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日后清晨,第一支清丈队抵达城郊官田。赵德亲自主持,乡老会成员列席。宁远账房打开木箱,取出量尺,铺展登记册。
一名官吏迟疑上前:“这……真要从官田开始?”
李瑶站在队首,将印泥盒放在田埂上。
“从这里。”她指着脚下,“第一尺。”
量尺一寸寸向前推,登记册上的字迹逐行填满。围观农户起初沉默,渐渐有人交头接耳。一名老农拄着锄头,低声问身旁妇人:“听说宁远那边,连寺田都量了?咱们这庙后那片,怕是要动?”
妇人没答,只攥紧了衣角。
消息传得比脚步还快。当日午后,县城南坊私塾内,两名蒙童正诵《千字文》,忽有村正推门而入,附耳与塾师低语数句。塾师脸色微变,随即合上书卷,沉声道:“今日课业至此,诸生归家,莫在外逗留。”
不到一个时辰,街头巷尾已传开:“李氏要收走祖田,按人头分地,自耕农也要被夺田充公。”更有甚者言之凿凿:“宁远来的账房,夜里偷偷测绘坟地,说是‘死人占地也要缴税’。”
李震在县衙后院接到李毅密报时,天色未暗。纸条上只写一行小字:“王氏私仓守卫增派,粮草未动。”他将纸条投入烛火,火舌一卷,字迹尽灭。
“暂不动。”他对立于阶下的李毅道,“风未起时,先固桩基。”
李毅点头退下。
李震转身步入正堂,赵德与李瑶已在等候。案上摊着几张粗纸,墨迹未干,是百姓口述的谣言汇编。
“乡老会拒签清丈册。”赵德道,“昨夜三里五村,已有十七户拆屋卖梁,另有二十余人往楚南方向去了。”
李瑶指尖划过纸面,忽而停住:“这些话,句式相似,用词刻意粗鄙,像是有人统一授意。”
“不是像。”李震道,“是有人在推。”
他起身,从柜中取出一份黄绢,上书《分田十问》。这是昨夜他与李瑶、赵德闭门拟定的政令说明,以问答体写就,字字直白:
“问:新政是否夺自耕农之田?答:否。此次只清隐田、补漏税,耕者有其田,不夺一亩。”
“问:寺田、族田是否在丈量之列?答:凡未纳税者,皆在清查之列。”
“问:分田以何为据?答:以劳力、户籍、实耕为准,鳏寡孤独另有优抚。”
“明日印发。”李震道,“每村十份,贴于祠堂、井台、市口。宁远来的账房,每队配一名宣讲吏。”
赵德迟疑:“若百姓不信?”
“信不信,不在嘴上。”李震道,“在行上。”
次日辰时,苏婉率五名学徒携药箱入城南三里坡。此地农户多为佃户,传闻最烈。她未先提药,只命学徒支起木板,上书“新政答疑”四字。
“谁有疑问,上前写一条。”
起初无人动。半炷香后,一名少年怯怯上前,在板上写下:“分田,我家能得几亩?”
苏婉取笔,在旁注:“凭户籍、劳力、实耕三据,丈量后公示三日,无异议即定册。”
又有人写:“若官吏偏私,如何?”
她答:“每村设两名百姓监督,可查量尺、核登记。若有舞弊,实名举报,赏银五钱。”
人群渐聚。苏婉这才打开药箱,取出药包:“今日施药,不登记姓名,不问户籍。但凡到场听讲者,皆可领一剂防暑汤。”
药汤分发时,她亲手持勺,一一递出。一名老妇接过碗,犹豫道:“听说你们要收我家坟地?”
“坟地不丈量。”苏婉道,“但坟旁开荒地,若三年未耕,需申报备案。若私自占荒,按新规补税。”
老妇愣住:“还有这规矩?”
“有。”苏婉点头,“但若家中无劳力,可申请缓征三年。”
人群静了片刻。
一名汉子突然道:“那……清丈时,我们能跟着看?”
