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过后,金陵城笼罩在初冬的薄雾中。小木清晨推开分号的门板,发现门槛上躺着一封没有落款的信。信纸是上好的宣纸,墨迹却略显潦草,只简单写着:\"京中贵人询百草轩根底,慎之。\"
\"掌柜的,这字迹不像江南的笔墨。\"福贵凑过来细看,\"纸是京式暗纹宣,墨里掺了麝香,是官家常用的。\"
小木将信纸凑近鼻尖轻嗅,眉头微蹙。这封没头没尾的警告信,恰好在京师市场刚有起色时出现,时机微妙得令人不安。他不动声色地将信收进袖中:\"今日照常营业,让伙计们把新到的川贝多翻晒两遍。\"
午后,漕帮的陈老四匆匆来访,带来更具体的消息:\"京城太医院有人南下采买药材,昨日在酒桌上打听百草轩的来历。听说...是宫里哪位贵人近来注重养生,太医院正愁没有新方子。\"
这本是个天大的机遇,但小木想起春生常说的\"福祸相倚\",反而更加谨慎。他连夜给春生修书,不仅汇报了京中动向,还附上对近期几种药材行情的分析,最后才轻描淡写地提及太医院询价之事。
春生的回信比预期来得快,信纸边缘还沾着南疆特有的朱砂粉:\"京华风云,非江南可比。可先以寻常药材试水,观其反应。切记:药香虽好,过浓招忌。\"
小木领悟其中深意,次日便让福贵准备了一批品相中上的茯苓、黄芪,通过漕帮的渠道送往京城,特意嘱咐\"不必标明产地,按市价交易即可\"。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腊月里,金陵城突然流传起一桩旧事:说是前朝有位御医因进献药膳不当被问罪,而那位御医的姓氏,竟与林薇薇的师承有几分关联。流言说得有鼻子有眼,甚至指出百草轩的某些制药手法与当年如出一辙。
\"这是要断我们的根啊!\"福贵气得直跺脚。小木却盯着药柜上\"济世承香\"的匾额出神——这是林薇薇亲笔所题,墨迹历经岁月仍清晰如昨。
他忽然问福贵:\"你还记得师父当年怎么教我们辨茯苓真伪吗?\"
\"记得啊,真茯苓断面有云纹,假货光滑如石...\"
\"不,是心法。\"小木目光深远,\"师父说,辨药如辨人,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
三日后,小木做了一件出人意料的事。他在分号门口贴出告示,公开征集民间药膳古方,声称要为《百草食养心要》编纂续篇。告示用词谦和,却暗藏机锋:\"医道无穷,纵有家学,岂敢固步自封?\"
这招以退为进,不仅化解了流言的攻击,更引得江南几位隐世名医主动来访。其中一位须发皆白的老郎中,在品尝过百草轩的秋梨膏后,竟道出林薇薇师门的一段秘辛:\"令师祖当年离京,非因医术不精,实不愿卷入宫闱纷争。\"
线索渐渐明晰。小木连夜整理各方信息,发现所有迹象都指向一个方向:京城有人想用百草轩的药膳,却又忌惮其来历。这种矛盾心理,正是可以破局的关键。
元宵节前,漕帮送来一个檀木盒子。里面装着一支老山参,参须间藏着一张字条:\"参龄六十,可入药。京中杏林堂询价。\"小木掂量着山参,忽然笑了——杏林堂正是太医院院使家开的药铺。
他亲自挑选了三种药材:云南茯苓、怀庆山药、长白山蜂蜜,每样都附上详细的产地说明和炮制方法,却独独不提供成品药膳。随货附去的信笺上,小木写道:\"各地水土不同,用药如用兵,贵在因地制宜。\"
这个回应既展示了百草轩的底蕴,又守住了不主动进京的底线。更重要的是,它像一味药引,悄悄探入了京城的深水。
二月二龙抬头,京城终于来了回音。这次是一封盖着太医院见习生印章的正式书信,询问百草轩是否愿意提供\"适合北方干燥气候的润肺方剂\"。信中还特意提到:\"近日京师多风沙,贵人偶有咳嗽。\"
小木在灯下反复研读这封信。印章是真的,语气却过于正式,像是有人授意而为。他想起春生说过:\"京城的路,要一步三回头。\"于是回信时只提供了基础的桑杏汤配方,却在药材配伍上暗藏心思——多加了一味浙贝母,少加了一味薄荷。
这个细微的调整,看似寻常,实则考验对方的用药功底。若真是太医出手,必能看出其中妙处;若是旁人试探,多半会以为百草轩技艺平平。
暮春三月,答案不期而至。一个操着京腔的药材商人突然造访金陵分号,开口就要采购三百斤特级浙贝母。福贵惊喜交加,小木却注意到商人腰间系着的玉佩——那是内务府匠作监的样式。
\"浙贝母产量有限,最多只能提供五十斤。\"小木一边婉拒,一边观察对方反应。那商人果然脱口而出:\"五十斤怎么够?光太医局就不止这个数...\"话说半句突然打住。
小木心中雪亮,面上却不动声色:\"既然如此,容小人向总号请示。毕竟百草轩规矩,大宗交易需掌柜首肯。\"
当夜,小木给春生写了封密信,只用了四句暗语:\"鱼已咬钩,线在江南。京华水深,可放长线。\"
他知道,百草轩这缕药香,终于飘进了最森严的宫墙。但墙内等待他们的,究竟是机遇还是陷阱,唯有时间才能给出答案。而此刻,他需要做的,是让这缕香气飘得再慢一些,再稳一些。
喜欢流放岭南:开局一座破酒馆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流放岭南:开局一座破酒馆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