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序入秋,汉东省的政治气候却仿佛进入了一个异常平稳的“小阳春”。沙瑞金座驾离开省委大院时卷起的最后一丝烟尘已然落定,高育良正式执掌汉东的权柄已逾月余。那股弥漫在官场上空近一年、令人窒息的山雨欲来感,如同被一只无形的大手悄然抹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刻意营造的、按部就班的宁静。
汉东,正式进入了“高育良-祁同伟”时代。这并非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渗透到每一个层级、每一个角落的切实变化。
一、 省委风向标:从“锐意革新”到“稳健务实”
最大的变化,源自省委常委会的议事堂。
高育良主持的会议,节奏平稳,议题明晰,再也见不到沙瑞金时期那种充满火药味的激烈辩论和“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执着。高育良以其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娴熟的驾驭能力,将会议导向一种更具“学术探讨”和“共识构建”的氛围。他提出的“务实、担当、团结、守纪”八字方针,被制成醒目标语,悬挂在各级机关的会议室最显眼处。
“务实”,意味着淡化意识形态色彩,少提不切实际的口号,将工作重心沉到经济发展的具体指标和社会稳定的细微末节上。沙瑞金大力推动的、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的某些社会改革试点,或被悄然搁置,或被纳入更常规的工作框架内,失去了先锋色彩。
“担当”,在高育良的阐释中,更侧重于“守土有责”,确保各自分管领域不出乱子,而非沙瑞金所鼓励的“敢于碰硬、勇于创新”。
“团结”,则是明确要求摒弃前嫌,围绕在省委新的领导班子周围,特别是强调与省政府系统的协调配合,意在弥合沙瑞金时期某种程度的党政紧张关系。
“守纪”,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高育良多次在会议上强调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要求令行禁止。这在巩固权威的同时,也无形中收紧了下级干部自由发挥的空间。
一次研究明年经济工作思路的常委会上,省长及几位副省长提出了一些颇具开拓性的发展构想,涉及新兴产业的布局和区域合作的深化。高育良耐心听完,温和地予以肯定,随即话锋一转:“同志们的想法都很好,有激情,有远见。不过呢,我们也要充分考虑汉东的现实基础和省情特点。当前的首要任务,是消化前期改革的成果,巩固来之不易的稳定局面。步子不宜迈得过快,关键在于‘稳’字当头,夯实基础。我建议,这些构想可以由相关部门进一步深化研究,做好可行性论证,待条件更成熟时再稳步推进。”
一番四平八稳的总结,将跃跃欲试的冲动稳稳地按回了“稳妥”的轨道。与会常委们心领神会,新的航向已经确定: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不图炫目政绩,但保平稳过渡。
二、 官场生态:循规蹈矩与“老好人”的回归
省委的风向迅速传导至各级衙门。曾经因沙瑞金反腐和改革而绷紧神经的官员们,仿佛集体松了一口气。
那种动辄得咎、担心被审计、被谈话的紧张感逐渐消退。虽然规矩和纪律的弦依然绷着,但执行的尺度和意图发生了微妙变化。只要不犯原则性错误,不挑战权威,不闹出群体性事件,按部就班地完成上级交办的任务,便是合格的官员。曾经在沙瑞金时期被边缘化的、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精于程序性工作的“老好人”型干部,开始重新获得重视。
跑官要官、拉扯扯扯的现象并未绝迹,只是形式变得更加隐蔽和“高雅”。酒桌文化从街边大排档转向了私密会所,礼物往来更注重“雅趣”和“心意”,权力寻租披上了合作共赢、服务地方经济的外衣。大家都心照不宣地遵守着新的潜规则,一种默契的“和谐”在官场弥漫开来。
吕梁坐在反贪局局长的办公室里,感受尤为明显。移交到他这里的线索和举报信,数量明显下降,而且大多是一些不痛不痒、查无实据的内容。一些过去啃不动的硬骨头案件,上面传来的指示多是“慎重处理”、“注意影响”、“保护好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他知道,反贪的利剑依然高悬,但剑刃的锋芒已被刻意收敛,更多地是作为一种威慑存在。他必须重新调整自己的工作节奏和方式,以适应这“稳定压倒一切”的新基调。