“不但能看。”苏婉道,“你们推选的代表,要与账房同走每一块地。”
当日下午,李瑶在县衙税房召集主簿、县丞及各里账吏。她未多言,只命宁远账房取出三色笔:红、黑、蓝。
“红笔记官田,黑笔记私田,蓝笔记寺田。”她将一张田册摊开,“每块地后,标符号:?为已缴,x为欠税,△为争议。”
一名老吏皱眉:“旧册皆用墨书,如此花哨,恐难入档。”
李瑶不答,只命账房取来一里田册,当场演示。三人分工:一人读旧账,一人持色笔标注,一人核对实耕记录。不到两个时辰,三百二十七亩田的纳税状态全部厘清。
“三日可清一里。”她将册子推至案前,“若用旧法,需半月。”
主簿低头不语。
县丞轻咳:“若百姓争执,如何定论?”
“公示。”李瑶道,“每日午时,将各里清丈进度、纳税名单张贴于县衙外榜。”
她抬眼:“从明日起,所有税粮出入,须经宁远账房复核,否则不予入库。”
县丞脸色微变:“此非夺我职权?”
“不是夺。”李震的声音从门口传来,“是立规。”
他步入堂中,目光扫过众人:“青牛三年未清田亩,税入反降三成。百姓苦,国库空,官吏却安坐。今日起,账目公开,百姓可查。若有异议,当场对质。”
他停顿片刻:“若谁敢阻挠,或暗中篡改,一经查实,削籍流放。”
堂内无人再言。
当夜,李骁带回消息:城西两户人家连夜拆屋,木料已运至楚南商队。一家老小七口,趁夜渡河。
李震在书房独坐良久。案上摊着一本旧书,封面已磨破,依稀可见《明史》二字。他翻至《张居正传》,指尖停在一句批注上:“苟利社稷,生死以之。”
窗外更鼓三响。
次日清晨,李震亲赴城东清丈现场。此处为寺田边缘,传闻最凶。数十农户已聚在田头,神色戒备。
他未带护卫,只携李瑶与赵德步行而至。
“今日我来,不为量田。”他立于田埂,声音不高,却传至每名百姓耳中,“我来立一个誓。”
他命人取来铁碑,高三尺,宽二尺,置于田头。
“若新政害民,我李震愿自削爵禄,归耕陇亩!”
人群一静。
他继续道:“凡举报隐田者,赏银五钱。清丈误差超三厘,丈量官罚俸一月。每村监督可随时查册,若有隐瞒,当场揭榜。”
一名老农颤声问:“真……真不夺我们的地?”
李震取过登记册,翻至一页,递给他:“你家三口,实耕十一亩二分三厘,去年报税却只八亩。差额三亩二分,原是王家挂名。今日起,归你户下,税按实田计,但减免三年。”
老农手抖,几乎拿不住册子。
李瑶命账房当场登记,盖印,交予他一份副本。
“这……这能作数?”老农声音发颤。
“铁碑在此。”李震道,“政令如铁。”
人群开始骚动,不再是恐惧,而是疑惑与试探。
一名中年汉子挤上前:“我家有块荒地,三年没种,能报吗?”
“能。”李瑶答,“申报后可缓征两年。若三年内开垦,免税一年。”
又有人问:“寺里的田呢?”
“已列入清丈。”赵德道,“明日开始,由乡老会监督,逐块丈量。”
太阳升至中天,第一批登记完成。十一名农户领到新册,有人当场跪下,叩首不止。
李震未扶,只道:“不必谢我。谢这规矩。”
他转身欲走,忽听身后一声喊:“李公!”
一名少年捧着一卷旧册跑来,双手奉上:“这是我爹藏的,说是……王家给的‘保田契’,每年交三成粮,就不用报官。”
李瑶接过,翻开第一页,赫然写着“永不起丈”四字。
她抬头看向李震。
李震未接,只道:“收下。”
他迈出一步,靴底踩在田埂新泥上,留下一个清晰的印痕。
喜欢李氏霸业:全家定鼎新朝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李氏霸业:全家定鼎新朝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