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育良常委会上的“第一把火”,烧得平稳而炽热。那“务实、担当、团结、守纪”的八字方针,如同经过精密计算的火种,迅速引燃了整个汉东的官场。表面上看,它是在纠偏,是在安抚,是在树立新的工作导向;但在权力场的核心玩家眼中,这团火更重要的功效,是“暖场”——为接下来一系列关键的人事布局,烘托出一个“顺理成章”的氛围。
常委会结束后的几天,汉东省委大院仿佛进入了一种新的节奏。过去那种夹杂着焦虑、等待和不确定性的压抑感,被一种目标明确、按部就班的氛围所取代。高育良展现出他作为资深政治家的老辣,他并不急于一次性抛出所有人事变动方案,而是让“八字方针”先发酵,让各级干部在学习和讨论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并期待一个更强有力、更“稳定”的领导核心。
在这个背景下,关于祁同伟职务变动的议题,被提上了日程。
一、 书记办公室的定策
夜色中的省委大楼,只有少数几个窗户还亮着灯,其中就包括高育良办公室那扇宽大的窗户。室内,高育良和祁同伟相对而坐,气氛比之前的战前谋划要轻松许多,但依旧保持着高度的严谨。
“同伟啊,”高育良呷了一口热茶,语气平和,“时机差不多了。‘务实担当’的口号喊出去了,接下来,就要让所有人看到,什么样的人、在什么样的位置上,才最能体现这八个字。”
祁同伟心领神会,他微微欠身:“老师,这全靠您的提携和信任。我一切听从组织安排。”他的姿态放得很低,但眼神中闪烁着对更高权位的渴望与自信。
高育良满意地点点头,拿出一份薄薄的、却重若千钧的文件草稿,上面是关于祁同伟任职的建议初稿。“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同时兼任省公安厅厅长。这个安排,你怎么看?”
这是一个关键的确认环节。虽然此事二人早已心照不宣,但在程序启动前,高育良需要最后一次听取祁同伟的想法,确保万无一失。
祁同伟略一沉吟,思路清晰地回答:“老师,兼任公安厅长非常必要。政法系统,公安是拳头,是根基。只有牢牢握住公安力量,政法委的权威才能落到实处,才能确保刀把子紧紧掌握在忠诚可靠的人手中。否则,政法委书记的指令出了门,能打几折,就难说了。”他顿了顿,继续道,“而且,我在公安系统经营多年,上下熟悉,能够最快速度地整合力量,确保平稳过渡,不给任何潜在的不稳定因素以可乘之机。”
这番话,既表达了忠诚,也展现了清晰的权力逻辑,更暗指了继续压制沙瑞金、侯亮平残余影响的必要性,完全说到了高育良的心坎里。
“嗯,和我的考虑一致。”高育良用手指轻轻点了点桌面,“让你进入常委,是让你拥有参与全省最高决策的资格。而将政法公安这条线交给你,是让你拥有落实这些决策的强力工具。位子给你了,担子也更重了。汉东的稳定,法治的颜面,乃至我们未来各项政策的顺畅推行,政法这条线,是关键中的关键,决不能出任何纰漏。”
“请老师放心!”祁同伟挺直腰板,声音坚定有力,“我祁同伟别的不敢说,但确保汉东风平浪静、铁板一块,有这个能力和决心!我一定为您守好这块阵地!”
“不是为我,是为汉东的事业。”高育良温和地纠正了一句,但眼神中满是赞许,“好了,明天上午的书记办公会,我会正式提出这个建议。你要做好准备,相关的考察、谈话程序会很快启动。”
二、 程序内的波澜:书记办公会上的博弈
书记办公会,是省委常委会的前置和预备,参与范围更小,通常是省委书记、副书记、省长、纪委书记、组织部长等核心人物,便于对一些重要议题先行沟通,统一思想。
这次会议的气氛,比之前的常委会更为微妙。高育良首先定了调子,他再次强调了稳定政法队伍、加强党对政法工作绝对领导的重要性,然后抛出了由祁同伟同志任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并继续兼任省公安厅厅长的建议。他列举了祁同伟的诸多“优势”:政治坚定、业务精通、熟悉情况、勇于担当,正是践行“八字方针”的最佳人选。
省长李达康端着茶杯,面无表情地听着。他主要精力在经济建设上,对政法系统的人事安排,只要不影响到他的发展大局,一般不愿过多插手。但他也深知祁同伟的崛起意味着高育良体系的进一步巩固,这对他而言,需要重新权衡未来与高育良的相处之道。他简单表示了赞同,强调政法系统稳定有利于营商环境。
纪委书记田国富的发言则简短而克制。他表示组织原则上同意,但强调对于进入常委班子的同志,纪委将会同组织部门,严格按照程序进行考察,确保人选过硬。他的话滴水不漏,既没有反对,也保留了一丝程序上的威严,暗示着考察并非走过场。
最关键的表态来自分管组织的省委副书记和组织部长,他们自然是紧跟高育良的步伐,详细阐述了祁同伟任职的合理性与必要性。
会议最终“一致同意”将祁同伟作为拟新任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兼任公安厅长)人选,按程序上报中央审批,并立即启动省内必要的组织考察程序。