三、 经济与社会:可控的繁荣与沉闷的活力
在宏观经济层面,汉东的经济数据依然亮眼。Gdp保持着稳健增长,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等关键指标符合甚至略超预期。高育良和祁同伟都深知,经济基础是政权稳固的基石,因此对经济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
但这种发展,带着强烈的“可控”色彩。大型国企、与政府关系密切的龙头企业获得了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资源倾斜,发展顺畅。而一些依赖创新、模式灵活但可能存在“不规范”风险的中小企业、新兴业态,则感受到了无形的压力。银行贷款审批更严,市场监管检查更频,一切都被纳入更加精细化的管理框架内。
曾经在沙瑞金鼓励下涌现的某些民间智库、社会创新组织,要么主动转型,向主旋律靠拢,要么因资源枯竭而逐渐沉寂。社会的活力依然存在,但却被导入了官方设定的河道中,平稳流淌,少了些许奔涌的激情。
普通民众的生活似乎并未受到太大影响。物价稳定,治安良好,公共服务的效率在技术加持下还有所提升。茶余饭后,人们谈论更多的是家长里短、娱乐八卦,对官场高层的变动,除了最初的新奇,很快便失去了兴趣。对于大多数老百姓而言,谁能带来实实在在的安定和生活改善,谁就是好的治理者。至少表面上,高育良和祁同伟交出的是一份合格的答卷。
四、 不同的声音:安心与沉闷并存
对于这种变化,汉东官场和民间的心态是复杂的。
一大批干部感到前所未有的“安心”。他们不必再担心因工作思路不同而被贴上标签,不必再疲于应付各种创新考核和突击检查,可以按照熟悉的流程和规矩,按部就班地开展工作。这种 predictable(可预测)的环境,对于追求稳定职业生涯的官僚体系成员来说,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他们真心拥护高书记带来的“稳定局面”。
然而,另一部分人,则感到了深深的“沉闷”。尤其是一些年轻、有抱负、在沙瑞金时期看到改革希望的干部,内心充满了失落感。他们觉得官场重新变得暮气沉沉,那种锐意进取、打破常规的氛围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小心翼翼、不敢越雷池半步的保守。一位曾在改革一线奋战的年轻处长在私下场合感叹:“现在的工作,就像在精心修剪一个巨大的盆景,每一刀都要符合规范,好看是好看,但再也长不成参天大树了。” 这种沉闷,是一种对激情和梦想被磨平的无奈。
商界也是如此。与权力核心关系紧密的大商人,如鱼得水,生意做得风生水起。而更多依靠市场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企业家,则感到无形的天花板,仿佛有一张细密的网,规范着他们的一举一动,虽然提供了秩序,却也限制了野蛮生长的可能。
五、 新时代的基石与暗礁
祁同伟作为这个新格局的核心塑造者之一,清晰地感知着这一切。他需要这种稳定来巩固权力,消化胜利果实。他推动的“智慧政法”系统,正是将这种“可控的稳定”落到实处的技术手段,通过对社会面无孔不入的感知和掌控,将一切潜在风险降至最低。
站在政法委办公室的窗前,他看着楼下广场上悠闲散步的人群,心中并无多少得意,反而充满了警惕。他知道,这种“和谐”与“稳定”是脆弱的,是建立在对各种矛盾进行暂时压制和精细管理的基础之上的。京城钟小艾家族的沉默,像一颗不知何时会引爆的定时炸弹。汉东内部那些感到“沉闷”的势力,是否会寻找宣泄的出口?经济结构中隐藏的深层矛盾,能否在“可控”的模式下真正化解?
高育良试图用传统文化的“和谐”理念来润滑和包装这种治理模式,但祁同伟更相信冰冷的权力逻辑和严密的控制体系。这个新时代,始于权力的更迭,成于表面的稳定,但其未来能走多远,取决于他们能否真正驾驭这平静水面下涌动的暗流。
汉东,就像一艘调整了航向的巨轮,驶入了一片看似风平浪静的水域。但船长和高层船员们都清楚,真正的考验,或许才刚刚开始。安逸的表象之下,需要比应对惊涛骇浪时更加敏锐的洞察和更坚定的掌控。
喜欢宦海狂澜:祁同伟再胜天半子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宦海狂澜:祁同伟再胜天半子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