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匠铺后院的炉火熄了三日,炉膛内积着薄灰,赵武蹲在灶前,用铁钎拨弄残渣。他袖口磨破,指甲缝里嵌着铜屑,却将一枚铜钱反复摩挲,边缘已磨出温润光泽。这钱昨日才从李震手中领回,是“青牛元钱”十枚样币之一,命他藏于贴身布袋,不得示人。可今晨天未亮,李瑶便遣人传话:带钱,去南街。
南街尽头,原是废弃的盐栈,三间瓦房,木门新刷桐油,檐下悬一块黑底金字匾额——“惠民钱庄”。字迹方正,无雕饰,却压得住整条街的嘈杂。李瑶立于门侧,手中捧着红绒托盘,盘上十枚铜钱一字排开,正是样币。她未穿华服,只着素色短襟,腰束布带,发髻用竹簪固定,像寻常账房先生,却站得笔直。
李震随后而至,肩披旧斗篷,手中提一只铁皮箱。箱未上锁,他当众打开,取出十贯铜钱,全是大雍通宝。百姓围在街口,议论纷纷。有人认出那是李家库房的制式箱,低声说:“这是要干大事。”
李瑶抬手,请李震入内。柜台后设一高几,几上放账册、印泥、算盘。她翻开册页,提笔写下:“首存者:李震,十贯,青牛元年三月初七。”落印,将一张红纸交予李震。纸上印着“存单”二字,编号“0001”,盖有“惠民钱庄”朱印。
“钱入库,单在手,随时可兑。”她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
李震将存单收进袖中,转身对众人道:“自今日起,凡存钱于钱庄者,首月赠利五文。借贷利息,三成于市价。”话毕,他将铁皮箱轻轻推入柜台下方暗格,未再多言。
百姓静了片刻。有人嘀咕:“钱放进去,还能拿回来?”“万一把钱吞了,告都没处告。”议论声中,王二从人群后走出。他原是织工,后管账,如今负责马政,手里攥着一个粗布钱袋,指节发白。
他在门口站了半日,进退不得。
李瑶见他踟蹰,未唤他入内,反亲自迎出,取茶具一套,摆在门外小桌。她烫杯、冲茶,动作不疾不徐,然后请王二坐下。
“您存的是辛苦钱,怕出错,是人之常情。”她说,“不如先看看流程。”
她请王二指定一名护卫作见证,又命人打开钱庄库箱。箱分三层,上层空置,中层放样币,下层锁着铁匣。李瑶取出十枚“青牛”钱,当众验看:字迹清晰,边缘无毛刺,轻敲有清音。再取王二钱袋,倒出五贯,逐一清点,记入账册,编号“0002”。最后,将钱封入小布袋,贴上标签,投入库箱下层。
“这是您的存单。”她递上一张红纸,“若要取钱,凭单而来,不认人,只认印。”
王二盯着存单看了许久,终于点头。围观百姓见钱庄不接钱袋、不夺私物,反而公开验钞、立据为凭,疑虑渐消。有人开始询问存钱利钱几何,借贷要何手续。
锣声三响,钱庄首日首存告成。
午后,赵武入内,将那枚样币轻轻放在柜台上。他未穿匠袍,只着粗布短衫,脸上有烟熏火燎的痕迹。
“我想贷三十贯。”他说,“扩工坊,加两座炉。”
李瑶未问抵押,只翻出一本薄册,上记“铁匠赵武,承修农具三百二十七件,军械修补四十六次,履约无误”。她提笔在旁注:“信誉档已立。”
“无契无保,如何放贷?”有人低声质疑。
李瑶道:“旧例重物不重人,可人若肯为民生出力,为何不能信?”
她提出新法:分期还款,前两月免息,后以实物抵息。赵武可用铁犁、锄头折价偿还,每把按市价八成计,分六期付清。
李震在旁听罢,点头:“凡为民生出力者,钱庄优先支持。”
赵武眼眶发红,双手接过三十贯“青牛”钱,一枚未动,尽数投入随身布袋。他未道谢,只深深一揖,转身出门。百姓见铁匠都能贷到钱,且无需田契房契,纷纷上前咨询。有农夫问可否贷犁,有织户问可否贷梭机。李瑶一一记录,许诺三日内答复。
至申时,钱庄已收存十二笔,共计八十七贯六百文;放贷四笔,总计一百一十贯。账册页页填满,算盘珠响个不停。
李震立于内室,看李瑶清账。她逐笔核对,笔尖蘸墨,勾画无误。忽而停笔,抽出三枚“青牛”钱,置于灯下细看。铜钱边缘微翘,似被人用钳子剪过一道。
“有人试剪边。”她说。
李震接过,指尖抚过缺口,未怒。他命人取来小锤,将三枚钱投入铁盆,倒入熔铅,点火重铸。火光映在他脸上,明暗交替。
“不追责。”他说,“但要让百姓知道,我们不怕。”
次日清晨,钱庄外贴出告示:“凡交回问题铜钱者,奖一文。”下方设一木箱,箱口窄小,仅容铜钱通过。
天未亮,箱中已有三枚铜钱静静躺着。
李震亲自将它们投入熔炉。铜液沸腾,他取来新制钱范,边缘刻一圈细密锯齿纹。这是他昨夜亲手所刻,非为装饰,乃为防伪。新钱脱范而出,边缘如齿,握在手中有硌手感,无法剪边取铜。
“从今日起,‘青牛钱’皆带防伪纹。”李瑶宣布。
百姓见钱庄不惩反奖,且迅速改良钱币,信任更增。有老商户原拒收“青牛”钱,今晨主动送来五贯,要开账户。李瑶照收,依例开单。
日暮,钱庄关门。李震独坐内室,看账册最后一行:“总存入一百七十三贯二百文,总贷出一百六十贯,库存净余十三贯二百文。铜钱流通数:二百零七枚。”
他合上册子,取出一枚新铸“青牛”钱,边缘锯齿清晰。他用指腹摩挲钱面“青牛”二字,忽然问:“若将来百姓只认此钱,朝廷的,还算数吗?”
李瑶站在门边,未答,只将一叠存单放在桌上。最上面一张,编号“0100”,写着一个农夫的名字,存款三贯,用途注明:“备春耕。”
李震低头,继续摩挲铜钱。火炉余温未散,铁钳横在炉口,钳尖还沾着一点未化的铜渣。
喜欢李氏霸业:全家定鼎新朝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李氏霸业:全家定鼎新朝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