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热浪席卷了波士顿,蝉鸣聒噪,阳光炙烤着柏油路面,泛起扭曲的透明波纹。然而,对于陆辰轩和林晚星而言,外在的炎热早已被一种内在的、更为剧烈的灼热感所取代——那是告别校园舒适区,纵身跃入职业深水区时,必然经历的、混合着兴奋、忐忑与巨大压力的炙烤。毕业的狂欢和抉择的焦虑如同潮水般退去,裸露出的,是坚硬而真实的现实海岸线。他们的人生,翻开了名为“职场”的崭新篇章,而第一章的标题,注定是“洗礼”。
周一清晨,还不到七点半,陆辰轩已经站在了剑桥区肯德尔广场附近一栋极具现代感的玻璃幕墙大楼前。大楼入口处,简洁而充满科技感的“创界科技”标志在晨光中熠熠生辉。他穿着一身熨烫平整的浅蓝色衬衫和深色西裤,这是他为数不多的、符合“企业研发人员”形象的着装。手里拿着新领的工牌,指尖微微有些汗湿。周围是行色匆匆、穿着休闲但难掩精英气息的上班族,咖啡杯是标配,语速快得像在解码。空气中弥漫着一种高效、冷峻而又充满活力的气息,与大学校园里那种略带散漫的学术氛围截然不同。
入职流程高效得近乎冷酷。hR在半小时内完成了所有手续,然后将他们这批新人带到了一个开放式工区。工位宽敞,配置顶级的电脑,巨大的显示器,但隔断很低,目光所及,每个人都在专注地对着屏幕敲击代码或讨论问题,偶尔爆发出的激烈辩论声清晰可闻。陆辰轩被分配到了“量子计算经典接口”项目组,项目经理是一个三十岁左右、语速极快、眼神锐利的女性。她没有太多寒暄,直接丢给他一摞厚厚的项目文档和一个代码库权限。
“陆博士,欢迎。这是项目背景和当前进度。你的任务是两周内熟悉我们现有的量子比特读取算法框架,然后优化这个保真度模拟器,目标是下个月迭代版本效率提升15%。相关论文和内部资料在共享盘。有问题随时问,但最好先自己查文档。”
任务目标明确,时间节点清晰,没有缓冲期。陆辰轩深吸一口气,打开文档,瞬间被密集的专业术语、复杂的系统架构图和天书般的代码淹没。在mIt,他追求的是理论的优美和逻辑的严密;而在这里,一切都要落地为具体的、可衡量的性能指标和产品里程碑。这种从“为什么”到“怎么做”的思维转换,以及紧迫的时间压力,让他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整天,他都在疯狂地阅读、记笔记、尝试理解庞大的代码库,午餐是直接在工位啃的三明治。下班时,已是晚上七点,头脑发胀,眼睛干涩。走出大楼,晚风拂面,他才意识到自己几乎一整天没怎么说话,也没喝几口水。这是一种与在实验室冥思苦想完全不同的疲惫,是精神高度集中和快速吸收新信息带来的消耗。
几乎在同一时间,查尔斯河对岸,锐影科技研发中心的气氛则是另一种紧张。林晚星的入职体验同样充满了“新兵训练营”的色彩。与创界的前沿探索风格不同,锐影科技更注重流程、规范和团队协作。她所在的医疗影像光学系统部,办公室安静许多,但各种仪器运行的轻微嗡鸣和键盘敲击声交织出一种严谨的氛围。部门经理是一位和蔼但要求严格的中年工程师,带着她熟悉环境,介绍同事,然后交给了她第一个任务——参与一款新型内窥镜光学模组的公查分析报告。
“晚星,这是之前的设计文档和测试数据。你需要用Zemax跑一下蒙特卡洛分析,看看在现有加工精度下,系统mtF(调制传递函数)的下限在哪里。这是公司标准模板,周五前给我初稿。”经理递给她一个U盘和一堆文件。
林晚星坐在自己的隔间里,打开软件和文件,感觉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光学设计和仿真软件,陌生的是公司的标准、流程,以及“公差分析”这种极其工程化的思维。在学校,她追求的是理想条件下的最优性能;在这里,她必须考虑量产的成本、工艺的波动,在理想和现实之间找到平衡。一下午,她都在和软件设置、数据格式、以及公司特有的术语作斗争。旁边的同事似乎都很忙,她不好意思频繁打扰,只能自己摸索,进度缓慢。下班时,她感到一种无力感,仿佛在学校学的东西,在实际工程面前只是杯水车薪。