三、 走过场与真敲打:组织考察的台前幕后
组织考察程序迅速启动。由省委组织部和纪委联合组成的考察组,进驻省公安厅。谈话范围严格限定在副厅级以上干部和部分关键岗位的负责人。
这更像是一场精心导演的“政治仪式”。被谈话的对象,无论是祁同伟的铁杆嫡系,还是以往若即若离的中间派,甚至是少数心中或许有其他想法的人,在这个高育良已然完全掌控局面的时刻,都清楚地知道该如何表态。
谈话室里,充满了对祁同伟同志“政治素质高、领导能力强、工作业绩突出、善于团结同志”的一致赞扬。考察组记录的,是一片“团结、和谐、拥护”的声音。偶尔有一两个被谈话者,在组织的“鼓励”下,委婉地提出祁同伟同志“工作有时要求比较急”、“批评人不太讲情面”等“美中不足”之处,这些意见被记录下来,反而更增添了考察报告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考察组组长,那位资深的组织部副部长,在找祁同伟本人进行例行谈话时,态度客气甚至带着几分恭敬。他公式化地询问了祁同伟对职务变动的认识、未来工作思路等。祁同伟的回答慷慨激昂,紧紧围绕高育良的“八字方针”,表示将在省委坚强领导下,奋力开创汉东政法工作新局面。
然而,在这看似一切顺利的程序背后,高育良和祁同伟并没有掉以轻心。考察期间,祁同伟指示程度,动用非常规手段,对几个关键的被谈话对象进行了“外围关注”,确保他们在谈话前后没有异常的联络或举动。高育良则亲自给田国富打了一个电话,语气轻松但含义明确地“关心”了一下考察进展,暗示要确保省委意图的顺利实现。田国富在电话那头,只能表示会严格按照程序办事。
这场组织考察,台前是民主集中制的体现,幕后则是权力意志的精准贯彻。
四、 北京的绿灯与最终的任命
汉东省委关于祁同伟任职的正式请示文件,连同那份几乎全是褒奖的考察报告,被迅速送往北京。在汉东问题上,沙瑞金的调离已经表明了中央的态度倾向。对于高育良提名的、能够稳定汉东局面、且自身能力与资历也确实够格的干部,中央相关部门的审批流程走得异常顺畅。
几乎没有遇到任何波折,中央的批复下来了:同意汉东省委的建议。祁同伟,正式被任命为汉东省委委员、常委、政法委书记。
消息传回汉东,如同一块巨石落入看似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巨大的、但几乎全部在水面以下的波澜。省委组织部第一时间正式下达了任命文件。省公安厅大楼内,政治部迅速行动,安排更换祁同伟办公室门上的职务铭牌,从“省公安厅厅长”变为“汉东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省公安厅厅长”。这几个字的增加,象征着权力层级的巨大飞跃。
五、 权力加身的瞬间
祁同伟坐在省公安厅厅长办公室里,看着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地将崭新的、刻着所有头衔的铭牌固定在门上。他的内心,并没有想象中的狂喜,反而是一种异常的冷静,甚至带着一丝冰冷的沉重。
他站起身,走到窗边,俯瞰着这座城市。曾几何时,他还是一个从山村里走出来,受尽白眼的穷学生。如今,他站在了汉东权力的顶峰之一,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祁大人”。他想起了梁璐,想起了她父亲当年的权势如何压得他喘不过气;想起了高小琴,那个与他命运交织的女人,如今只能隐藏在暗处;想起了侯亮平、沙瑞金,那些曾经的对手,已被他一一逼退。
他赢得了这场惨烈的博弈。但当他真正触摸到这渴望已久的权力核心时,他感受到的不仅是掌控感,更有一种四面皆敌的孤独与警觉。权力越大,觊觎者越多,脚下的地基就越需要稳固。高育良需要他这把利剑,他也需要高育良这棵大树,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是稳固的,也是脆弱的。
办公桌上,红色的保密电话响了起来。是省委办公厅打来的,通知他明天上午九点,召开新任省委常委后的第一次常委会,并告知了他的新办公室位置和车辆、秘书等安排。
祁同伟平静地接完电话,深吸一口气。他拿起笔,在一份待批的公安厅文件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笔迹依旧刚劲有力,但落笔的瞬间,他清晰地意识到,从此以后,他笔下的每一个决定,都将不仅仅关乎公安战线,更将影响着汉东全省的格局。
新的身份,意味着新的战场。他已然就位。
喜欢宦海狂澜:祁同伟再胜天半子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宦海狂澜:祁同伟再胜天半子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