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彻将竹简拍在案上,眼中闪过锐光:“平反旧案、整饬边防,这小子有几分魄力!当年朕扫匈奴、削诸侯,何尝不是在乱局中求稳?”
卫青接口道:“陛下,他设郧阳府安置流民,与汉初‘休养生息’异曲同工。只是用西厂监控百官,虽快却险,不如陛下‘推恩令’那般润物无声。”刘彻颔首:“乱世用重典,盛世用怀柔。他处的那个时候,或许也只能如此。只是后世只记宦官,不记其安边之功,倒也冤得很。”
武则天看着奏疏,忽然笑了:“用宦官制衡文官?这手段,倒像朕当年用酷吏压士族。他知道哪些人能为己用,哪些人必须敲打,是个懂权术的。”
狄仁杰道:“陛下,他最难得是‘知轻重’——先稳朝局,再安民生,最后固边防,步步都踩在点子上。万贵妃之事或许有私德瑕疵,却未动摇国本,比起那些因私情误国的君主,强多了。”
武则天挑眉:“私德与治国,本就两码事。后世史家总爱揪着男女之事不放,倒把他稳住大明的功劳淡忘了。”
【#盘点那些被低估的皇帝#前十名,第六名,曹魏(三国时期)——曹叡】
【曹叡常被视为最被低估的皇帝,主要原因在于他的执政成果被复杂的历史背景和后期争议行为掩盖,实际上他有着卓越的治国才能与战略眼光。
曹叡即位时,面临曹真、曹休、陈群、司马懿四位权臣辅政的局面,皇权受到一定制约。
他巧妙施展政治手腕,借战事频繁之机,多次将曹休、曹真与司马懿调离中央,派往边境作战,使他们在都城停留时间有限,极大降低了对朝政的影响力。
曹休与曹真先后在太和二年和太和五年离世后,仅余无军权的陈群在朝,对明帝权力影响微弱 。通过这一系列操作,曹叡成功收揽大权,此后在内外事务和政策改革上牢牢掌握最高决策权,政令得以有效施行,一朝之内未出现威胁皇权的权臣。】
【例如,他在处理政务时,即使面对群臣反对,也能独断专行,坚持自己的决策,确保权力集中与统治稳定。
在抵御外敌方面,曹叡表现出色。面对孙权进攻江夏,他冷静分析局势,认为东吴擅长水战,此次陆地进攻是趁防守疏忽,不会持久,因此没有盲目发兵支援,而是让荀禹在途中招兵买马,借山势举火攻击吴兵,成功逼退吴军。
在应对诸葛亮北伐时,他调度有方,派曹真、张合等人拒敌,并亲往长安压阵,张合大破马谡于街亭,蜀军撤退。
之后诸葛亮多次北伐,曹叡都能制定合理战略,或派司马懿抵御,或亲自指挥调度,使曹魏成功防御住蜀汉进攻 。】
【此外,他还派秦朗平定鲜卑骚乱,派司马懿征讨辽东公孙渊,将辽东纳入曹魏版图,展示出强大的军事指挥能力和战略眼光。
经济与文化上积极推动,促进发展繁荣:经济上,曹叡重视农业生产,诏令郡国鼓励农桑,对怠惰者予以惩处。
他还命王昶在冀州兴修水利,灌溉农田数千顷,使百姓受益,促进了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文化上,他设立崇文馆,征召擅长诗赋之人,鼓励文学创作,推动了文化繁荣,他本人也擅诗文,与曹操、曹丕并称魏氏“三祖” 。
在法律方面,他诏令设置律博士,改革汉法,制订新律,删简死刑条款,减少死罪,除死刑外可财赎罪,减鞭杖之刑,避免苦打成招,在法治建设上取得重要进展。】
【曹叡统治后期,大兴土木,修建宫殿,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致使百姓负担加重,影响了他的历史评价。
例如洛阳宫中崇华殿火灾后,他坚持重建,此举遭到众多大臣劝谏,但他不予理会。另外,他英年早逝,年仅三十六岁就驾崩,未能进一步巩固其政治遗产。
临终托孤时,他选择曹爽与司马懿共同辅政,导致曹爽专权,最终引发“高平陵之变”,司马氏篡魏,曹魏政权逐渐衰落,这一结果也让人们对他的托孤决策产生质疑,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他在位前期的卓越功绩 。加之三国时期英雄辈出,曹操、刘备、孙权等人物光芒耀眼,使得曹叡的成就容易被忽视。】
