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灵引……归……途……”
“神物择主,以心养之,以魂契之……”
那夜之后,这几句断续的讯息与古籍箴言,便如同烙印般刻在了李薇的心头。她清晰地感知到,胸前的蟠螭玉佩不再仅仅是一件护身符或指引物,它更像一位沉疴在身、亟待救治的古老同伴。而那些细微的“裂隙”,便是阻碍它恢复力量、乃至可能关联“归途”的关键。
修复它!必须修复它!
这个念头成了李薇此刻最强烈的执念。但如何修复一件“蕴灵古玉”?用寻常的金银镶嵌?还是现代的化学粘合剂?直觉告诉她,绝无可能。这需要的是另一种层面的“治疗”,一种能弥合其灵性创伤、补充其本源能量的方法。
她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寻找方法上。在研究所的资料室里,她的阅读范围变得更加聚焦。不再仅限于纹饰、历史,而是开始疯狂地搜寻一切与“玉养”、“灵物修复”、“能量补益”相关的记载,无论是正统的考古报告,还是那些被视为荒诞不经的志怪小说、道家典籍、炼丹方术。
这个过程比之前更为艰难。此类记载本就稀少,且大多语焉不详,充满了隐喻和象征,真假难辨。
她看到《云笈七签》中提及“玉者,山之精也,以元和之气润之,可通灵”;看到《淮南万毕术》里模糊地记载着“聚星辰之辉,可补玉魄”;甚至在一些古老的巫觋笔记中,找到用特定草药、矿物,配合月光、地脉进行“祝由”仪式的片段。
这些信息杂乱无章,如同散落一地的拼图碎片。陈教授对于她突然转向这些“玄学”领域感到些许不解,但出于对她直觉和那块古玉的重视,并未阻拦,反而提供了不少相关的古籍线索。
“这些东西,大多被视为古人的想象,”陈教授提醒道,“科学性存疑,你需要仔细甄别。”
李薇明白。但她没有别的选择。她只能依靠那与玉佩日渐紧密的联系,去感受,去尝试。
她开始留意周围的环境。根据一些记载,日月精华、山川灵气或许对温养灵玉有益。她尝试在月光皎洁的夜晚,独自登上餐馆附近唯一一座小公园的山丘,将玉佩置于月光下,凝神感应,却收效甚微——城市的灯光太亮,空气太浊,那点微薄的月华似乎难以穿透这层层阻碍。
她也曾利用休息日,乘坐公交车前往市郊,找到一处相对清净的林地溪边。当她将玉佩浸入清澈的溪水,感受着水流与草木的清新气息时,玉佩确实传来了一丝微弱的、如同久旱逢甘霖般的愉悦颤动,但那感觉转瞬即逝,对修复那些深层的“裂隙”而言,无异于杯水车薪。
看来,仅仅依靠现代都市中稀薄的自然能量,远远不够。
她的目光,再次投向了那些玄奥的记载。“特定草药”、“矿物”、“星辰之辉”……这些关键词反复出现。
草药和矿物?她身无分文,如何获取?即便知道名称,此世的草药矿物,与古籍记载的,还是同一种东西吗?
星辰之辉?在光污染严重的城市,连看清星星都困难,如何“聚辉”?
困境如同铁壁,横亘在前。
这日,她在一本极为冷僻的、名为《金石灵枢录》的残卷中,看到了一段让她心跳加速的文字:
“……夫灵玉有损,非金石可补,需以同源之气引之。或寻蕴灵之古玉残片,以其本源相融;或觅天地所钟之灵物,如‘月华髓’、‘星辉砂’、‘地脉乳’之属,化其菁华,徐徐滋养……”
同源之气!灵物!
李薇猛地站起身,在资料室来回踱步,心情激荡。
寻找另一块蕴灵古玉?这无异于大海捞针,可遇不可求。
但“月华髓”、“星辉砂”、“地脉乳”……这些名字虽然听起来玄乎,但是否指向某些现实中可能存在的、蕴含着特殊能量的物质?比如,某种特定的晶体?陨石?或者……极其罕见的天然矿物?
她想起曾在自然博物馆的展览中,见过一些在黑暗中会自行发出微光的“夜明珠”(萤石),以及一些据说拥有特殊磁场的水晶。这些东西,是否就蕴含着微弱的“星辰之辉”或“大地之气”?
一条看似荒谬,却又隐隐透着可能性的路径,在她眼前缓缓展开。
她知道,凭她一个餐馆洗碗工的身份和能力,想要寻找这些传说中的“灵物”,难如登天。
但她必须尝试。
为了修复古玉,也为了那渺茫而珍贵的——“归途”。
她合上《金石灵枢录》,眼神重新变得坚定。接下来的目标,除了继续在书海中寻找更具体的线索,还要开始留意现实世界中,那些可能蕴含着特殊能量的“奇石异物”。
或许,该去那些卖“古董”、“玉石”、“水晶”的地方看看?哪怕只是去观察,去感受。
胸口的玉佩,似乎感应到她重新燃起的决心,传来一阵温和而坚定的暖意,仿佛在说:
前行,我与你同在。
喜欢儿媳揭开婆婆的秘密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儿媳揭开婆婆的秘密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