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岁末的杭州,西湖笼罩在一层薄薄的冬雾中,平添几分诗意。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钱江新城顶级写字楼顶层——澈宇家族办公室总部会议室内,正在进行的一场冷静而高效的年终资产盘点会议。
巨大的环形会议桌中央,是全息投影展示的实时资产分布图,周围坐着林澈、澈宇cEo张岳、cFo李娜以及各资产类别的负责人。整面墙的落地窗外,钱塘江奔流不息,仿佛与室内流动的资本遥相呼应。
林总,各位同事,张岳站在全息投影前,手持激光笔,声音沉稳有力,截至2023年12月31日,澈宇家族办公室管理资产总规模,已经突破2000亿大关,达到2085亿元。
随着他的话音落下,全息投影上的数字跳动定格,会议室内响起一阵克制的掌声。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自豪,但更多的是属于专业投资者的冷静。
让我们看一下具体的资产配置情况。张岳切换投影,一个清晰的饼状图呈现出来:
股权投资:800亿元,占比38.3%。这仍然是我们最重要的配置方向,主要聚焦在硬科技领域。
股票投资:600亿元,占比28.8%,以全球优质科技股和指数基金为主。
房地产:300亿元,占比14.4%,分布在国内外核心地段的商业和顶级住宅。
债券投资:200亿元,占比9.6%,主要是国债和高信用等级企业债。
艺术品及其他另类投资:100亿元,占比4.8%。
最后是现金及等价物:85亿元,占比4.1%,保持流动性。
李娜接着从财务角度补充:今年我们的整体投资回报率达到18%,远超市场平均水平。特别是在硬科技领域的股权投资,平均回报率达到了35%。
这时,股权投资部门的负责人开始汇报具体案例。
最成功的案例之一,是我们在2022年初投资的壁仞科技。负责人调出详细的投资报告,当时投资15亿元,占股15%。随着壁仞在今年成功上市,目前我们的持股市值已经达到90亿元,回报超过5倍。
另外,我们投资的10家硬科技企业中,已经有2家成功上市,3家正在上市进程中。早期投资的天科新材料,估值也在一年内翻了3倍。
林澈专注地听着,不时提出问题:壁仞的减持计划安排得如何?
我们已经制定了为期24个月的渐进式减持方案,负责人立即回答,既能够锁定收益,又不会对市场造成冲击。预计最终回收资金可达80亿元以上。
张岳继续汇报其他资产类别的表现:房地产组合今年贡献了稳定的租金收益和8%的价值增长;债券组合在利率波动环境下仍然保持了5%的收益;艺术品投资方面,齐白石的《松柏高立图》在今年秋拍中,估值已经达到购入时的2.5倍。
风险控制情况如何?林澈问道。
风控总监立即回应:我们的VaR(风险价值)模型显示,在95%的置信水平下,单日最大可能损失控制在总资产的1.5%以内。所有投资都严格执行了止损和分散化策略。
会议进行了整整三个小时,每一个数字、每一项决策都被仔细推敲和论证。这就是澈宇的风格——在光鲜的业绩背后,是极致专业和严谨的态度支撑。
结束时,林澈做了总结:2000亿,是一个里程碑,但更重要的是配置的科学性和收益的稳定性。澈宇不仅要会赚钱,更要懂得如何科学地管理财富。
就在众人准备离开时,张岳收到了一条重要信息。他看完后,对林澈露出了一个意味深长的笑容:林总,看来我们接下来的会议要增加一个新议题了。
原来,就在澈宇内部进行年终总结的同时,外界对这家神秘家族办公室的关注度正在急剧升温。特别是雷军和张一鸣这个级别的企业家,都在寻找能够理解科技行业、同时又具备专业资产管理能力的财富管理机构。
第二天上午,澈宇的会议室迎来了一个特别的视频会议。屏幕一端是林澈和张岳,另一端则是雷军和他的财务团队。
林总,听说你们今年的业绩相当亮眼啊!雷军开门见山,他那标志性的笑容出现在屏幕上,我也不绕弯子了,我们小米系的几个创始人,想委托澈宇管理一部分资产。
张岳立即调出准备好的方案:雷总,我们为小米系量身定制了一个资产配置方案,总规模300亿元,采取...
