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东省委党校,报告厅。
能容纳近三百人的厅内座无虚席。台下,是来自全省各市、县(区)以及省直机关的部分厅局级、县处级领导干部学员。他们穿着整洁,神情专注,笔记本和笔早已准备好。主席台上方,悬挂着醒目的会标:“汉东省领导干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提升治理能力专题研讨班”。
今天的主讲人,是省委书记高育良。
这是高育良就任省委书记后,首次在党校如此大规模的班次上授课,意义非同一般。这不仅是一次理论辅导,更被视为新班子定调子、指方向、统一思想的重要场合。因此,台下听众的态度也格外认真,甚至带着几分揣摩的意味。
上午九时整,高育良在党校常务副校长的陪同下,迈着沉稳的步伐走上主席台。他身着深色西装,白色衬衫,系着一条暗红色领带,头发梳理得一丝不苟,脸上带着温和而儒雅的微笑。与沙瑞金时期那种充满改革锐气、喜欢脱稿即兴发挥的风格不同,高育良的讲台上,摆放着厚厚一叠精心准备的讲稿,旁边还放着他的茶杯和一本线装书,书脊上隐约可见《资治通鉴》四个字。
“同志们,大家好。”高育良的声音通过麦克风传遍报告厅,温和而清晰,带着一种学者型的从容。台下立刻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掌声停歇,高育良没有急于进入正题,而是先环视了一圈会场,目光与台下的干部们有所交流,显得平易近人。他轻轻拍了拍身旁的那本《资治通鉴》,开口道:
“今天来给大家讲课,压力不小啊。”他微微一笑,带着些许自嘲,“咱们汉东的干部队伍,藏龙卧虎,理论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同志很多。我坐在这里,与其说是讲课,不如说是借此机会,和大家一起交流一下学习体会,共同探讨一些关于历史、关于治理、关于我们肩上责任的问题。”
这番谦逊的开场白,再次赢得了好感度的掌声。
“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探索、不断自我革新的历史。”高育良正式切入主题,他的语速不快,条理清晰,引经据典,“从延安时期的‘窑洞对’,到新中国成立前夕的‘进京赶考’,再到改革开放的‘关键一招’,无不体现着这种可贵的自我革新精神。这是我们党能够克服艰难险阻,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法宝。”
他首先高屋建瓴地阐述了党的自我革新理论的深刻内涵和重大意义,这部分内容严谨规范,与中央精神保持高度一致,显示出他作为省委书记的政治站位和理论功底。
然而,接下来,高育良展示了他独特的授课风格。他没有过多停留在抽象的理论阐述上,而是巧妙地将话题引向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治国理政智慧,特别是历史周期律的探讨。
“同志们,我们都知道那句着名的‘窑洞对’。”高育良端起茶杯,轻轻呷了一口,继续说道,“黄炎培先生问毛主席,共产党能不能跳出‘其实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律。毛主席回答说,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律。这条新路,就是民主。”
“那么,民主的具体实现形式是什么?如何保证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高育良抛出了问题,然后顺势拿起了那本《资治通鉴》。“我们可以从历史中寻找启示。司马光写这本宏篇巨着,目的就是‘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历史虽然不会简单重复,但往往押着相似的韵脚。”
他开始引述《资治通鉴》中的典故,从秦汉的兴衰,到隋唐的治乱,分析历代王朝在开创期、鼎盛期和衰落期所呈现出的不同特点。他特别强调了鼎盛期往往隐藏的危机:
“一个政权,在夺取天下、开创基业时,往往能够励精图治,与民众同甘共苦,所以能‘其兴也勃焉’。”高育良侃侃而谈,声音抑扬顿挫,很有感染力,“但到了承平时期,容易产生骄傲自满情绪,容易脱离群众,容易滋生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如果不能及时警醒、自我革新,就会逐渐走向‘其亡也忽焉’。”
他将历史典故与当前的实际工作相联系:“比如,我们现在强调‘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这个‘稳’不是一成不变、固步自封的‘稳’,而是要在保持大局稳定的前提下,通过不断的改革和创新来谋求‘进’。这本身就是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盲目冒进,可能欲速则不达;但一味求稳,不敢越雷池一步,也可能错失发展机遇,积累更深层次的矛盾。”
这时,他话锋一转,自然而然地联系到了汉东的现状:
“我们汉东省,经过历届班子的努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特别是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着成就。”他首先肯定了成绩,这是必要的铺垫,“但是,越是形势好的时候,越要居安思危。我们要清醒地看到,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存在,一些领域还存在风险隐患,社会治理面临新情况新挑战。”