晚上八点,陆辰轩先回到他们位于剑桥区租住的新公寓。房子不大,但很温馨,这是他们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家”。他瘫坐在沙发上,连解开领带的力气都没有。过了一会儿,门口传来钥匙声,林晚星也回来了,脸上带着同样的疲惫。
“第一天怎么样?”两人几乎异口同声地问出这个问题,随即都愣了一下,苦笑起来。
“像被打了一闷棍。”陆辰轩揉着太阳穴,“代码库巨复杂,文档看懵了,周围人说话都像在发射加密电报。”
“我也差不多,”林晚星放下包,瘫坐在他旁边,“公司流程好多,软件版本和学校用的不一样,分析模板也看得头晕。感觉……像个小白。”
没有预想中的兴奋分享,只有劫后余生般的疲惫倾诉。晚餐是叫的外卖,两人坐在餐桌前,食不知味地吃着,话题围绕着各自遇到的奇葩术语、难搞的软件和看不完的文档。空气里弥漫着一种共同承受压力的惺惺相惜,但也有一丝难以言喻的疏离感——因为他们面临的具体困境,对方似乎并不能真正理解,也无法提供实质性的帮助。这种“隔行如隔山”的感觉,在校园里因为专业相近而被淡化,在职场中被无限放大了。
接下来的几天,这种冲击感有增无减。陆辰轩陷入了与bug的艰苦斗争,一个看似简单的优化需求,背后是错综复杂的依赖关系和历史遗留问题。他被迫参加项目例会,听着同事们用各种缩写术语飞快地讨论,感觉自己像个局外人。他试图提出一个基于理论模型的优化思路,却被项目经理一句“这个想法很好,但当前迭代优先级是保证稳定性,理论优化可以放到下个周期”轻轻挡回。他第一次意识到,工业界的研发,效率和可行性往往比理论的完美更受重视。一种有力使不出的憋闷感萦绕着他。
林晚星则陷入了细节的海洋。公差分析涉及大量的数据输入和重复性操作,稍有差错就要推倒重来。她必须严格按照公司模板撰写报告,格式、用语都有严格要求,这让她感到束缚。同事之间虽然客气,但各自忙碌,交流仅限于工作,缺乏校园里那种轻松随意的氛围。她想念和陆辰轩在图书馆讨论问题的时光,那时思维是自由的,而现在,她更像是一颗需要精准运行的螺丝钉。
周五晚上,他们终于迎来了第一个周末。原本计划的庆祝大餐被取消,两人一致决定在家煮泡面。饭后,他们窝在沙发里,都没有力气说话。电视机里播放着无聊的节目,谁也没看进去。
“感觉……像是被扔进了两个完全不同的高速离心机。”林晚星把头靠在陆辰轩肩膀上,闷闷地说。
“嗯。”陆辰轩揽住她的肩膀,下巴蹭了蹭她的头发,“而且速速还在加快。”
他们意识到,身份的转变不仅仅是换个地方工作那么简单。它意味着思维模式、评价体系、人际关系、甚至生活节奏的全方位重构。以往的荣誉和成绩都已归零,他们必须从最底层重新开始证明自己。这种剥离感和不确定性,比预想中更令人不适。
夜深了,林晚星先撑不住去睡了。陆辰轩却毫无睡意,他走到窗边,看着楼下依旧车水马龙的街道和远处写字楼里星星点点的灯火。那些灯光下,是无数个像他一样,在职业道路上挣扎、摸索、奋斗的身影。他想起项目经理今天下午看似无意的一句话:“陆博士,学术界追求的是百分之一的可能性,工业界要的是百分之九十九的稳定性。思维得转过来。”
这句话像一根刺,扎在他心里。他热爱物理的纯粹与深邃,但现实的引力却如此强大。他能顺利完成这次转型吗?他能在这个追求实用和效率的世界里,找到自己的位置和价值吗?而他和林晚星,这两个刚刚在学术殿堂里找到共鸣的灵魂,能否在截然不同的职业轨道上,继续保持步调一致?
夜色深沉,新的挑战,才刚刚拉开序幕。而第一个真正的考验,或许已经在前方等待。
喜欢予你十年盛夏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予你十年盛夏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