李世民将奏疏推给魏徵:“你看这曹叡,既能拒诸葛亮于国门,又能兴水利、设崇文馆,算个文武双全的。”魏徵皱眉:“陛下,他前期收权固边,确有可赞之处,可后期修宫殿、耗民力,与隋炀帝都有几分像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点他没学明白。”
李世民点头:“是啊,守业比创业难。他若能始终如一地克制,曹魏未必会落得那般下场。只是后人都盯着司马篡魏,倒把他拒蜀平辽的功给忘了。”
朱元璋拍案:“这小子对付权臣有一手!把司马懿那帮老狐狸支去打仗,眼不见心不烦,比朕杀功臣温柔,却也管用。”
刘伯温道:“陛下,他的问题在‘晚节不保’。前期清明,后期奢靡,就像筑起的堤坝突然溃了个口子。托孤给曹爽和司马懿,更是把豺狼和猛虎拴在一起,不出事才怪。”
【#盘点那些被低估的皇帝#前十名,第五名,唐朝——李忱】
【李忱(唐宣宗)被视为唐朝后期最被低估的皇帝,其执政能力与历史贡献常被晚唐整体衰败的背景掩盖,实则以“小太宗”之名展现出非凡的治国智慧,是晚唐颓势中的“回光返照”式人物。
他继位前,牛僧孺、李德裕为首的两党争斗持续数十年,严重消耗朝政活力。李忱登基后,以雷霆手段贬斥李德裕,逐步清算两党核心势力,打破“朋党日争”的困局,使皇权重新凌驾于官僚集团之上,政令得以畅通。】
【他重用寒门官员,严格考核官吏政绩,严惩渎职贪腐者(如罢黜节度使李燧等),甚至亲自复试科举考生以杜绝舞弊,扭转了中晚唐以来官场的颓靡风气。
他在位期间,击败吐蕃,收复河湟地区(今青海东部),结束了安史之乱后吐蕃对该地区近百年的控制;平定党项、回鹘等部族叛乱,巩固了西北边防,是晚唐少有的军事扩张期。
对割据的藩镇采取“恩威并施”策略,既严惩公然叛乱的藩镇(如平定卢龙军乱),又对归顺者予以安抚,避免了唐朝进一步分裂,延长了王朝寿命。】
【减免赋税、抑制土地兼并,尤其重视灾后救济,使经历战乱的百姓得以喘息,社会矛盾有所缓和。
修订《大中刑律统类》,简化法律条文,减少酷刑,甚至亲自审理冤案,被民间称为“小太宗”,其施政风格被认为延续了唐太宗的“贞观之治”精神。】
【唐朝自安史之乱后元气大伤,虽有李忱的“大中暂治”,但未能扭转王朝衰落的总趋势,后世多关注晚唐的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忽视其短暂的振兴。
-他登基前因装傻充愣被视为“愚钝”,继位后的锐变与功绩形成反差,使时人与后人对其能力认知存在偏差。
执政仅13年,且晚年沉迷丹药,去世后继承者昏庸,导致“大中暂治”的成果迅速流失,未能形成持续的盛世标签,进一步弱化了其历史影响力。
综上,李忱以务实手段在晚唐的烂局中实现短暂中兴,其政治手腕与执政成果堪比唐太宗,却因时代局限与历史惯性被低估,实为唐朝后期最具作为的“救世之君”。】
刘邦咂摸着酒盏:“这李忱,倒像个藏着刀子的老实人!装疯卖傻这么多年,一上台就收拾党争,比朕当年收拾异姓王还沉得住气。”
萧何躬身道:“陛下,他最难的是在烂摊子里找出路——安史之乱后,唐朝早没了贞观的底气,他能收复河湟、稳住藩镇,已是逆天改命。只是这‘小太宗’的名声,终究被晚唐的乱局盖了。”刘邦点头:“乱世里的明白人最不容易,可惜命短,又遇着不争气的后代,不然说不定能多撑几年。”
喜欢天幕:盘点古人那些事儿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天幕:盘点古人那些事儿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