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石山外的硝烟渐渐散去,山下的战场已被清理干净,只留下大片暗红的血渍和被踏平的痕迹,无声诉说着前日的惨烈。而山坳内,却呈现出一派截然不同的景象——忙碌、有序,且充满了蓬勃的生机。
这场大胜带来的不仅是名声,更有实实在在的“家底”——数千名官军俘虏,堆积如山的军械物资。如何消化这些“胜利果实”,直接决定了铁石山能否将一时的优势转化为长久的实力。
赵罗的第一步,是处理俘虏。
数千名俘虏被集中关押在山后临时开辟的营地,四周由精锐战兵看守,戒备森严。赵罗让人将俘虏分成三批:
第一批是普通士兵,约占七成。这些人大都是被强征入伍的农民,本就对官军没什么归属感。赵罗下令,给他们提供基本的食物和水,但必须参加劳动——开矿、搬运矿石、加固山寨防御工事、扩建梯田。“每日劳作记工分,表现良好、遵守规矩者,三个月后可转为临时户,享有和其他归附者同等的待遇。”这条规矩一宣布,原本惶恐不安的俘虏们明显安定了许多。有活干,有饭吃,还有机会成为“自己人”,比当炮灰强多了,不少人当即表示愿意听话干活。
第二批是基层军官,约占两成。这些人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和战斗经验,但也沾染了官军的习气。赵罗没有立刻让他们参与重体力劳动,而是单独关押,由赵诚等人负责“谈话”——讲铁石山的规矩,讲乱世的生存之道,也讲之前那些归附者的待遇。对愿意悔过、且有一技之长(比如会训练、会带队)的,赵罗大胆启用,让他们协助管理俘虏劳工,或编入新兵队担任辅训,但身边必须有老战兵监督,观察期长达半年。
第三批是技术兵种,约占一成,包括铁匠、木匠、兽医、甚至几个会看图纸的军器监匠人。这是赵罗最看重的一批人。他亲自出面,给他们提供更好的食宿条件,承诺给予优厚的待遇和尊重。“铁石山缺工匠,你们的手艺在这里有用武之地,待遇绝不会比在官军里差。”那几个军器监匠人起初还有顾虑,但看到铁石山工坊里那些精良的燧发枪和火炮零件,又听闻赵罗愿意放手让他们参与武器改进,终于动心了——在官军里他们只是按图索骥的匠人,在这里却可能施展真正的才华。
分化、拉拢、改造,一套组合拳下来,数千俘虏从潜在的威胁,渐渐变成了铁石山运转的“人力齿轮”。营地虽仍有看守,却再无大规模的抵触情绪,劳动效率也日渐提高。
处理完俘虏,赵罗将重心转向了缴获的物资。
堆积如山的制式兵器——铁刀、长枪、弓箭、盾牌,还有那些破损的甲胄,赵罗没让它们闲着。他下令,除了少量品相完好、可直接补充给民兵的武器外,其余全部送进熔炉!
“这些铁器虽不如咱们的精钢,但也是上好的原料!”赵三叔公看着工匠们将一车车旧兵器推进高炉,笑得合不拢嘴。这些缴获的铁器,足足让铁石山的钢铁储备翻了一倍有余。回炉重炼后,去除杂质,能锻造出更多的精钢,用来制造火枪、火炮、农具,性价比远超自己挖矿冶炼。
工坊里,锤声、锻打声、淬火声此起彼伏,比战前更密集、更响亮。
根据大战的经验,火枪和火炮的生产线正在全面升级。
火枪方面,工匠们改进了枪管的锻造工艺,采用更均匀的锻打方式减少砂眼;优化了燧发机构的弹簧,提高了击发成功率;定装弹药的生产实现了半自动化——几个俘虏里的纸匠被组织起来,专门负责卷制纸壳,火药和弹丸的称量也有了更精准的工具。原本每日只能生产三五杆火枪,如今产量提升到了十杆,且质量更稳定。
火炮方面,那几门缴获的官军火炮虽破损,却给了匠人们很好的参考。他们借鉴了官军火炮的炮耳设计,改进了炮架的复位装置,用更粗的弹簧和更稳固的滑轨,有效解决了后坐力问题。同时,通过反复试验,确定了最佳的炮管壁厚和火药配比,新铸造的火炮威力更大,安全性也更高。赵罗计划,未来一个月内,要造出五门合格的火炮,部署在山寨的各个制高点。
除了武器,缴获的粮草、布匹、盐巴等物资,也极大地充实了铁石山的仓库。赵伯公乐呵呵地盘点着:“粮食够吃一年了!盐巴够两年!这些布匹,够给所有战兵做两身新甲衣!”
物资丰足,人力充沛,技术迭代,铁石山就像一个高速运转的熔炉,将胜利的“原料”不断熔铸、提纯,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实力。
赵虎看着操练场上新增的数百名俘虏劳工,看着工坊里不断产出的新武器,忍不住对赵罗道:“小罗,真没想到,打了这么一场大战,咱们不仅没伤筋动骨,反而更壮实了!”
赵罗站在了望塔上,望着山坳里欣欣向荣的景象,点了点头。俘虏成了劳力,旧兵器成了原料,缴获物资补充了储备,大战的经验促进了技术升级——这场胜利,就像一个雪球,越滚越大。
“这才只是开始。”赵罗轻声道。
消化胜利,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有了这些积累,铁石山才能在接下来更复杂的乱世棋局中,落子更从容,走得更稳健。
山风吹过,带来了工坊里钢铁的气息,也带来了铁石山蓬勃生长的声音。这个曾经的小小山寨,正借着胜利的东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变得越来越强大。
喜欢明末:从铁匠世家开始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明末:从铁匠世家开始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