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瑶的手指翻过一页纸,上面是工部呈报的匠户学堂扩建图纸。她没抬头,只将一张标注密级的文书轻轻推到案边。门外脚步声响起,不是急促的传令兵,而是缓而稳的脚步,停在门前。
“进来。”
苏婉走进来,手里抱着一叠册子,放在桌上。她看了眼李瑶面前的文件,“已经开始了?”
“昨夜情报系统刚理顺,今天就得把教育的事定下来。”李瑶抽出一份汇总表,“各地学政报上来的数据我都看了。识字率三年内翻了一倍,但能用算术记账的不到三成,会看农时图的更是寥寥无几。”
苏婉翻开自己带来的册子,里面是女子学堂这两年的教学记录。“我们教了她们认字,可大多数人回去还是只会绣花、做饭。有个学生问我,‘先生,我能用算术算出家里一天该烧多少柴吗?’”
李瑶点头。“所以不能再只教诵读。百姓要的是能用得上的本事。”
两人沉默片刻,窗外传来钟声,是早朝结束的信号。李瑶起身,“走吧,太学院的人已经在等了。”
文渊阁东厢,数十名教师已列席而坐。这些人来自各州,有穿粗布衣的寒门教员,也有穿戴整齐的士族出身者。他们低声交谈,目光不时扫向主位。
苏婉和李瑶并肩走入,场内立刻安静下来。
李瑶站定,开口便道:“今天召集各位,是要改课纲。从今往后,农学、工造、算术、医理,列为必修。”
话音未落,一名白发老者站起,声音发颤:“四书五经乃立身之本,若弃经典,岂非背离圣贤之道?”
旁边一人附和:“学子当以明理为先,何须学那些匠人手艺?”
苏婉往前一步,语气平和:“去年河北大旱,是谁带着村民挖深井取水?是读过《孟子》的县令,还是那个懂水利的年轻人?”
她从袖中取出一个小布袋,倒出几粒金黄的谷种。“这是千穗粟,一株结百穗,亩产比旧种高出六石。培育它的人,没考过功名,只是个农技学堂的助教。”
有人低头不语,也有人皱眉摇头。
李瑶接着说:“我们不是不让读经书。但一个孩子念了十年书,连自家田里的病虫害都认不得,这书读来有何用?”
她拿起桌上的数据册,“过去三年,接受过农技培训的农户,收成平均提升四成;掌握基础算术的工匠,收入高出同行五成。这些数字不会骗人。”
场内渐渐安静。
一名年轻教员举手问道:“那考试怎么考?总不能让考生去地里插秧吧?”
李瑶答:“考法也要改。不再是死背章句,而是解决问题。比如给你一块地,告诉你土质和气候,你得写出该种什么、何时施肥、如何防虫。”
苏婉补充:“医理课也不再只是背药方。学生要学辨草药、测脉象,还要去乡间义诊,记录病例。”
又有老学正提出质疑:“师资从何而来?我们这些人,一辈子教经义,哪会讲什么齿轮水车?”
“所以今天不是来听命令的,”李瑶说,“是来学的。”
她拍了下手,几名书吏抬进木箱,打开后取出一批新编教材。里面有图文并茂的《耕织要略》,有带实物模型的《工造初解》,还有按节气编排的《算术应用集》。
“接下来三天,各位要分组学习新课纲,参与试讲。每人都要上台讲一堂实务课,由同行评议打分。合格者发认证文书,回乡主持试点教学。”
众人面面相觑,有人露出犹豫,也有人眼中闪出兴趣。
散会后,苏婉与李瑶乘车前往城南实验学堂。路上,苏婉问:“真能让这些人转过来?”
“他们不是不愿变,”李瑶望着街边匆匆走过的百姓,“是没人告诉他们,变之后能带来什么。”
学堂门口,一群孩子正在排队入校。看到两位大人下车,纷纷行礼。
课堂已经布置好。一间教室摆着泥土和种子,准备讲育苗;另一间放着木制齿轮和小水车模型,用来演示灌溉原理;第三间则铺开算筹和账本,教记账方法。
第一节课是农学。苏婉亲自上台,拿起一把铁锄模型,讲解深耕的好处。孩子们围在前面,眼睛发亮。
“你们知道为什么春天要松土吗?”她问。
一个瘦小男孩举手:“因为土松了,根才能扎得深。”
“对。”苏婉笑了,“那你回家能不能教你爹这样做?”
男孩用力点头。
另一边,工造课出了点状况。一个学生组装抽水泵时用力过猛,木轴断裂,水流溅了一地。孩子们哄笑起来,那学生涨红了脸。
苏婉走过去,蹲下身帮他拆开模型。“不是力气大就行。你看这里,压强要均匀,力才能传上去。”
她一边讲解,一边重新组装。其他孩子围拢过来,静静看着。
李瑶站在教室后方,看了一会儿,转身召集几位教师开会。
“今天的课暴露一个问题,”她说,“学生动手能力差,不是他们笨,是以前没机会练。”
一位年长教师叹气:“我们小时候,读书就是背书。谁敢碰墨砚以外的东西?”
“现在不一样了。”李瑶拿出一张表格,“从下周起,实行‘任务驱动教学’。每节课给一个问题,比如‘怎么让井水自动流进田里’,让他们分组想办法。”
“那要是想错了呢?”
“错就改。但至少他们在动脑筋。”她顿了顿,“以前一场仗打输了,将军说是天意。现在我们知道,是粮道断了,是地形没摸清。教育就是要教会人看清真相。”
会议结束已是傍晚。夕阳照进偏厅,烛台尚未点亮。
苏婉翻着手中的教案,“河北那边来信,说几个县的学堂愿意加入试点。”
李瑶在行程单上划了几笔,“我们下周就动身,先去冀州,再去江淮。每到一处,都要开教师培训会。”
一名年轻女教员走进来,手里拿着几张纸。“这是今天学生们画的设计图,您看看。”
李瑶接过。一张纸上画着带踏板的提水装置,另一张改进了曲柄结构,最末一张竟设计出双缸往复泵的雏形。
“这个学生,”她指着名字,“才十三岁?”
“嗯,他爹是木匠。”女教员说,“他说回家要做个真的试试。”
苏婉轻声道:“这才是我们要的读书人。”
李瑶把图纸整整齐齐放进匣子。她抬头看向窗外,天边最后一缕光映在屋檐上。
明天还要早起。
喜欢李氏霸业:全家定鼎新朝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李氏霸业:全家定鼎新朝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