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火科技的扩张速度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崭新的业务拓展部刚刚勉强理顺了外部纷至沓来的合作需求,内部的管理挑战却已悄然滋生,像藤蔓般缠绕上这棵快速生长的树木。
公司人员规模在短短几个月内几乎翻了一番。开放式办公区挤满了新面孔,原本略显空荡的办公室现在充满了此起彼伏的电话声、键盘敲击声和新员工培训的声音。活力与喧嚣并存。
然而,快速扩张不可避免地带来了文化稀释和融合阵痛。
老员工,尤其是那些从华光电子城时期就跟着林烨、吴坤打天下的“元老”,身上带着一种草莽的激情、绝对的忠诚以及非黑即白的行事风格。他们习惯了林烨直接下指令、周伟带头攻坚、吴坤扯着嗓子催进度的模式,认同“加班是福报,产品就是一切”的创业文化。
新员工则大多来自大型科技公司、外资企业或知名院校,他们带来更专业的技能、更规范的流程意识,但也习惯于清晰的职级边界、标准化的工作流程和 工作与生活的平衡。他们对老员工们有时过于“狼性”、不注重文档、流程随意的风格感到不适,私下里会觉得“有点乱”、“不够专业”。
摩擦开始在一些细微处显现。
一次项目会议上,一位新来的项目经理依据甘特图指出某位老工程师负责的模块进度滞后,可能会影响整体流片时间。那位老工程师顿时火了,拍着桌子说:“老子在调电路的时候你还在玩泥巴!就知道看这些花花绿绿的图!真正的技术是靠时间磨出来的,不是靠你画出来的!”会议不欢而散。
高强度的工作压力是另一个火药桶。“玄武-1.0”流片在即,“燎原”计划紧锣密鼓,新的行业需求又需要快速响应。连续数周的“996”甚至“907”成为常态。一位新入职的数据分析师因连续加班错过了女友的生日约会,大吵一架后,第二天上班时眼圈通红,效率低下。而一位老工程师则对此嗤之以鼻:“搞科研的,哪个不是这么过来的?吃不了苦就别干这行!”
矛盾最终以最尖锐的方式爆发出来。
一天清晨,林烨刚到办公室,人力资源总监就面色凝重地敲门进来,递上了两份辞职报告。提出离职的,都不是普通员工。一位是早期加入的嵌入式软件骨干张工,另一位是刚从某大型外企挖来的算法专家李博士。
报告上写的都是“个人原因”,但hR总监私下透露,张工觉得公司现在“规矩太多,束手束脚”,没了以前的创业激情;而李博士则无法忍受“缺乏流程、持续透支”的工作模式,担心健康出问题。
这两份辞职信像两记重锤,狠狠砸在林烨心上。张工是跟着他熬过最艰难日子的兄弟,李博士是他费尽心思请来的高端人才。他们的离开,不仅仅是人才的损失,更是对公司文化和管理的否定。
他第一次意识到,光有技术梦想和兄弟义气,无法支撑一个现代化企业的长远发展。公司做大了,管理成了比技术更复杂、更紧迫的课题。
他立刻找到了陈薇。陈薇对此并不意外:“这是快速成长公司的通病。你不能再只当技术领袖和精神象征了,林烨。你必须开始学习成为一个真正的管理者,关注人,而不仅仅是事。”
在陈薇的指导下,林烨没有批准辞职报告,也没有简单地用加薪挽留。他做了一件以前从未做过的事——一对一深度沟通。
他让秘书在公司楼下那家安静的咖啡馆预留了一个僻静的角落。
下午三点,他先约见了张工。
没有在办公室正襟危坐,两杯冒着热气的拿铁,氛围轻松了许多。林烨没有绕圈子,真诚地说:“老张,咱们认识这么多年了,跟我说句实话,到底为什么想走?是不是我哪里做得不对,或者公司变了味,让你寒心了?”
面对林烨如此直接的真诚,张工绷着的脸松弛下来,叹了口气:“林总,不是寒心。就是觉得……憋屈。现在干啥都要流程、要审批、要文档。开个会一堆听不懂的名词。我就想安心写代码,把东西做好,怎么就这么难?感觉没以前自在了。”
林烨认真听着,点点头:“我明白了。你觉得束缚多了,创业的冲劲和自由少了,是吗?”他沉吟片刻,“老张,公司大了,人多了,没有规矩确实会乱套,就像咱们现在芯片里的数据调度,没个规则就全堵死了。但你的感受很重要。你看这样行不行,以后你负责的那个核心驱动组,内部流程你说了算,只要最终输出符合项目要求,你怎么高效怎么来。另外,新来的项目经理,我让他多跟你学习技术实现的复杂性,而不是只盯着图表催你。你是公司的技术基石,我需要你,也需要你 feeling good(感觉良好)。”
张工看着林烨诚恳的眼神,闷头喝了一大口咖啡,良久,点了点头:“林总,我……我再试试。”
送走张工,林烨又约见了李博士。
李博士显得很理性,但也带着疲惫:“林总,我理解创业公司的节奏。但我之前的经历让我更看重可持续的创新。目前这种持续的高强度、缺乏明确优先级和资源规划的模式,我认为从长远看是低效且损害创造力的。而且,我个人确实需要一些平衡。”
林烨同样耐心倾听:“李博士,非常感谢你的坦诚。你说的问题非常对,这确实是我们管理上的短板。我们已经意识到,正在引入更专业的项目管理工具和方法,会尽快改变这种救火队式的状态。对于您个人,公司非常珍惜您的才华。除了薪资调整,我是否可以承诺,您的团队将作为试点,率先推行弹性工作制,并保证您每年至少一段完整的、不受打扰的假期?您的健康和对工作的热情,对公司同样重要。”
李博士推了推眼镜,显然有些意外于林烨的直率和提出的具体解决方案。他思考了一下,说道:“林总,如果您真的能推动这些改变,我愿意留下来看看。”
两次咖啡谈心,林烨没有画大饼,没有空谈感情,而是针对不同人的核心诉求,给出了具体的、可执行的承诺和解决方案。
他留住了两位核心员工。
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个过程,林烨完成了一次至关重要的管理认知升级。他真正开始理解,管理不是控制,而是理解和赋能;公司文化不是口号,而是体现在每一个流程、每一次互动中对“人”的尊重。
他推动了一系列改变:成立由新老员工代表组成的“文化融合小组”,定期收集问题建议;引入更科学的项目管理工具,明确优先级,减少不必要的加班;在研发部试行弹性工作制;设立“星火基石奖”,重奖那些像张工一样默默奉献的技术骨干;同时,他也开始定期抽出时间,像那天一样,与不同层级的员工进行“咖啡谈心”,直接了解一线声音。
公司快速扩张的阵痛依然存在,但有了沟通的渠道和改变的决心,星火科技这艘正在加速的飞船,终于在注重效率和关注人文之间,开始寻找那宝贵的平衡。林烨,这位技术出身的天才,也在磕磕绊绊中,踏上了成为一名真正企业家的必经之路。
喜欢重生:我的脑机接口横扫科技圈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重生:我的脑机接口横扫科技圈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