“因此,”高育良的声音提高了些许,目光变得凝重,“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汉东的工作,必须坚持‘稳’字当头。这个‘稳’,是政治的稳定、社会的安定、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要在稳定中化解风险,在稳定中调整结构,在稳定中改善民生。任何改革举措,都要建立在充分调研、科学论证的基础上,要把握好时机和力度,注重综合平衡,确保不会引发不必要的震荡。”
他详细阐述了“稳中求进”在汉东的具体体现:比如,在经济发展上,要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不能单纯追求Gdp增速;在深化改革上,要更加注重系统性和协同性,不能搞“单兵突进”;在社会治理上,要更加注重法治和公平正义,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中国传统文化讲究‘中庸之道’,讲究‘执两用中’。”高育良再次引用传统文化来佐证他的观点,“这不是和稀泥,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一种极高的治理智慧。它要求我们在处理复杂问题时,要把握好事物的度,不偏不倚,避免过度和不及。我们现在强调的‘综合平衡’,就是这种智慧在现代治理中的运用。”
整个授课持续了将近三个小时。高育良学养深厚,古今中外,信手拈来,将深奥的理论和复杂的现实问题,用一种相对容易理解的方式娓娓道来。台下不少年纪稍长、偏好传统文化的干部听得频频点头,觉得高书记水平就是高,看问题透彻,既有理论深度,又有文化底蕴,比之前沙瑞金那种“硬邦邦”的改革论调听起来舒服多了,也“稳妥”多了。
然而,坐在中间靠后位置的几位相对年轻的干部,虽然也在认真记录,但眼神中却流露出一些不同的思绪。
一位来自某改革前沿城市的年轻区长,在笔记本上记下了“历史周期律”、“稳中求进”、“综合平衡”等关键词,但在旁边悄悄画了一个小小的问号。他心想:“高书记的课引经据典,确实有水平。但是,通篇听下来,感觉‘求稳’的分量远远大于‘求进’。面对发展中存在的结构性问题和新出现的挑战,这种过于强调平衡和稳妥的思路,会不会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一种拖延甚至保守的借口?沙瑞金书记在的时候,虽然压力大,但那种‘杀出一条血路’的改革锐气,确实推动解决了不少积攒多年的顽疾。”
他旁边一位省直机关的年轻处长,也有类似感受。他注意到,高育良在谈到具体工作时,多次使用“继续做好”、“扎实推进”、“不断完善”等词汇,而很少出现“突破”、“创新”、“攻坚”这类更具改革色彩的词。他隐约感到,汉东的发展节奏,可能真的要进入一个与沙瑞金时期截然不同的“平稳期”了。
课后,学员们陆续离场。三五成群地交流着听课体会。
“高书记到底是学者出身,水平不一样啊!把历史和现实结合得这么好。”
“是啊,听得明白,也觉得踏实。现在这个阶段,稳一点好,步子太大容易出问题。”
“关键是方向把得准,‘稳中求进’是中央的精神,结合我们汉东实际,高书记的阐述非常到位。”
但也有些私下议论,声音压得很低:
“讲得是挺好,就是……感觉少了点劲儿?有点像听一位博学的老先生在上历史课。”
“我倒是怀念沙书记那种风格,虽然有时候让人喘不过气,但真是能感觉到变化在发生。”
“嘘……小声点。此一时彼一时。现在要的是稳定。高书记的思路,符合当下的需要。”
高育良在党校领导的陪同下,走向休息室。他脸上依旧带着温和的笑容,应对着身边人的称赞。但他敏锐的目光,也捕捉到了台下一些年轻干部若有所思甚至略显失望的表情。他心中了然,知道自己的这套理论体系和施政思路,并非能让所有人,尤其是那些渴望快速建功立业的少壮派感到兴奋。
回到休息室,屏退左右后,高育良脸上的笑容微微收敛。他独自坐在沙发上,再次拿起那本《资治通鉴》,随手翻到某一卷,目光落在记载着某个盛世之下危机初现的段落上。
他知道,今天的课,成功地树立了他作为一位沉稳、睿智、富有历史感的主政者形象,也为汉东未来一段时间“稳”字当头的工作基调提供了充分的理论和历史依据。这有助于统一思想,凝聚共识,至少是表面上的共识。
但他更清楚,治理一个复杂的省份,仅靠引经据典和强调“稳妥”是远远不够的。沙瑞金虽然离开了,但他留下的改革期待和形成的路径依赖, 以及李达康那种强大的发展惯性,都是他必须面对的现实。内部的平衡,外部的关注,无一不是考验。
“执两用中,谈何容易。”高育良合上书,轻轻叹了口气。这声叹息微不可闻,却道出了他位居权力顶峰后,内心深处的一丝不易察觉的沉重。授课只是舆论准备的第一步,真正的博弈,还在课后的现实政治场中。他需要祁同伟那样的“利剑”来扫清障碍,也需要平衡各方势力,确保这艘大船能按照他设定的“稳妥”航线前行,而不至于倾覆。
喜欢宦海狂澜:祁同伟再胜天半子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宦海狂澜:祁同伟再胜天半子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