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行辕的议事厅里,气氛肃穆得能听到窗外落叶的声响。案上摊着厚厚的卷宗,最上面的两本分别写着“淮河防御战伤亡统计”和“军工弹药库存清单”,红色的批注像一道道伤痕,刺得人眼睛发疼。赵罗坐在主位,眼下的乌青遮不住,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目光扫过厅内的将领,每个人的战袍上都还留着硝烟的痕迹,有的胳膊上缠着绷带,有的脸上带着未愈的伤疤,都是这场惨胜的见证者。
“先说说伤亡。” 赵罗的声音低沉,却清晰地传到每个人耳中,“三个月防御战,我军阵亡七千二百一十三人,重伤两千八百四十六人,轻伤不计其数。陈峰营长左臂截肢,‘猎鹰小队’五十名狙击手,只剩三十七人。” 他顿了顿,拿起另一本卷宗,“再看弹药:‘复兴二式’子弹仅剩九百发,‘雷震’炮炮弹彻底告罄,飞雷炮发射器全损,军工工坊的硫磺库存,只够支撑十天。”
厅内一片沉默。将领们都低着头,没人说话,他们打赢了仗,却也付出了难以承受的代价。李锐攥紧了拳头,声音有些沙哑:“大都督,是末将没守住后勤线,让弟兄们受委屈了。”
“不怪你。” 赵罗摇了摇头,将卷宗推到桌中央,“要怪,就怪我们的根基太浅。后勤跟不上,军工产能不足,核心技术攥在别人手里,荷兰人的铜皮技术、清廷的重炮铸造,我们要么学的晚,要么没学会。这次能赢,靠的是弟兄们的命拼,靠的是战术取巧,可下次呢?下次清廷要是有了更先进的炮,荷兰人要是调来更多战舰,我们还能靠命拼吗?”
这话像一记重锤,砸在每个将领心上。周岳抬起头,若有所思:“大都督的意思是,咱们得把短板补上?尤其是水师和军工?”
“不止是补上。” 赵罗站起身,走到墙上的地图前,这张地图不再是只画着中原的旧图,而是一张新绘的“远东海陆图”,上面标注着长江、淮河,还延伸出东海、南海,直到南洋的吕宋、爪哇,甚至标出了荷兰人的据点。“我要宣布新的方针:未来三年,陆上以防御和渗透为主,暂不进行大规模北伐。我们的重心,要彻底转向海洋,全力发展海军,开拓海洋航线,向海洋要资源、要空间、要未来!”
厅内顿时起了骚动。有的将领面露疑惑:“大都督,咱们的根基在江淮,放弃北伐,转向海洋,会不会……会不会本末倒置?”
“不是放弃,是蛰伏。” 赵罗指着地图上的长江口,“荷兰人的舰队还在东海游弋,他们的贸易航线垄断着南洋的硫磺、锡矿,这些都是我们造炮、造子弹的关键原料。我们守着江淮,就算把陆上防线修得再牢,没有海外资源,军工迟早会断档。而且,清廷的根基在北方,我们现在兵力不足,强行北伐,只会重蹈覆辙。”
他又指向南洋的标注:“你们看这里,吕宋有铜矿,爪哇有橡胶,日本有白银。只要我们能造出更多‘破浪级’战舰,打通前往南洋的航线,就能源源不断地运回资源。到时候,我们有足够的弹药,有更强大的水师,再回头收拾清廷,才是水到渠成。”
将领们渐渐沉默下来,眼神从疑惑变成了思索。周岳率先点头:“大都督说得对!这次淮河防御战,水师已经证明了制水权的重要性。要是我们有十艘‘破浪号’,荷兰人根本不敢靠近长江口,我们的海外贸易也能畅通无阻!”
“还有更重要的。” 赵罗的目光变得深远,语气里带着一种超越当下的格局,“我们不能再只盯着中原这一亩三分地。历史上,中原王朝困守陆地,最终要么被北方游牧民族打垮,要么被海外列强欺辱。我们的目光,应该越过大海,看向更远的地方——那里有更广阔的天地,有能让我们真正立足、不再受困于资源的机遇。”
这话像一道光,照亮了将领们的思路。之前他们总想着“守江淮、复中原”,却从未想过,海洋能成为另一条出路。李锐兴奋地说:“大都督,那咱们下一步就扩建龙江宝船厂?再多造几艘‘破浪级’战舰,再组建一支远洋舰队?”
“不止如此。” 赵罗拿出一份早已拟好的章程,递给众人,“我计划成立‘海防总署’,专门负责海军建设和海外航线开拓;扩建龙江宝船厂,同时在厦门、宁波选址,建两座新船厂;从军工工坊抽调一半工匠,专攻舰炮和弹药生产,尤其是无烟火药的量产;还要派使者去联络郑氏,深化合作,一起开拓南洋航线。”
章程上的每一条都具体可行,从造船计划到资源勘探,从舰队编制到贸易规划,密密麻麻写了十几页。将领们传阅着,脸上渐渐露出了期待的神色——之前因战争带来的疲惫,被对未来的憧憬取代。他们意识到,赵罗的“海洋战略”,不是空想,而是能让复国军真正强大起来的根本之路。
“大都督,末将支持!” “我也支持!” 将领们纷纷表态,议事厅里的气氛终于从肃穆变得热烈。
赵罗看着眼前的场景,紧绷的肩膀终于放松了几分。他知道,确立“海洋战略”只是第一步,接下来还有无数困难——工匠不足、技术瓶颈、荷兰人的阻挠、清廷的潜在破坏,但至少,他们找到了一条能突破困境、走向长远的路。
当天傍晚,复国军正式颁布政令:“海洋战略”为下一阶段核心国策,全面启动海军扩建、海外航线开拓及相关军工升级计划。消息传到龙江宝船厂,工匠们欢呼雀跃,连夜修改“破浪级”二号舰的设计图纸,准备加入更多从“赫克托”号上学来的技术;传到水师营地,士兵们摩拳擦掌,期待着能驾驶新战舰,驶向更远的海洋;传到淮安城的百姓中,商人们开始盘算着未来的海外贸易,普通百姓也盼着能通过海洋,换来更多的粮食和物资。
夕阳下,赵罗再次登上那座满是弹坑的土城墙。这次,他的目光不再只盯着北方的陆地,而是望向了东方的大海——那里的海平面与天际线相接,仿佛藏着无数的可能。他知道,从今天起,复国军的命运,将不再只与中原的土地绑定,更与广阔的海洋相连。这场疮痍后的反思,不仅改变了复国军的战略方向,更打开了一个全新的格局,而属于他们的海洋征程,才刚刚开始。
喜欢明末:从铁匠世家开始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明末:从铁匠世家开始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