等一下,雷军打断了他,配置方案你们专业,我就不细究了。我只有一个问题:你们能不能保证15%的年化收益率?
会议室里瞬间安静下来。在资产管理行业,从来没有人敢给出收益保证,更何况是15%这样的高要求。
然而,林澈却微微一笑:雷总,如果亏了,我个人补足差额。
这句话让在场所有人都愣住了。
但是,林澈话锋一转,我有两个条件:第一,投资期限至少五年;第二,主要配置在硬科技领域。
雷军大笑起来:好!就喜欢你这样的自信!五年没问题,投硬科技更是求之不得。那就这么说定了!
视频会议结束后,张岳忍不住问:林总,15%的保证是不是太冒险了?
林澈看着窗外:我们对硬科技的理解,就是最大的安全边际。
就在雷军之后,字节跳动的张一鸣也通过视频接入进来。与雷军的豪爽不同,张一鸣更加内敛和细致。
林总,我们注意到澈宇在硬科技投资上的独特眼光。张一鸣说话一如既往地冷静,我们希望能够参与你们的投资机会。
有了之前与雷军谈判的经验,这次张岳直接给出了方案:张总,我们建议先以200亿元规模试水,重点配置在人工智能、芯片设计等前沿领域。
让人意外的是,张一鸣直接答应了:可以。我相信你们的专业判断。
接连拿下两位科技巨头的资产委托,让澈宇的管理规模一夜之间增加了500亿元。这个消息不胫而走,很快在顶尖企业家圈子里传开。
三天后,澈宇召开了紧急合伙人会议。
各位,林澈看着在座的核心团队,现在是我们迈出更大一步的时候了。
他让助理将一份厚厚的计划书发给大家。
我建议,澈宇下一步发行硬科技主题基金,向社会合格投资者募集资金。
张岳立即领会了这个战略的深意:这样我们就能把影响力从私人财富领域,扩展到更广阔的大众投资市场。
没错。林澈点头,基金首期规模500亿元,重点投资半导体、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等硬科技领域。澈宇自己出资100亿元作为基石投资。
李娜快速计算着:按照2%的管理费和20%的超额收益分成,这不仅能带来可观的管理费收入,更能把我们投资硬科技的理念推广开来。
更重要的是,林澈站起身,走到窗前,这将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用资本助力硬科技发展,硬科技成长带来的回报又反哺更多的资本投入。
一周后,澈宇硬科技基金募集说明会在杭州隆重举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雷军和张一鸣都亲自到场站台。
雷军在致辞中说:我相信林澈,不仅因为他是一个成功的企业家,更因为他真正懂得科技创新的价值。
张一鸣则从行业角度分析:中国硬科技的发展需要长期资本的支持,澈宇的这支基金来得正是时候。
发布会结束后,基金的预约认购规模迅速突破了800亿元,远超500亿元的目标。
当晚,在澈宇顶楼的办公室,林澈、张岳和李娜看着认购数据,相视而笑。
看来,市场比我们想象的更渴望硬科技投资机会。张岳感慨道。
李娜看着财务报表:扣除雷军、张一鸣委托的500亿,加上新基金的500亿,我们的管理规模已经突破3000亿了。
林澈却显得很平静:规模只是数字,真正的价值在于我们能用这些资金推动多少科技创新。
他拿起一份投资计划书:接下来,我们要重点寻找那些能够改变世界的硬科技项目。
窗外,杭州的夜景璀璨夺目。而在澈宇的办公室里,一个更加宏大的资本蓝图正在徐徐展开。从私人财富管理到硬科技生态建设,澈宇正在用自己的方式,改写中国资本市场的格局。
这一刻,澈宇已经不再只是一个家族办公室,它正在成为中国硬科技崛起路上不可或缺的资本引擎。
喜欢重生2010:从投资小米开始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重生2010:从投资小米开始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