陈情表”。
这是一场走钢丝般的艰难平衡。
他的手指在键盘上缓慢地移动,时而快速敲击,时而长时间停顿、删除。屏幕上的文字,每一个段落,甚至每一个形容词,都经过反复推敲,承载着沉重的政治分量和微妙的表达艺术。
第一部分,无疑是“成绩与亮点”。 这是报告的“面子”,必须做足,这是生存的基石。他客观列举了汉东近年来在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民生改善等方面取得的可观数据——Gdp的稳步增长,重大交通项目的推进,扶贫工作的覆盖程度,环境保护的投入指标。这些成绩是实实在在的,是在省委集体领导下取得的,他作为班长,自然有一份功劳。在表述上,他使用了“在省委坚强领导下”、“全体干部群众共同努力”等标准措辞,避免突出个人,也避免被解读为对现有班底工作的否定。
然而,在列举这些成绩时,他的笔触不由自主地带着一种克制。他无法像高育良那样,将这些成绩理所当然地归功于某种“稳健、和谐”的“汉东模式”。因为他比任何人都了解,在这些光鲜的数字背后,隐藏着多少利益交换、多少对深层矛盾的刻意回避、多少改革努力半途而废的遗憾。但他不能明说,只能在描述成绩时,保持一种客观甚至略带保留的语气,为后面的分析埋下伏笔。
第二部分,他转入了“工作体会与面临的主要挑战”。 这是报告的“里子”,也是他最用心、最耗费心血的部分。他知道,直接、激烈地指责高育良和祁同伟搞“独立王国”,不仅证据不足,反而会显得自己气量狭小、缺乏驾驭全局的能力。他必须更聪明,更策略。
他采用了“问题导向”的论述方式。他将汉东面临的挑战,归结为几种具有普遍性的“深层次矛盾”:
他写道:“一是推动高质量发展与破除传统路径依赖之间的矛盾。汉东经济结构偏重,部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面临阻力,一些新兴业态的发展受到无形壁垒的制约,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这实际上是在隐晦地指向祁同伟等人通过山水集团等实体形成的利益藩篱,以及对新兴经济力量可能存在的排斥。
他继续:“二是深化改革攻坚与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之间的平衡。改革进入深水区,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还难。在推进某些关键领域改革时,如何既坚定方向,又把握好时机和力度,确保改革进程平稳有序,不对社会稳定造成冲击,是对我们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这是在委婉地解释自己前期工作受阻的原因,将阻力归结为“改革深水区的普遍困难”,而非具体的人和势力,同时也暗示了对手利用“稳定”作为挡箭牌。
他笔锋再转:“三是激发干部队伍干事创业活力与加强规范约束之间的关系。一方面,我们要鼓励干部敢于担当、积极作为;另一方面,也必须坚持原则,划清底线,防止在发展的名义下突破规则,滋生新的问题。如何建立更加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营造既充满活力又规范有序的政治生态,是需要持续探索的重要课题。”——这几乎是直接回应了侯亮平事件。他没有提侯亮平的名字,但“防止突破规则”、“滋生新的问题”等表述,暗指了对手抓住程序问题大做文章;而“容错纠错机制”、“充满活力的政治生态”,则是在为自己的用人策略和改革尝试进行辩护。
在这些看似宏观、中立的论述背后,沙瑞金倾注了他对汉东局势最深刻的洞察和最无奈的叹息。他不能点名道姓,只能将具体的、尖锐的矛盾,升华为抽象的、普遍性的“治理难题”。这是一种高级的“春秋笔法”,他希望调研组的成员,特别是那些有经验、有洞察力的成员,能够读懂字里行间的深意。
第三部分,是“下一步工作思路与建议”。 在这一部分,沙瑞金放低了姿态。他不再强调“打破”和“重塑”,而是更多地强调“巩固”、“深化”和“完善”。他提出要“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意在打破垄断);“深化社会治理创新”,“提升基层治理效能”(意在绕过中间层的阻隔);“加强干部队伍能力建设”,“特别是培养一支懂业务、有担当、守底线的年轻干部队伍”(意在为未来播种)。
最后,他非常策略地写下了“几点建议”,实则是委婉的求助:“恳请上级在政策指导、干部交流等方面,给予汉东更多的关心和支持,帮助汉东更好地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为全国大局做出更大贡献。” 这句话,听起来是套话,但在当下的语境中,却是在暗示:汉东的局面复杂,我沙瑞金需要来自更高层面的、更明确的支持,才能有效地开展工作。
写完最后一个字,沙瑞金靠在椅背上,长长地吐出一口浊气,感到一阵深深的疲惫袭来。他反复通读这份报告,心情复杂。它足够严谨,足够“讲政治”,应该能通过程序审查。它也确实点出了一些问题,虽然披着理论的外衣。但是,它足够有力吗?在高育良、祁同伟为他们精心准备的、充满细节和“温度”的“和谐稳定”图景面前,这份侧重于“问题”和“挑战”的、略显冷峻和理论化的报告,会不会显得苍白无力?甚至会不会被解读为一种“抱怨”和“无能”?
他想起了李达康。李达康或许会欣赏这份报告直面问题的勇气,但在当前形势下,李达康明哲保身的态度恐怕不会改变。他想起了田国富,那次常委会上的表态已然说明了一切。孤独感,如同窗外的夜色,浓重地包裹着他。
他知道,高育良他们此刻必然在更加从容、更加自信地进行着最后的准备。他们掌控着局面,掌控着信息,掌控着大多数干部的嘴巴。他们可以轻松地展示出一个“政通人和”的汉东。而他,只能依靠这份精心雕琢却可能收效甚微的文字,进行一次悲壮而孤独的陈述。
他关掉电脑,站起身,走到窗边。望着楼下空无一人的院落和远处城市的零星灯火,沙瑞金的眼中闪过一丝不屈。即便希望渺茫,他也要尽力一搏。这份报告,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去留,更是为了他心中那份对汉东未来的责任和期许。哪怕只能在这铁板一块的局面上,凿开一丝微小的裂缝,透进一点光,也是值得的。
他拿起外套,关掉灯,办公室陷入黑暗。走廊里响起他孤独而坚定的脚步声,在寂静的大楼里回荡,预示着第二天,那场无声的决战,即将拉开序幕。
喜欢宦海狂澜:祁同伟再胜天半子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宦海狂澜:祁同伟再胜天半子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